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米內內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米內內閣(日語:米內內閣/よないないかく*/?)是日本軍事參議官、海軍大將米內光政就任第37任內閣總理大臣(首相)後,自1940年(昭和15年)1月16日至1940年(昭和15年)7月22日組成的內閣。
內閣成員和人事安排
1940年(昭和15年)1月16 日任命[1] 。在任189天。
Remove ads
1940 年 1 月 16 日任命[1] 。
1940 年 1 月 24 日任命[2] 。
Remove ads
1940 年 1 月 24 日任命[2] 。
Remove ads
內閣變動
前阿部內閣解體後,當初部分人認爲陸軍大臣畑俊六是接班人。恰逢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納粹德國毫不費力地分割佔領波蘭,日本終於開始要求三國同盟的呼聲高漲,對此昭和天皇深表憂慮,他迴避陸軍首腦,反而認爲要想抵抗這種風氣,海軍首腦才是必要的。事實上,天皇有意中的人物,他本人就是內大臣湯淺倉平。被譽爲海軍良知派的海軍大將米內光政,因其溫厚的人品而人氣頗高。過去也曾有過天皇方面對接班人首腦的條件提出意見的事例,但天皇以特定人物的名義進行推舉是非常罕見的事情。
米內在內部組閣的同時主動退出了現役,成爲了預備役。被任命爲現役陸海軍大將的還有山縣有朋、寺內正毅、山本權兵衛、加藤友三郎、東條英機,他們都是現役的內閣總理大臣,在組閣的同時擔任預備役,這是除了米內外的史無前例的事情。
但是,米內是所謂親英美派、三國同盟的反對論者、對近衛文麿的新體制運動觀望態度等,受到了陸軍和親軍輿論的譴責。米內內閣的倒閣運動是在其組閣的同時開始的。米內內閣上臺後,對民政黨議員齋藤隆夫進行的所謂「叛軍演講」反應過度,最終將齋藤除名,這開創了先河。
始於歐洲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波蘭作戰結束後,進入了長達半年的被稱爲「奇妙戰爭」的不戰期,這實際上成爲了米內內閣存續的條件。但隨著1940年(昭和15年)5月納粹德國開始進攻法國,德國勢如破竹的進攻,並於次年6月迫使法國投降,企圖接近德伊的陸軍終於開始明確表現出倒閣的意圖。7月4日,陸軍首腦部以「陸軍的總意」爲由,通過參謀總長閒院宮載仁親王勸告陸相辭職,對此,陸相於16日進行了現場上奏,單獨遞交了辭呈。米內要求陸相接任,但陸軍三長官會議拒絕了這一要求,因此,米內內閣被迫集體辭職。
米內在退位聲明中明確表示「(前略)即使爲履行國內外重要國務而全力以赴,陸軍大臣也鑑於近來的政治情況提交了辭呈(後略)」,但這無異於陸軍倒閣,但對於我個人並不存在敵對關係的畑陸相,他深知其單獨辭職並非他本人的意願,始終沒有放棄其立場。
Remove ads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