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第二次大隈內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第二次大隈內閣(日語:第二次大隈内閣/だいにじ おおくまないかく Dainiji Ōkuma Naikaku */?)是日本伯爵、早稻田大學總長大隈重信就任第17任內閣總理大臣(首相)後,自1914年(大正3年)4月16日至1916年10月9日組成的內閣。
概要
1914年(大正3年)3月,因德國西門子公司行賄政府所導致的西門子事件引發大量民眾示威抗議;為平息民憤,時任第一次山本內閣領導者,內閣總理大臣山本權兵衛決定內閣總辭[1][2],並由曾籌組第一次大隈內閣,時興辦早稻田大學成功、聲望頗高的在野領袖大隈重信繼任[3]。在經大正天皇同意任命後,大隈於1914年4月再度就任為內閣總理大臣[4]。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當時歐美各國陷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火中,使日本認為有機可趁,於是以英日同盟為藉口向德國宣戰,出兵攻打德國在中國的殖民地膠州灣,是為青島戰役[3][5]。隔年,更提出《二十一條》,企圖使由袁世凱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利,並增加日本在中國築路通商等各項特權[5][6]。中國方面的談判代表多次拒絕《二十一條》中的部份內容,並向社會各界透露條約內容,以期國際社會干涉此案,並喚起國內輿論討伐日本,迫使日本讓步[3]。條約走漏後,引起國際社會極大的反彈,更讓中國輿論反對《二十一條》的呼聲日漸高漲[3]。雖然最終中國於日本軍事壓力下仍被迫簽訂《中日民四條約》,同意《二十一條》中部分條款,但此事仍使第二次大隈內閣遭到國際社會的譴責,在日本國內的聲望也逐漸下滑[3][7]。
1916年後,由於在部隊增設及預算審核等問題上出現分歧,使內閣與貴族院的對立不斷激化[8]。最終大隈內閣被迫總辭,並由大隈的親信加藤高明推薦時任朝鮮總督的寺內正毅繼任組閣[9]。
Remove ads
內閣成員
除部分特殊情況外,本內閣閣員皆於1914年4月16日就任[4]。
Remove ads
本內閣之參政官職位於1914年10月6日設置,參政官於1915年7月2日就任[13]。
Remove ads
Remove ads
新進閣員於1915年8月10日就任[15]。
除特殊情況外,新進參政官皆於1915年8月21日就任[18]。
Remove ads
參見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原始文獻:《新青年》中對大隈內閣改組的記載
- 第12屆日本眾議院議員總選舉
- 二十一條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