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神舟一號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飞行任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神舟一号
Remove ads

神舟一號試驗飛船(簡稱神一),起初被稱為「神舟號[3],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飛行任務,也是神舟飛船的首次發射。

快速預覽 任務類型, 運營方 ...

該任務的飛行器「神舟一號」於1999年11月20日凌晨6時30分在酒泉航天發射場由在長征2號捆綁式火箭的基礎上改進研製的長征2號F火箭發射升空,於11月21日凌晨3時41分順利降落在內蒙古蘇尼特右旗賽漢塔拉主著陸場,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Remove ads

背景

1992年9月21日黨中央批准中央專委《關於開展我國載人飛船工程研製的請示》,正式啟動載人航天工程,工程代號為「921」[1]。立項之時,工程指揮部的目標是爭取在1998年、確保在1999年進行中國第一艘無人飛船的首飛,即「爭八保九」[4]

工程使用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於1994年破土動工,1997年完成建設,歷時四年時間,共投入資金11億多元,1998年第一次投入使用[1]

1998年10月,中國航天進行了首次零高度逃逸救生飛行試驗,逃逸飛行器在逃逸指令發出後帶著飛船軌道艙與返回艙從發射陣地離台起飛,隨後返回艙與逃逸飛行器分離並安全著陸,整個過程中各部件工作正常,試驗獲得圓滿成功[1]

由於神舟飛船的許多產品還處在初樣地面試驗階段,未能研製出可以上天的正樣產品,1998年,為了兌現「爭八保九」的承諾,工程總指揮部決定用地面試驗的電性能船完成載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飛行試驗[4],飛船的13個分系統中的8個參與試飛考核,另外5個只安裝而不考核[5]

1999年7月26日,神舟一號試驗飛船運抵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一個月後,火箭也抵達了發射場。隨後飛船和火箭開展聯合演練。期間神舟一號的一台環控生保儀器測試失敗,後來飛船的一個定向陀螺也出現故障,均需要拆除返回艙防熱大底才能排除故障。由於這項拆除操作極大概率會引入新的故障,因此研製團隊進行了激烈的討論。為確保飛船不帶任何問題執行任務,最終在進行了充分的預案準備後,決定冒險打開防熱大底。在排障過程中,飛船更換了導致環控生保儀器失靈的信號線和數據異常的陀螺,返回艙的設備和防熱大底得到了妥善的復原。此後,神舟一號順利通過了所有的演練測試。[6]

Remove ads

任務經過

1999年11月20日06時30分,搭載了神舟一號試驗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準時點火起飛。

飛行約10分鐘後,飛船與運載火箭成功分離,準確進入預定軌道。

入軌後飛船不進行機動,地面的各測控中心和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上的遠望號測量船對飛船進行了跟蹤測控,同地,還對飛船內的生命保障系統、姿態控制系統等進行了首次測試。

飛船在軌飛行至第13圈時,開始進行返回準備,從渭南測控站、青島測控站和位於日本海遠望二號測量船順次向神舟一號注入返回控制指令,全部失敗。[7]

飛船飛行至第14圈時,只剩下由「遠望三號」測量船給飛船注入返回指令這一最後機會,注入指令的時間不到一分鐘,如果無法注入,則飛船返回必然失敗。11月21日凌晨3時,在距離飛船返回程序計劃啟動時刻僅剩10秒時,「遠望三號」成功向神舟一號注入應急數據,飛船按照預定計劃開始返回[7][8][9]。飛船建立返回姿態,制動發動機點火,軌道艙、推進艙先後與返回艙分離,返回艙再入大氣層。

11月21日凌晨3點20分左右,直升機目視發現下降中的返回艙,3點24分,地面雷達發現返回艙。返回艙降至10—8千米高度時,降落傘打開,離地約1.2米時緩衝火箭點火。3時41分,返回艙順利降落在內蒙古蘇尼特右旗賽漢塔拉四子王旗主著陸場,地面搜索車輛在4點20分找到返回艙。實際落點距理論落點偏差12千米。神舟一號作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飛行在太空中共飛行21小時,任務取得圓滿成功。[1][2][10][11]

Remove ads

意義

Thumb
神舟一號返回艙,現藏於中國科學技術館

神舟一號試驗飛船的成功發射與回收,標誌著中國載人航天技術獲得了重大突破。載人航天工程的飛船、運載火箭、發射場、控通信等各系統均經受住了考驗,證明了方案設計的正確性。工程相關的技術和管理人員獲得了大量寶貴經驗,為完成工程後續任務奠定了基礎。[1]

神舟一號飛船返回艙現收藏於中國科技館[12]

參考文獻

參見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