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是歐盟成員國,也是波羅的海三國中規模最大的經濟體。立陶宛是極高人類發展指數國家,也是世界貿易組織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立陶宛是前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中,在1990年第一個宣佈獨立的國家,迅速由中央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進行了許多的改革。立陶宛和其他波羅的海國家一起加入歐盟,之後成長速率很快,被稱為波羅的之虎。自從1990年宣布獨立時,立陶宛採取的國家改革,也跟著成為社會主義陣營中相對成功的案例之一,GDP已成長超過五倍。2008年,立陶宛的人均GDP達17,800美元,是波羅的海三國的第二名,僅次於愛沙尼亞[26]。在波羅的海三國的勞動人口共有330萬人,其中140萬人住在立陶宛。
快速預覽 貨幣, 財政年度 ...
立陶宛經濟 |
貨幣 | 歐元(EUR,€) |
---|
財政年度 | 日曆年 |
---|
貿易組織 | 歐洲聯盟、世界貿易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
---|
國家分組 | |
---|
|
人口 | ▼ 2,794,090人(2020年1月1日)[3] |
---|
GDP | |
---|
GDP成長率 |
- 3.6% (2018年) 3.9% (2018年)
- −1.3% (2020年估計) 4.1% (2021年估計)[4]
|
---|
人均GDP |
- ▲ 19,883美元(2020年估計)[4]
- ▲ 38,605美元(購買力平價,2020年估計)[4]
|
---|
人均GDP排名 | |
---|
各產業GDP | |
---|
|
- 1.3%(2020年估計)[4]
- 2.2%(2019年估計)[4]
- 2.5%(2018年估計)[4]
|
---|
|
- 21.9% 年收入低於4,000歐元(2019年)[6]
- ▼ 26.3% 有面臨貧困或社會排斥的風險(AROPE,2019年)[7]
|
---|
| ▼ 35.4 中等(2019年,歐洲統計局資料)[8]
|
---|
| |
---|
勞動力 |
- ▼ 1,439,700人(2019年)[11]
- ▲ 就業率77.8%(目標:72.8%,2018年)[12]
|
---|
各產業勞動力 | |
---|
失業率 |
- ▲ 9.6%(2020年8月)[14]
- ▲ 青年失業率23.1%(15歲至24歲,2020年7月)[15]
|
---|
平均工資毛額 | 1,524歐元 / 1,852美元(每月,2020年第四季資料) |
---|
| 968歐元 / 1,176美元(每月,2020年第四季資料) |
---|
主要產業 | 石油產業、食品加工業、能源產業、化學工業、家具、木製品、紡織和成衣[16] |
---|
| ▲ 各國經商容易度列表[17]
|
---|
|
出口 | ▲ 291.2億美元(2017年估計)[13]
|
---|
出口商品 | 精製燃料、機械和設備、化學品、紡織、食品、塑膠[13] |
---|
主要出口夥伴 | |
---|
進口 | ▲ 315億美元(2017年估計)[13]
|
---|
進口商品 | 石油、天然氣、機械和設備、運輸設備、化學品、紡織品和服裝、金屬[13] |
---|
主要進口夥伴 | |
---|
|
- ▲ 204.3億美元(2017年12月31日估計)[13]
- ▲ 海外:62.68億美元(2017年12月31日估計)[13]
|
---|
| ▲ 3.64億美元(2017年估計)[13]
|
---|
| ▲ 344.8億美元(2016年3月3日估計)[13] |
---|
|
|
- ▲ GDP的36.3%(2019年)[18]
- ▲ 175.24億歐元(2019年)[18]
|
---|
|
- 1.29億歐元 surplus (2019)[18]
|
---|
收入 | GDP的35.2%(2019年)[18] |
---|
支出 | GDP的34.9%(2019年)[18] |
---|
經濟援助 | EU結構協助:84億歐元(約100億美元),2014年至2020年[19] |
---|
|
- 標準普爾:[20]
- A-(國內)
- A-(外國)
- AAA(T&C評估)
- 展望:穩定
- 穆迪:[21]
- A3(長期)
- (P)P-2(短期)
- 展望:穩定
- 惠譽國際:[22]
- A-(長期)
- F1(短期)
- 展望:正向
- Scope:[23]
- A(長期)
- S-1(短期)
- 展望:穩定
|
---|
| ▼ 39億歐元(2018年10月)[24] |
---|
|
關閉
立陶宛的人均GDP(購買力平價)和其他國家的比較(1995年和2022年)[25]
立陶宛的GDP成長率在2008年時是最高的,在2018年時也有相近的成長率[27]。立陶宛和其他波羅的海國家一樣,在2009年出現嚴重的衰退,GDP下降了大約15%。之後在2009年的第三季開始有恢復的跡象,在2010年時GDP上昇了1.3%,在2011年的上半年成長了6.6%,是歐盟成長最快的國家之一[28]。2010年時GDP成長已以恢復,不過成長要比2008年之前緩和[29][30]。 克服金融危機的關鍵是立陶宛政府的緊縮政策[31]。之後,立陶宛的財政條件良好,2017年的預算盈餘0.5%,債務約佔GDP的40%。2017年的預算沒有赤字,預計2018年也是如此[32]。
在世界銀行集團的各國經商容易度列表中,立陶宛排名第11名[33],在美國傳統基金會針對178個國家的經濟自由度指數中,立陶宛排名第16名[34]。平均來說,立陶宛的外商直接投資有95%是來自歐盟。歷來瑞典就是立陶宛最大的投資者,約佔FDI的20%至30%[35]。進入立陶宛的外商直接投資在2017年快速上昇,是史上綠地投資數量最多的。2017年時,若考慮投資計劃的平均就業價值,立陶宛是全球排名第三名,次於愛爾蘭島和新加坡[36]。若依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資料來看,立陶宛是OECD國家中,高等教育程度前五名的國家[37]。近年來,受高等教育的勞動力吸引了信息及通信技術的投資。立陶宛政府和立陶宛銀行簡化了電子貨幣和支付機構活動許可證的申請程序[38],因此在歐盟金融科技計劃中,是相關具吸引力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