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阿拉伯征服埃及

7世纪中前期事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阿拉伯征服埃及
Remove ads

公元639年至642年間,在阿姆魯·賓·阿斯的領導下,阿拉伯正統哈里發政權征服了埃及。這場戰爭結束了羅馬帝國在埃及長達7個世紀的統治,廣義上則終結了埃及在希臘—羅馬世界治下一千年的歷史[1]

快速預覽 阿拉伯征服埃及, 日期 ...

穆斯林征服埃及之前,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對埃及的統治已經受到了動搖。618年—629年間,埃及一度被薩珊王朝占領,爾後又被拜占庭皇帝席哈克略收復,阿拉伯人遂趁拜占庭政權疲憊不堪之時發動了入侵戰爭。630年代中期,穆斯林從拜占庭手中占領了黎凡特,奪走了拜占庭在阿拉伯半島上的盟友伽珊尼德。隨著繁榮的埃及被穆斯林進一步征服,拜占庭帝國的軍事力量與國力被嚴重削弱,使得帝國的廣大領土在未來的幾個世紀內被其他政權日漸蠶食。[2]

Remove ads

背景

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在632年去世後,正統哈里發的軍隊開始向薩珊王朝和拜占庭帝國兩個方向擴張[3],而這兩個歷史上強大的國家都沒有做好應對入侵的準備,且都嚴重低估了阿拉伯人日益強大的實力。[4]

阿拉伯人在636年通過雅爾穆克戰役擊敗了拜占庭,又於翌年通過卡迪西亞戰役擊敗了薩珊,他們的目光很快投向了拜占庭豐饒的非洲領土英語Byzantine North Africa。在圍攻耶路撒冷英語Siege of Jerusalem (636–637)後,阿姆魯·賓·阿斯向哈里發歐瑪爾·賓·哈塔卜提議入侵埃及。哈里發最初同意了阿姆魯的請求,但在最後的關鍵時刻又反悔並試圖阻止阿姆魯,但為時已晚。[1]

征服過程

越過埃及邊境

根據阿拉伯人的記載,阿姆魯於639年12月率領4000名士兵前往埃及。歐瑪爾哈里發曾重新考量阿姆魯僅用4000名士兵征服拜占庭帝國這個大國治下的埃及是否是明智之舉,並寫信命令他儘快返回,以便率領他的部隊參與其他地區的戰役,同時他在信中表示若阿姆魯的軍隊已越過埃及邊境,那麼軍隊的指揮權就完全交給阿姆魯。[5]

阿姆魯在距離埃及邊境很近的拉法收到信使烏克班·賓·阿慕爾('Uqbah ibn 'Amr)帶來的信,他隨即猜到了哈里發的意圖,並在不讀信件的情況下命令加快行軍速度。越過埃及邊境的當晚,阿姆魯行軍至阿里什城附近的沙傑拉廷(Shajratein)山谷時才打開哈里發的信件,以軍隊已經越過埃及邊境為由決定繼續前進[6]。得知消息的歐瑪爾只得進一步觀察戰場情勢,派遣部隊集中在麥地那,以便隨時策應入侵埃及的軍隊。離開沙傑拉廷後,阿姆魯的軍隊很快進入了阿里什城並接管了這個沒有軍隊駐紮的城市。[5]

攻克貝魯西亞和比勒拜斯

在阿拉伯軍隊進逼埃及的同時,拜占庭席哈克略皇帝的長子席哈克略·君士坦丁剛剛接受亞歷山大的居魯士英語Cyrus of Alexandria之女阿門努薩(Armenousa)的求婚。639年末,在盛大的結婚護送隊伍(包括2000名騎兵、奴隸和一支攜帶財寶的商隊)的護送下,阿門努薩自巴比倫出發前往凱撒利亞。在途中,聽說阿拉伯正在入侵埃及的阿門努薩派遣了一支騎兵赴有埃及東部門戶之稱的貝魯西亞協防,她自己則帶著更多人留在比勒拜斯,並向她的父親居魯士送去阿拉伯人入侵的警報。[7][8][9]

