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祭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1年3月) |
歷史
目前,大多數神社所供奉的祭神,是源自於日本神話中的神祇,或者被視為與日本神話中的神為同一存在。
最初的神道源於對自然的崇拜,例如山、海、河流等自然現象被視為神體。在神社的早期階段,被供奉的神多為無名或不詳之神。在《古事記》《日本書紀》及《萬葉集》等古代文獻中,明確記載祭神名稱的神社如伊勢神宮、住吉大社等僅屬少數。大多數神社僅以所在地名或神社名加上「神」字稱呼。即便是在10世紀初編撰的《延喜式神名帳》中,多數神社也僅記載了神社名稱,由此推斷,在《延喜式》成書之時,大多數神社的祭神並無明確稱號。
自10世紀左右起,神社中所供奉的神不再僅為氏神、地主神或路口神,而是開始被賦予具體的神德與職能,例如火神、水神、樹神等。至鎌倉時代後期,受到佛教影響而興起的神本佛跡說逐漸受到武士階級支持並發展起來,神名亦隨之轉化為與其神德相應的名稱,如採用日本神話中的神名,或以「神」「命(尊)」「彥」「姫(媛)」「比賣」等字命名,形成更具人格化的神祇。同時,也普遍出現了將如稻荷神、八幡神等有名神明的分靈(即勧請)設為主祭神的現象。
此類命名趨勢於江戶時代末期,由國學者們提出的復古神道進一步推廣,並大量引用神典,至明治維新後伴隨神佛分離政策確立,此模式普及至包括村社、末社、無格社在內的各級神社。
Remove ads
主神與配神
大多數神社都會供奉多位神明,其中主要被供奉的神稱為「主神」或「主祭神」,其餘神明則稱為「配神」「配祀神」或「相殿神」。
將祭神分為主神與配神的做法始於明治時代,當時在官國弊社制度中確立。儘管在此之前已有「主神與其他神」之觀念,相關神祇常被稱為「前神」或「相殿神」等。配神通常為與主神有關的神,但也有因各種緣由而同祀的例子。有些配神從主神設立之初即共同祭祀,亦有後來才加入祭祀的情況。甚至存在原為配神者後升為主神的例子。明治時代實施的神社合祀政策也使許多神社開始祭祀更多配神。
「相殿」(或稱「合殿」)是指同時供奉多位神明的社殿,其中除主神外的神明稱為「相殿神」,與「配神」含義相近,但若社殿明確設有主神與配神之區分,則「相殿神」多用於指代配神。
相關條目
![]() | 這是一篇關於神道的小作品。您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