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米爾維娜·迪恩
英国人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埃莉莎·格拉迪斯·「米爾維娜」·迪恩(英語:Eliza Gladys "Millvina" Dean,1912年2月2日—2009年5月31日)是英國公務員及地圖繪製師,也是1912年4月15日的鐵達尼號沉沒事故中最後一位離世的生還者[1]。當時年僅兩個月的她,亦是該船上最年幼的乘客。[2]
家庭背景
迪恩於1912年2月2日出生於英格蘭德文郡南部海岸的布蘭斯科姆克爾弗威爾宅邸(Culverwell House)[3],父親為柏特蘭·法蘭克·迪恩(Bertram Frank Dean,1886年-1912年),母親為喬潔特·伊娃·萊特(Georgette Eva Light,1879年-1975年)。她有一位兄長,柏特蘭·維爾·迪恩(Bertram Vere Dean),出生於1910年5月21日。[2]
迪恩終生未婚,亦無子女。其父親於鐵達尼號沉沒事故中罹難[4];母親於1975年9月16日去世,享耆壽96歲;兄長則於1992年4月14日辭世,享壽81歲,恰逢鐵達尼號撞上冰山的80週年。
迪恩的父親柏特蘭·迪恩出生並成長於布蘭斯科姆,成年後遷至倫敦,並在當地與伊蒂(Ettie,即喬潔特)成婚[3]。兩人曾在倫敦共同經營一間酒館多年。[5]
生平
1912年,迪恩一家決定移民美國,計劃前往堪薩斯州威奇托,與當地親戚會合。柏特蘭原打算入股經營表親所開設的菸草店。為此,他賣掉了酒館,並以20鎊11先令6便士的價格購買了三等艙船票(2023年等值約為2,573.69英鎊)。出發前,迪恩一家先回布蘭斯科姆與親人告別,期間伊蒂誕下女兒米爾維娜。[6]原本迪恩一家並未安排搭乘鐵達尼號。但因當時英國煤礦工人罷工,造成其他航班無法運行,許多乘客被轉移至鐵達尼號。迪恩一家作為三等艙乘客,於南安普敦登船。登船時,米爾維娜僅九週大。[3]
1912年4月14日深夜,鐵達尼號撞上冰山後,柏特蘭察覺異狀並前往查看,隨後回到艙房,要求妻子將孩子們穿好衣服,帶他們上甲板避難。米爾維娜、母親與哥哥被安排登上第10號救生艇逃生。柏特蘭未能倖存,其遺體即使被尋獲也未能確認身分。

如同許多鐵達尼號罹難者遺孀一樣,一旦確定丈夫未能獲救,埃蒂·迪恩(Ettie Dean)便放棄了留在美國的念頭。在2000年PBS紀錄片《失落的郵輪》(Lost Liners)中,米爾維娜·迪恩回憶母親在災難後的狀況時說:
我們在醫院住了兩三個星期,好讓母親稍作恢復,之後我們便返回英國;因為我們什麼都沒有,沒有衣服,也沒有錢,而且她的心已經完全碎了,只想回家。
白星航運公司(White Star Line)安排埃蒂與她的兩名子女搭乘亞得里亞蒂克號(RMS Adriatic)返回英國。在船上,年僅三個月的米爾維娜吸引了相當多的關注。《每日鏡報》於1912年5月12日的報導寫道:
她是整艘船上的寵兒,船上的女性們爭相想抱這位可愛的小寶寶,競爭之激烈使得一位船員下令,頭等艙與二等艙的乘客每人不得抱她超過十分鐘。[7]
米爾維娜日後就讀於南安普敦的格雷格學校。在年幼時,她並不知道自己曾搭乘過鐵達尼號,直到八歲那年母親與他人訂婚,她才得知此事。[7][8][9]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米爾維娜為英國政府工作,負責繪製地圖。戰後,她進入南安普敦一家工程公司的採購部門擔任秘書,直到1972年退休。[7][8][9]
Remove ads
晚年生活
直到七十多歲時,米爾維娜與其兄長迪恩才開始參與與鐵達尼號相關的活動。此後,她出席了多場研討會、展覽、紀錄片拍攝、廣播與電視節目訪談,並進行大量書信往來。1995年,她前往紐約市,出席由「鐵達尼號公司」(RMS Titanic, Inc.)與「國際鐵達尼協會」(Titanic International Society)舉辦的會議。會議期間,這兩個組織的成員在世界貿易中心北塔107層的世界之窗餐廳為她與陪同人員舉辦了餐會。