639年末至640年1月初,穆斯林軍隊兵臨貝魯西亞,並圍困貝魯西亞長達2個月,在圍困中,拜占庭並未出兵支援[10]。640年2月,胡扎法·賓·瓦拉(Huzaifah ibn Wala)的部隊成功攻克了貝魯西亞[11][12][13][14][15][16],隨後穿過沙漠進軍比勒拜斯。阿姆魯曾試圖通過埃及人與阿拉伯人之間以夏甲為紐帶的所謂親緣關係,試圖說服埃及人交出城市並投降,但未能成功。3月底,穆斯林軍隊完全占領了比勒拜斯。在比勒拜斯戰役中,拒絕皈依伊斯蘭教或上繳吉茲亞的阿雷提翁將軍戰死,主張投降而遭到部下反對的居魯士則逃往了巴比倫要塞,他的女兒阿門努薩則在穆斯林攻克城市後被俘,但隨後被送還給居魯士。[17][18]

Remove ads

巴比倫圍城戰

640年5月,穆斯林軍隊抵達巴比倫要塞,開始圍攻英語Siege of Babylon Fortress。巴比倫是比貝魯西亞和比勒拜斯規模更大且更重要的城市,羅馬人在此做好了抵抗圍攻的準備,而穆斯林低估了羅馬軍隊的抵抗能力[5]。穆斯林軍隊圍攻的巴比倫城擁有高18米、厚超過2米的城牆,且周身環繞著諸多塔樓與堡壘,羅馬人在這些防禦工事中部署了4000人的軍隊,早期的穆斯林資料稱守軍是攻城軍隊的六倍之多。在圍城戰的前兩個月,穆斯林都沒能在巴比倫取得任何戰果。[19]

在巴比倫圍城戰的同一個月,阿姆魯派出一支部隊前去攻打法尤姆,而料到這一點的拜占庭軍隊早已在通往法尤姆的途經之路上布防。發現無法攻下法尤姆的穆斯林軍隊轉而前往西部沙漠,劫掠了當地的牛和其他動物,隨後前往俄克喜林庫斯並攻下了這裡,當地的運河系統在這場戰役中毀於戰火,其後逐漸荒廢[20]。未能攻下俄克喜林庫斯的穆斯林軍隊沿著尼羅河回到了下埃及[21]

圍城戰中,阿卡迪亞埃及英語Arcadia Aegypti行省的阿納斯塔修斯(Anastasius)和亞歷山大行省的狄奧多西(Theodosius)率軍自尼基烏英語Nikiû科普特語ⲡϣⲁϯ羅馬化:Pashati[22]趕到巴比倫增援,另有一支由萊昂提烏斯(Leontius)指揮的部隊被派往法尤姆增援。被派去追蹤攻打俄克喜林庫斯的約翰將軍戰死,收到消息的巴比倫指揮官狄奧多羅斯感到十分悲傷。後來,約翰的屍體被人用網從尼羅河打撈了上來,做了防腐處理後送到了皇帝席哈克略處。收到屍體的席哈克略讚賞了犧牲的約翰,又指責了狄奧多羅斯,狄奧多羅斯認為皇帝將約翰之死歸咎於他,由此心存不滿,與皇帝產生嫌隙。[20][23]

Remove ads

麥地那增援前線

由於巴比倫久攻不克,歐瑪爾哈里發曾派遣4000名參加過征服黎凡特戰役的士兵前去支援,但仍然未能成功攻城。7月,阿姆魯去信哈里發,請求再調派軍隊增援,收到消息的哈里發在8月又集結4000名精兵,分四路縱隊前去支援,並委任曾參加雅爾穆克戰役的軍官祖拜爾·賓·阿爾瓦姆英語Zubayr ibn al-Awwam擔任這支軍隊的最高指揮官。增援部隊在9月抵達巴比倫。自此,穆斯林在征服埃及的戰爭中投入了12000人的兵力,但兵力仍然比較有限。[6][20]

