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曇石山文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昙石山文化
Remove ads

曇石山文化是距今大約4300—5000年、命名源自閩侯縣的曇石山遺址新石器時代文化,以福建省閩江下游一帶及閩東地區沿海一帶一系列遺址為代表。曇石山文化被認為是福建先秦時期閩族的發源地,以及南島語族重要的溯源地。

快速預覽 地理範圍, 時期 ...

研究歷史

曇石山文化的命名源自坐落于于閩侯縣甘蔗街道的曇石山遺址,歷史年代距今4300—5000年,橫跨新石器時代至中原王朝的商周時期[3]。曇石山文化的代表性遺址——曇石山遺址發現於1954年。首次發掘曇石山遺址後,南京博物院曾昭燏尹煥章等學者首次提出把分布於福建、粵東和浙南地區的「印紋陶文化」命名為「曇石山文化」[1][4]。此外,亦有一些遺址的文化層中出土過曇石山文化遺存,如位於福清東張遺址、位於閩侯的莊邊山遺址黃土侖遺址溪頭遺址[5]

曇石山文化是福建省首個被確立的考古學文化,獲得了考古學者的廣泛研究,其代表性遺址——曇石山遺址在2001年入選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而作為曇石山文化展示、研究與保護機構的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於21世紀初年落成開館[4]。曇石山文化被認為是蘇秉琦「中華文明多元起源學說」的佐證,不但先秦閩族發源於此,南島語族起源亦很可能追溯至此。[1][7]

Remove ads

文化特徵

居住條件

Thumb
曇石山文化時期閩侯曇石山遺址、溪頭遺址以及連江黃岐嶼遺址出土的動物遺骸。

考古發掘顯示,曇石山遺址是一處典型的海洋性貝丘遺址。經出土文物考證及地質學論證,在曇石山文化蓬勃發展的時期,曇石山遺址的位置附近即為閩江入海口所在地,在曇石山遺址內以及閩侯境內的甘蔗街道和白沙小箬一帶出土的蛤蜊層是這一說法的有力證明;此外,在曇石山附近採集到的大象犀牛遺骨則說明當時的曇石山屬熱帶氣候,森林繁茂。彼時臨海傍林的自然條件為當地人提供了良好的居住環境。[4]

經濟生活

從出土的野生動物骨、貝類動物的殼、被人為飼養的殘骸,以及人為炭化的稻穀來看,曇石山人以動植物、海產品為食,且以狩獵、畜牧相結合的方式獲取肉類,以捕撈的形式獲取水產品,以採集、種植相結合的方式獲取植物類食品[3]。從占比不多的獸骨和農產品可以推斷,狩獵在曇石山文化的生產生活中占據次要地位,農業生產亦非主要生活手段[5],食用的海產品則是貝類為主[3]

曇石山文化生產工具以、角、牙、貝等為原料,器型繁多但形制固定,堅硬的石器、骨器、角器和牙器多為磨製而成,陶器則由較為成熟的窯燒制而來,從這些出土的農業工具、手工業工具和漁獵工具亦可看出曇石山文化的生產生活方式[3]。曇石山遺址內出土的貝制刀具和鏟具為海洋貝丘文化的典型特徵。當時的先民就地取材,利用牡蠣殼打造的貝器作為生產生活用具,如貝、貝、貝等,這些出土的貝器上有鑽孔、磨製以及切割等曇石山人加工它們的痕跡[8]

曇石山遺址出土遺物中有較多經人吸食過貝類的介殼,其中最厚的堆積可達3米,故有人認為該遺址居民的重要食物來源是海洋貝類[4],但亦有學者反對這一觀點,認為曇石山人以植物為主食,且經濟活動以農業為主[9]。在其中一個墓葬中出土的18件陶釜中發現了其底部有火燒的痕跡,這些陶器被認為是用於烹煮河鮮、海鮮的炊具[5][7]

Remove ads

墓葬

曇石山文化的墓葬多與居址交錯,個別遺址有公共墓地的跡象,隨葬品有多有少,顯示出當時存在貧富差距。通過對墓葬習俗的分析,科學家認為曇石山文化處在母系社會後期階段[3]。在上層遺址出土的墓葬中,考古學者還發現了陪葬現象,部分出土遺址中有殉狗坑和陪葬的奴隸遺骸,其中一男奴的腿骨豎插於坑中,疑為被活埋時掙扎導致的[10],而從這些墓地遺址出土的陶器遺存以及殉葬的習俗來看,其歷史時代大約在西周時期[11]。彼時的曇石山人存在奴隸制的蓄奴現象說明社會已經發達到生產過剩的程度,而部分學者基於曇石山出土墓葬的相關研究,提出過該遺址在考古學上並非嚴格意義上的遺址,而是古代時期的墓地的假說。[9]

Remove ads

與外界文化的聯繫

Thumb
閩江上游城村漢城遺址出土的陶罐。

曇石山文化的歷史距今4300—5000年,持續了約700年,其文化遺存主要來自出土文物最為重要、豐富的曇石山遺址第二期文化層。曇石山文化受到其前身(即曇石山遺址下層文化,位於遺址文化層第一期,距今5000—5500年)的影響[4],同時亦受到閩北地區牛鼻山文化以及地區的良渚文化的影響,並在此基礎上有新的發展。作為閩江下游流域文化,曇石山文化對閩江中上游地區、浙江南部地區及福建南部沿海地區的後期文化都有所影響[3]。此外,曇石山遺址曾出土一塊與日本人獨有特徵一致的顴骨——「日本人骨」,故有部分學者推測日本人的祖先可能來自曇石山[5]

曇石山文化的代表性遺址屬於貝丘遺址——一種以采貝經濟為主、具有海洋文化特徵的遺址,出土的凹石(被認為是用於砍砸海產品的工具)與台灣高雄鳳鼻頭遺址以及南太平洋的一些貝丘遺址所出土的相似。中國大陸學者認為這是閩台早期文化同屬以采貝經濟為主的海洋貝丘文化的證據,並以此認為曇石山文化下的人類經歷了自曇石山一帶經由平潭台灣傳播向南太平洋諸島的過程[1][5],將台灣學者張光直對南島語族起源於平潭殼丘頭遺址一帶的觀點進一步擴展,同時以此反對部分台灣學者提出的台灣南島語族(即台灣原住民)「南來論」的觀點[12]。但亦有來自台灣的學者認為曇石山遺址與鳳鼻頭遺址「並非直接的移民或傳承關係」[13]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