1997年,她與數位「鐵達尼歷史協會」(Titanic Historical Society)成員一同搭乘伊莉莎白女王二號赴美,再次來到紐約。短暫停留後,她前往堪薩斯城,探訪原本全家預定落腳的地點——其叔叔的住家,並首度與多位叔叔的後代見面。[10][11]
1998年,她前往美國麻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參加一場鐵達尼號研討會,隔年又前往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婁參加另一場活動。[12]2006年,她原定出席紀念鐵達尼號沉沒94週年的活動,但因髖部骨折而缺席。她亦曾參與歷史頻道的特別節目《鐵達尼號最後的時刻:遺失的碎片》(Titanic's Final Moments: Missing Pieces)。[9][13]
米爾維娜堅決拒絕觀看詹姆斯·卡麥隆執導的電影《鐵達尼號》(1997年),她曾表示,在觀看1958年根據沃爾特·路德著作改編的電影《此夜永難忘》後,經常惡夢連連,因此不願想像自己父親是那群被困在沉船上的乘客之一。她亦婉拒出席《鐵達尼號》與2003年紀錄片《深海幽靈》的首映會。[14]
2007年12月,她曾批評英國廣播公司與其節目《異世奇人》,因其推出一集名為「被詛咒的航行」的聖誕特別篇,劇情中有一艘太空船外觀酷似鐵達尼號。她在養老院受訪時表示:
鐵達尼號是一場奪走無數家庭親人的悲劇。我失去了父親,他如今仍沉眠於那殘骸之中。我認為將這樣的悲劇用來娛樂大眾,是對死者的不敬。[15]
BBC方面則回應:「我們無意冒犯。該集故事設定在一艘名為『鐵達尼號』的太空船上,而非真正的郵輪。」[15]
Remove ads
2008年4月,米爾維娜原本受邀出席南安普敦市舉辦的鐵達尼號沉沒96週年紀念活動,但因罹患呼吸道感染而無法出席。[16]
同年12月,年屆96歲的她為支付髖部骨折後的私立醫療開銷,被迫出售部分家族遺物,包括鐵達尼號賑災基金寄給其母親的信件,以及1912年在紐約獲贈的旅行箱。這些物品為她籌得約32,000英鎊。2009年2月,她再次宣布將出售更多物品,以支付每月超過3,000英鎊的養老院費用。[17]
隨著迪恩的療養院照護費用不斷上升,貝爾法斯特、英國與國際鐵達尼協會於2009年4月共同成立「米爾維娜基金」(The Millvina Fund),專門用於協助她支付長期護理開銷[18] 。愛爾蘭作家暨新聞工作者唐·穆倫在都柏林舉辦其全球巡迴攝影展《一千個活著的理由》(A Thousand Reasons for Living)開幕時,特別為此基金注入支持,展覽中亦展示了迪恩的肖像。穆倫另外製作了一幅限量100份的攝影作品,內容為迪恩在簽署一張鐵達尼號收藏卡時的雙手畫面,每幅售價為500歐元。他並向《鐵達尼號》電影導演詹姆斯·卡麥隆、主演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與凱特·溫絲蕾、歌手席琳·狄翁、以及索尼音樂娛樂、二十世紀福斯與派拉蒙影業等企業發出號召,希望他們依照等值金額響應捐款。最終,迪卡普里奧與溫絲蕾聯名捐出2萬美元,卡麥隆與狄翁則各自捐出1萬美元。[19][20]
Remove ads
逝世

2009年5月31日早晨,米爾維娜·迪恩因肺炎病逝於英格蘭漢普郡阿什赫斯特的一家療養院,享耆壽97歲。她的逝世恰逢鐵達尼號於1911年5月31日下水的第98週年。其後,她的遺體依願火化,並於2009年10月24日將骨灰撒在南安普敦港,即當年鐵達尼號的出發地。
自2007年10月芭芭拉·韋斯特於英格蘭逝世後,迪恩便成為鐵達尼號最後一位在世的生還者。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