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立陶宛語:Lietuvos Tarybų Socialistinė Respublika,俄語:Литов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蘇聯的加盟共和國,簡稱立陶宛或蘇維埃立陶宛,是1940年至1941年以及1944年至1990年間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之一。在1946年之後除了與白俄羅斯之間的邊界略有調整以外,其疆域及國界與今天的立陶宛相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原來獨立的立陶宛共和國於1940年6月16日被蘇聯軍隊佔領,並在1939年8月23日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中的條款獲得確認,7月21日建立成傀儡政權。[1]1941年至1944年間,德國入侵蘇聯造成了其事實上的解散。然而,隨著德國人在1944年至1945年的撤退,蘇聯共產黨重新建立由立陶宛共產黨一黨專政的蘇維埃政權,並持續了四十五年。因此,許多西方國家繼續承認立陶宛是一個獨立的、法律上的主權國家,受國際法約束,以1940年前波羅的海國家任命的使館為代表,這些使館通過立陶宛外交體系在各地發揮作用。
1989年5月18日,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宣布自己是一個主權國家,但仍是蘇聯的一部分。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共和國重新建立獨立國家。考量到蘇聯當局佔領的非法性,其在蘇聯解體前隨即就獲得西方承認。蘇聯本身於1991年9月6日承認立陶宛獨立。
Remove ads
歷史
1918年,立陶宛宣布獨立,成立立陶宛王國,以德國的第二代烏拉赫公爵威廉·卡爾為國王;11月又宣布為共和國。同年年底至翌年年初,立陶宛部分地區先後建立了蘇維埃政權,1919年2月-8月存在過立陶宛-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根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秘密協定書中的約定,立陶宛被劃為蘇勢力範圍,1940年,蘇聯入侵立陶宛,同年7月成立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8月,蘇聯正式吞併立陶宛。8月1日蘇共37周年黨慶當天設立為蘇聯直轄的加盟共和國。立陶宛位於波羅的海沿岸,分別和拉脫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波蘭和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飛地加里寧格勒州接壤。首都維爾紐斯。
立陶宛被蘇聯吞併後,反抗蘇聯占領的民族主義活動時有發生。1985年,戈巴契夫掌握蘇聯權力後,開始進行政治改革。1988年底,立陶宛改革運動(簡稱「薩尤季斯」)成立。該組織首先提出了廢除1939年的蘇德條約問題,否定併入蘇聯的合法性。1989年,薩尤季斯同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的人民組織利用蘇德條約簽訂50周年之際,高唱立陶宛共和國國歌、呼喊「打倒俄羅斯帝國」等口號。1990年,薩尤季斯在立陶宛最高蘇維埃(議會)選舉中獲勝,取得執政黨的地位,新的蘇維埃通過「關於恢復獨立的立陶宛國家」的協議,宣布國家獨立,定國名為「立陶宛共和國」,並恢復1940年前的國旗。立是蘇聯15個加盟共和國中第一個宣布獨立的共和國。
薩尤季斯的獨立主張遭到蘇聯當局的激烈反對。為鎮壓立陶宛獨立,蘇聯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出兵占領了維爾紐斯。1991年,蘇聯與立陶宛的各種矛盾日趨尖銳,社會動盪加劇。蘇聯八一九事件後,蘇聯國務委員會於9月6日承認立陶宛獨立,蘇聯隨後解體。立陶宛正式獨立。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