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契丹 (中國稱號)
中国在部分语言中的别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契丹(蒙古語:ᠬᠢᠲᠠᠳ,漢語拼音字母:Hîtad,察哈爾音:xɪtɑ̆d;突厥文:𐰶𐰃𐱃𐰪 k̂ᶭyt̂ñ→K̂ᶭîtañ,或拼𐰴𐰃𐱃𐰪 k̂yt̂ñ→K̂îtañ;西方諸語言:Cathay、Catay、Catai)是長期以來蒙古人、中亞突厥人、東斯拉夫人對中國及漢族的稱謂之一。最早且最具影響力向西方介紹中國的作品是馬可·波羅的《馬可波羅遊記》。此書將元朝稱為契丹(Catai,拉丁語寫為Cathay),指物產豐富、遍地黃金的東方之國。

中世紀歐洲人對中國的理解不甚準確[1][2],中國北方是由遊牧民族逐漸漢化而成的文化交融之地,帶有漢文化特色但未完全被儒家思想同化,呈現出另一種文化樣貌。
如今,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等國家仍在各種場合普遍使用契丹(Китай或Қытай)一詞;維吾爾語中也可稱中國為契丹(خىتاي),但目前在中國大陸已成為過時的用法,多用於中國境外的維吾爾人[3]。
Remove ads
淵源
在蒙古接觸中原之前,契丹族已經部分漢化。遼國(契丹國)對於當時的北方民族而言成為漢文化的代表並進入蒙古語。而西遼依然保有著較高的漢化程度,並以K̂ıtañ形式進入諸突厥語,替代突厥語對中原民族的原有稱呼桃花石(拓跋)。
「契丹」在九世紀之後,成為對中國北方的認知與稱呼。中亞、西亞與東歐地區的文獻中經常以「Khitan」(契丹)來稱呼中國北方。此名稱源於統治中國北部的契丹族建立的遼朝(公元907–1125年),其勢力範圍涵蓋現今中國北方及蒙古等地區,加上其統治範圍東起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山,有效地隔斷了中國南方的漢人政權與中亞和西亞的直接聯繫。在馬可波羅的遊記中 20 至 234 章代表了對亞洲的實際描述,將中國北部稱為「Catai」(契丹),中國南部稱為「Mangi」(蠻子),成為了歐洲人對中國的認知與別稱。
直到明朝萬曆年間,天主教傳教士利瑪竇來到中國,此時的中國已在明朝統治下實現統一。利瑪竇通過與中國學者和官員的交流,逐步確立了「中國」取代「契丹」的稱呼,進一步促進了西方對中國的理解和認識。在他的著作《中國札記》中,利瑪竇寫道:「今天我們通常稱呼這個國家為Ciumquo(中國)或Ciumhoa(中華)。」他在1605年寄回義大利的信函中斷定中國就是馬可波羅筆下的「契丹」。[4]最早出現於蒙古帝國稱呼金朝統治下的華北地區,而不包括「蠻子」等南宋統治下的中國南方[5]。
無論是英語中的Cathay還是當代俄語中的Китай,從詞源上講均來自遼代國號「契丹」。這一詞義因13世紀蒙古的西征逐步擴大,而蒙古人稱中國北方為契丹,通過突厥語民族轉手給歐洲人,該詞泛指中國。在蒙古人統治下的地區以及與這些國家和地區有交往的國度,都已習慣用契丹來稱中國。也有一說為,西遼君主耶律大石(契丹人)發起的卡特萬之戰使塞爾柱帝國聯軍慘敗,之後「契丹」之名聲震西域,威名遠播亞歐大陸,「契丹」一詞便成為中亞、阿拉伯地區及歐洲的一些國家的人民對中國的稱呼。[6]《克拉維約東使記》中提到公元1404年,西班牙公使克拉維約赴撒馬爾罕覲見帖木兒汗,他就用契丹來稱呼中國。大部分歐洲人從15世紀開始稱中國為契丹,這並非源自契丹強盛之故,俄羅斯從伊凡三世(1440年-1505年)開始學習西方文化,俄羅斯按照當時給歐洲部分國家的說法,故把習慣稱中國為契丹的方式傳入東歐。在金帳汗國時期,很多突厥語和蒙古語的詞根和詞彙進入了古羅斯的語言,蒙古人稱中國北方為契丹,後該詞泛指中國,而俄羅斯受韃靼蒙古的桎梏近250年,加上蒙古帝國武力強盛,國祚長久,也按照蒙古人的習慣稱中國為契丹。[4]
Remove ads
辨義
在蒙古語中,Hîtad本為Hîtan(契丹)的複數,今契丹的複數被重寫為Hîtanûûd,而Hîtad用作表示漢族的單數形式,其複數讀作Hîtdûûd。
所有現代突厥語均已完成ñ→y語音轉變,K̂ıtay或借自蒙古語的K̂ıtad表示中國及漢族,而使用新借入K̂ıtan或Kitan表示古契丹。俄語借自ñ→y語音轉變完成後的突厥語言,故使用Kjitaj表示中國及漢族,Kjitanj表示契丹;英語亦然
演變
「契丹」這一稱號在由東向西的傳播中逐漸演變:
- 蒙古語喀爾喀標準音:Хятад(Khyatad)[註 1]
- 衛拉特蒙古語:ᡍᡅᡐᠠᡑ,中蒙托忒文轉寫:xitad/ḳitad
- 卡爾梅克衛拉特語:Китд(Kited)
- 圖瓦語:Кыдат,羅馬化:Kıdat
- 阿爾泰語:Кыдат,羅馬化:Qıdat
- 蘇聯維吾爾語(西里爾維文):Хитай (Xitay/Hitay) [註 2]
- 哈薩克語:Қытай, Qıtay(قىتاي)[註 3]
- 韃靼語:Кытай (Qıtay)
- 俄語:Китай,羅馬化:Kitay
- 烏克蘭語:Китай,羅馬化:Kytai
- 烏茲別克語:Xitoy (Хитой)
- 保加利亞語:Китай(Kitay)
- 波蘭語:Kitaj[註 4]
- 斯洛維尼亞語:Kitajska
- 中世紀拉丁語:Cataya, Kitai
- 義大利語:Catai
- 西班牙語:Catay
- 葡萄牙語:Cataio, Catai
- 法語、英語、德語、荷蘭語、北日耳曼語支:Cathay
應用
現時前蘇聯突厥語族和斯拉夫語族的多數語言中仍把中國稱為「契丹」,如俄語中的Китай。在英語中,由Khitan演變而來的Cathay也是中國的雅稱,但多用於詩歌中。這個詞語在漢語中有時譯為「國泰」,如中華民國國泰世華銀行(Cathay United Bank)、香港國泰航空(Cathay Pacific)、國泰電影院(Cathay Theatre)等,另外上海的華懋飯店譯作Cathay Hotel。
維吾爾語中對漢族人的貶稱「黑大衣」,來自俄語契丹的轉寫[7]。
流行文化
參考文獻
注釋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