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第二次霍亂大流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Remove ads
第二次霍亂大流行(英文:Second cholera pandemic),是指於1826-1837年間(也有認為持續到1849年)發生的霍亂大流行,是歷史上第二次霍亂的大規模爆發[1][2][3]。此次大流行起源於印度東北地區的孟加拉管轄區,其傳播範圍超過第一次霍亂大流行、到達歐洲和北美洲,被許多人認為是19世紀最嚴重的一次霍亂大流行(由於不同學者對流行時期的劃分不同,部分第二次流行時期可能與第三次霍亂大流行重疊)[1][3]。

1826年,霍亂疫情在孟加拉恆河三角洲地區爆發,並迅速蔓延至印度全國[1]。1827年,霍亂疫情傳播至俄羅斯帝國的布哈拉,1830年又傳至莫斯科,此後進一步蔓延到了芬蘭和波蘭[1][2]。德國、法國、義大利、匈牙利、瑞典、奧地利等歐洲大陸各國均有疫情報道,其中匈牙利有約10萬人死於霍亂[1][3]。1831年起,英格蘭和威爾斯經歷了為期兩年的疫情,儘管對商船進行了嚴格的隔離,疫情還是造成了約22,000人死亡,蘇格蘭則有約9,500人死於霍亂[1][2]。1832年2月,疫情傳播到愛爾蘭,造成25,000餘人死亡[1]。1836年起,義大利西西里有約69,000人死亡、那不勒斯有19,470人死亡[3]。
與此同時,1832年,愛爾蘭移民將霍亂傳播到了北美地區,包括美國和加拿大[1][2]。1832年,加拿大蒙特婁有1,220人死亡、魁北克地區則有1,000餘人死亡[2]。1833年,古巴的哈瓦那有約8,000人死於霍亂,而墨西哥有約15,000死亡[1]。
此次大流行期間,科學界對霍亂的治病原因和機理存在分歧[3][4]。法國醫生認為霍亂與貧窮地區的惡劣環境有關,俄國人認為此疾病具有傳染性,部分英國人則相信霍亂的發生與神的干預有關,還有人提出與地球磁場或大氣層的擾動有關[4][5]。直至第三次霍亂大流行期間,英國科學家約翰·斯諾最終利用科學方法證明了污染的水源是霍亂傳播途徑[6]。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