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米利奇烏斯隕石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米利奇烏斯隕石坑(Milichius)是月球正面位於島海北部的一座小撞擊坑,約形成於11億年前的哥白尼紀[1],其名稱取自德國醫生、天文學家暨數學家雅各布·米利希(Jacob Milich,1501年-1559年),1935年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正式接受。
描述

該隕坑西側靠近克卜勒隕石坑、西北毗鄰貝薩里翁隕石坑,托·邁耶隕石坑位於它的北面、東面和東南分別坐落了突出的哥白尼環形山和略大的霍爾登修隕石坑,它的西南偏南則已被熔岩淹沒的庫諾夫斯基隕石坑。米利奇烏斯隕石坑西側瀕臨風暴洋,北面和西南偏西分別蜿蜒著托·邁耶月溪和米利奇烏斯月溪,東北則綿延著逶迤嶙峋的喀爾巴仟山脈[3]。該隕坑中心月面坐標為10.01°N 30.23°W,直徑12.19公里[4],深約1.99公里[1]。
米利奇烏斯隕石坑外觀呈圓碗狀,坑壁最大高出周邊地形450米[1],內部容積約72.46公里3[1]。形態特徵隸屬於BIO 型(以該類隕石坑的典型代表—畢奧隕石坑所命名),並已被月球和行星觀測協會(ALPO)列入《帶有明亮射紋系統的撞擊坑列表》[5]。
該隕坑周邊月海表面交織著來自克卜勒隕石坑的射紋束,它的西側坐落一座被稱作米利奇烏斯·派(π)的典型月丘(盾狀火山),其峰頂有一座小穴坑;而狹窄、蜿蜒的米利奇烏斯月溪則位於它更遠的西南側,該月溪大體呈南-北走向,綿延約100公里。
Remove ads
衛星隕石坑
按慣例,最靠近米利奇烏斯隕石坑的衛星坑將在月圖上以字母標註在它的中心點旁邊。



參考資料
另請參閱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