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又名曇石山文化遺址博物館[1],是位於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的一個考古遺址類專題博物館。博物館於1998年依託曇石山遺址而建,隸屬於福建省文物局管轄,建築面積逾7000平方公尺,館藏文物3000餘件。21世紀,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先後被列入第三批國家二級博物館、第一批福建省考古遺址公園等名錄。
歷史
1954年,當地村民在修築防洪堤壩時發現了位於閩侯縣城內的曇石山遺址。1954年—1974年間,華東文物工作隊及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等機構先後7次對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文物。通過碳-14測定,考古學者確定曇石山遺址的中、下層文化層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學界將其命名為「曇石山文化」,這是福建省首個被確認的考古學文化。[2][3]
1996年11月至1997年6月,福建省博物館進行了第8次發掘,規模和發現內容均為歷次之最,並預留部分考古痕跡以進行博物館的建設工作。1998年4月7日,福建省建立「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副處級事業單位,直屬於省文化部門管理,並開始基於1996年的發掘遺址建設博物館館舍。2001年,博物館落成開館,占地面積9.5畝,建築面積近4000平方公尺。2004年,為加強博物館的基礎設施建設和遺址保護條件,福建省立項「曇石山遺址保護和博物館建設」,並在2006年11月國家文物局批准後進入實質性實施階段。[2]
2008年6月,博物館新館展廳主體得以落成並對外開放,翌年年底,隨著對考古現場展廳改、擴建的完成,博物館遺址廳在2010年2月對外開放。2012年10月,福建省啟動「曇石山遺址本體保護項目工程」,基於之前的勘察工作與方案設計對遺址進行加固、微生物治理以及長期養護。2018年,博物館利用VR技術對館藏370件文物進行3D掃描,虛擬重建1050平方公尺的遺址風貌,並依託該技術對遺址進行線上展示傳播和本體監測[2],同年9月18日,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入選為第三批國家二級博物館[4]。2019年,福建省文物局將「曇石山考古遺址公園」列入第一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5]
Remove ads
建築與展覽
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占地面積108畝,建築面積達7060平方公尺[2],正門立有江澤民在2004年題寫的「曇石山文化遺址」石刻[6],東北面建有大型的花崗岩雕塑。正廳位於正門步道西側150公尺處,建築以簡約的折板狀為主,與因發掘而圮毀的山體互補,外牆則以石錛、石斧為原型的斬假石飾面;遺址廳則在正廳上層的西側,採用大跨度鋼結構、無柱大空間樣式[3]。據2024年統計,博物館藏品總數達1675件(套),其中珍貴文物823件(套)。[7]
博物館正廳以「海風山骨——曇石山文化陳列」為主題,展線長達220公尺,展陳面積1460平方公尺,又可分為「閩在海中」「向海而生」「食在海邊」「浮海遠洋」四個部分,除遺址中挖出的基本陳列品外,博物館還使用了仿真場景、雕塑、多媒體、圖文資料等方式展示曇石山文化的歷史風貌。依託1996年發掘現場所建的遺址廳則具有1050平方公尺的展陳面積,內有經局部修復19座墓葬、2條壕溝、5座陶窯、1個祭祀台及1個殉狗坑等遺蹟[3]。在這兩個展廳之外,博物館亦有臨時展廳,展陳面積700平方公尺,截至2022年,臨展廳先後與閩越王城博物館、青海柳灣彩陶博物館、河姆渡遺址博物館等機構合作,舉辦過「閩越王城文物精品展」「青海彩陶展」「河姆渡文化特展」,以及自行設計布展的「紀念曇石山遺址發現60周年文物特展」等累計40多個臨時展覽。[2]
博物館亦與多地博物館聯合辦展,例如2015年與2016年先後聯合南平市博物館、三明市博物館聯合舉辦「南平茶洋窯出土瓷器展」和「福建三明客家民俗文物展」,2017年再聯合南平市博物館舉辦「尋味千年造盞工藝」展覽,並先後巡展於全國各地,2018年,曇石山遺址博物館自主設計的「曇石山遺址與曇石山文化特展」,亦在全國多地巡迴展出。[3]
-
博物館前廣場及江澤民的題字「曇石山文化遺址」。
-
博物館正廳內展示的曇石山遺址出土器件。
-
博物館遺址廳正門。
-
博物館遺址廳內的考古現場復原場景。
-
正廳內展出的出土物,輔以對曇石山文化的介紹。
Remove ads
對外活動
1998年,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以首批會員單位的身份參與了中國博物館協會史前遺址博物館專業委員會,其後亦加入了考古與遺址博物館專業委員會、博物館安全專業委員會、文創產品專業委員會和博物館數位化專業委員會等。2009年,博物館曾拍攝、發行過數部文化專題片,以及與出版社聯合發行了《曇石山文化解讀》三維動漫。[3]
2010年,在國際學術界發表了南島語族可能起源於曇石山的結論後,法屬玻里尼西亞議會長奧斯卡·特馬魯發起了一場名為「尋根之路」的活動,率團飛赴福州與當地政府一同在博物館內參加活動,另有6名參與活動的成員駕著獨木舟,自大溪地島的帕皮提港出發,經考據後的南島語族人傳播路線反向經庫克群島、斐濟、菲律賓等國,歷經4個月漂流至中國福建,最終抵達終點曇石山遺址博物館。[8]
2012年起,博物館與周邊的教育機構、軍事機構合作,並發展學生志願者進入博物館進行宣教,於每年國際博物館日、文化遺產日等時段舉辦宣傳科普活動,亦通過舉辦校園徵文比賽、開展講座等方式宣傳曇石山文化。[3]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