赫利奧波利斯戰役

祖拜爾抵達巴比倫後,向阿姆魯指出,距巴比倫僅15公里(10英里)遠的赫利奧波利斯極有可能發兵支援,從而解除巴比倫之圍[24]。為消除這一可能的威脅,阿姆魯於640年7月率領一半的圍城軍隊前去攻打赫利奧波利斯。[19][25]

穆斯林騎兵與羅馬騎兵在現今的阿巴西亞附近爆發了戰鬥。這場以穆斯林勝利告終的戰鬥儘管不是赫利奧波利斯戰役結果的決定性因素,但使得穆斯林攻取了今阿布丁(Abdyn)到阿茲巴基亞英語AzbakeyaAzbakeya)一帶的大片要地,而被擊敗的羅馬殘兵則撤到了巴比倫或尼基烏[26]。穆斯林軍隊抵達赫利奧波利斯後,祖拜爾挑選了一些精兵,在城池防守薄弱處出其不意地登城,殺死守城的士兵並打開了城門,穆斯林很快占領了這座城市。隨後,阿姆魯率部回到了巴比倫。[24]

攻克法尤姆和巴比倫

赫利奧波利斯戰役以穆斯林軍隊勝利的消息傳到羅馬人耳中後,法尤姆總督多門提亞努斯(Domentianus)率領他的部隊逃跑了,拋棄了法尤姆的人民。阿姆魯聽說消息後,立刻攻下了整個法尤姆行省,並將頑強抵抗的法尤姆城市洗劫一空。[27]

在戰鬥中,狄奧多羅斯和阿姆魯互派使者談判,後兩人親自會面談判,但談判還是陷於僵局。12月20日晚,祖拜爾使用赫利奧波利斯戰役中使用的相同方法進入城堡並打開了巴比倫城門,穆斯林軍隊在次日早上成功占領了城市。狄奧多羅斯率部撤往羅達島英語Roda Island繼續抵抗[28]。641年4月6日,穆斯林軍隊最後一次發動進攻,羅馬軍隊在數天內悉數撤離到了尼基烏。[20]

底拜德投降

640年12月22日,亞歷山大的居魯士與穆斯林軍隊簽訂條約,承認穆斯林對埃及及底拜德英語ThebaidThebaid)擁有治權[29],並同意以一個成年男性兩份稅額的方式上繳吉茲亞。儘管這個條約要經過席哈克略皇帝的批准,但居魯士稱不論席哈克略承認與否,他都將遵守這份條約,阿姆魯也去信歐瑪爾哈里發,請求他同意這份條約[19][30]。歐瑪爾收到消息後,要求前線關注席哈克略的反應以便作出進一步指示,而得知此事的席哈克略則非常憤怒,寫信痛罵居魯士是異教徒和卑鄙的懦夫。[20][29]

進軍並征服亞歷山大

Thumb
古羅馬建築風格的亞歷山大劇場

641年2月,阿姆魯率領軍隊主力自巴比倫前往亞歷山卓港。行軍過程中,穆斯林與沿途的守軍交戰[19]。沿途中,穆斯林發現了駐紮的多門提亞努斯和他的軍隊,多門提亞努斯聞風而逃往亞歷山大,將他的軍隊拋棄給了穆斯林人,這些放下武器的士兵被穆斯林悉數殺害。穆斯林軍隊路過塞易斯時發現了狄奧多羅斯的家眷,將他們全部殺害。[8][20][23]

641年3月,經過數日行軍的穆斯林抵達亞歷山卓港,並發動了圍城戰英語Siege of Alexandria (641)[30]。在亞歷山大內部,多門提亞努斯和亞歷山大的貴族不和,當地貴族中又分為美納斯(Menas)和菲利亞德斯(Philiades)兩個派系,後者是亞歷山大族長喬治一世英語Patriarch George I of Alexandria的兄弟,兩派亦有內鬥,最高指揮官狄奧多羅斯則因為不滿多門提亞努斯拋棄軍隊逃跑的行為而站在厭惡後者的美納斯一邊。美納斯和多門提亞努斯分別招攬了「藍軍」和「綠軍」以求抵抗穆斯林,但兩軍從集結起就開始內鬥,最終狄奧多羅斯竭力阻止了他們的爭鬥,並褫奪了多門提亞努斯十夫長英語Decurion (Roman cavalry officer)的軍階,令阿爾塔納(Artana)取而代之。[8][23]

正如阿姆魯所預測的那樣,攻克亞歷山大顯然要比攻下其他城市更為困難[29]。亞歷山大對於拜占庭有極為重要的價值,故羅馬人傾盡全力去抵抗穆斯林軍隊,他們在城上安裝投石機擊退了來犯的穆斯林,卻又無法從城中出擊將攻城軍隊擊潰。戰役陷入了拉鋸之中。[6]

在戰役進行的同時,拜占庭皇帝席哈克略在首都君士坦丁堡集結了一支軍隊,打算親征亞歷山大,但席哈克略還未出發便病逝了,他的去世又引發了繼承人的內鬥,從而使集結在君士坦丁堡的軍隊沒能支援亞歷山大。在圍城的六個月中,歐瑪爾哈里發逐漸失去耐心,他認為阿姆魯在圍攻中消耗了太久的時間,遂委派烏巴達·賓·薩米特英語Ubadah ibn al-Samit為新的指揮官指揮攻城戰役。烏巴達領導下的穆斯林軍隊很快攻克了亞歷山大,守城的軍隊大多被俘或被殺,少數人得以逃往君士坦丁堡。[19]

穆斯林雖然攻陷了亞歷山大,但城內的埃及人仍在頑強抵抗,烏巴達與阿姆魯都意圖屠城。亞歷山大的居魯士出面說服穆斯林軍官不要屠城,又成功說服了當地的埃及人接受了穆斯林的條件。641年11月28日,埃及人與穆斯林簽訂了為期11個月的休戰協議,同意自12月10日起至翌年的9月持續向阿拉伯人上貢[31],此後,阿姆魯的軍隊馬踏尼羅河三角洲而幾乎未遇到抵抗,拜占庭的最後一支軍隊於642年9月17日撤離亞歷山大,18日,狄奧多羅斯在賽普勒斯島把亞歷山大交給了阿姆魯,後者於29日進駐亞歷山大,城內的居民沒有抵抗[32]。亞歷山大的投降與拜占庭的撤軍標誌著戰役的結束,埃及自此終結了羅馬統治時代,進入了穆斯林統治時期。[33][34][35][36][37]

Remove ads

後續

Thumb
  654年的正統哈里發版圖,埃及被納入統治並逐漸伊斯蘭化英語Islamization of Egypt

入侵努比亞

642年夏,阿姆魯和烏克巴派遣一支部隊入侵了與埃及南部接壤,信奉基督教的努比亞[38]。然而,在努比亞騎兵極高的機動性之下,穆斯林軍隊遭受了嚴重的損失[18]。最終,穆斯林與努比亞人在651年—652年間簽訂條約,確定了埃及與努比亞的邊界。[39]

拜占庭的反攻嘗試

645年,新登基的拜占庭皇帝君士坦斯二世決心奪回亞歷山大,在軍隊領導人曼紐(Manuel)的指揮下,東羅馬的龐大艦隊運送大量士兵到達亞歷山大,一度奪回了亞歷山大[40],而當時可能在麥加的阿姆魯被緊急召回指揮埃及的阿拉伯軍隊,兩軍在尼基烏交戰,穆斯林以15000人的兵力大敗軍隊數量上遜於他們的拜占庭軍隊,拜占庭最終沒能奪回亞歷山卓港[41][42]。這次反攻是此後的500年內拜占庭唯一的一次反攻嘗試,直至12世紀,時任皇帝曼紐一世試圖遠征埃及英語Crusader invasions of Egypt,但最終未能成功。[43][44]

參考文獻

來源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