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約會程式 (黑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約會程式》("Hang the DJ")是英國獨立單元劇《黑鏡》第四季的第四集。由查理·布魯克創作,提姆·范恩·派頓執導。該劇集2017年12月29日在 Netflix 首次上線,和第四季的其他內容一起播出。它講述了艾美(喬吉娜·坎貝爾飾)和法蘭克(喬·柯爾飾)的故事,兩人通過一種算法在固定的時長內匹配關係,最終確定他們各自為彼此的終生伴侶。


快速預覽 約會程式 (黑鏡), 劇集編號 ...

這一集的靈感來自串流媒體服務應用Spotify ,因為布魯克在考慮為人們創作一個類似於「播放清單」的東西,羅列他們的人際關係。藝術指導喬爾·柯林斯 (Joel Collins) 造訪過一個昂貴的度假區,這成為了劇集的基礎設定,而最終的模擬結果和軟體顯示必須要經過簡化和修改,以避免觀眾混淆。

評論家們通過Tinder這種軟體把這一集跟線上約會進行類比,並與系列第三季的《聖朱尼佩洛》等作品進行了比較。根據爛番茄網站,這一集獲得了不錯的反響,並獲得了三項英國電視學院獎 的提名,儘管大多數評論家都對法蘭克和艾美的角色持肯定意見,但他們對故事線和最後的反轉仍有褒貶不一的評價。

Remove ads

劇情

法蘭克(喬·柯爾飾)和艾美(喬吉娜·坎貝爾飾)使用一種叫做「指導師(Coach)」的圓形裝置,這個裝置會給他們匹配到同伴並且給他們一段固定的相處時間。他們會在一起相處12 小時。儘管一開始很緊張,但他們很快就熟悉了起來,分開時還後悔沒有共赴雲雨。「指導師」( 由吉娜·布朗希爾(Gina Bramhill)配音)告訴他們系統會監控每段關係,目的是在「配對日」為他們分配一個終身伴侶,且這終身成功率高達99.8%。

法蘭克下一個配對對象是一碰面就很鄙視他的妮可拉(葛妮絲·凱沃斯飾),但他們配對時間是一年。與此同時,艾美發現下一個配對對象是十分有魅力的藍尼(喬治·布萊頓飾),他們的配對時間是九個月。艾美和法蘭克在一次活動中再次見面,在這次活動中,一對夫婦談論了他們的成功配對。之後,艾美開始覺得萊尼的小動作令人厭煩,尤其是他沉重的喘氣聲。戀情結束後,她一直跟人配對且每次時間都是36小時;她跟每個配對對象都只是發生性關係,她思想開始游離,覺得配對毫無意義。

法蘭克的配對結束後,他和艾美再次配對,為了避免先入為主,他們就不提前查看配對時間這件事達成一致。他們十分享受他們的第一次性愛,還談論了系統是如何運作的。一天晚上,法蘭克偷看了配對時間。最初是五年,但是因為法蘭克背叛了他們的協議,導致了系統的不穩定,於是系統不斷重新校準,直到它顯示為20個 小時。第二天,他們一起出門遊玩,法蘭克只顧著心煩意亂,他在剩下的一個小時的時候,坦白了所有的事。她很生氣,而他很難過。

他們繼續毫無意義的配對。但這時艾美注意到她每次打水漂都是碰到四次水面。在艾美的配對日的前一天晚上,她能選擇一個人來進行告別,她選擇了法蘭克,之後,她就把「指導師」像打水漂一樣扔進了泳池。在與法蘭克共進晚餐時,她得知法蘭克的配對日也是明天,她鼓勵他和她一起離開。艾美意識到到他們都沒有進入系統之前的記憶,所以她認為這個世界是一個考驗,且他們必須反抗。一個拿著電擊槍的男人走近;艾美碰了碰電擊槍,它不起作用,而且這時餐廳里的人都僵住了。法蘭克和艾美跑到一堵隔離外部世界的牆邊,並且爬上了牆。這個世界是一個虛擬世界,是 1000 個虛擬世界之一,也是 法蘭克和艾美反抗的 998 個世界之一。在現實世界中,艾美的約會應用程式說法蘭克是 匹配度99.8%的伴侶,他們第一次在酒吧間進行眼神交流,就像史密斯樂團演奏的《恐慌》這首歌一樣。

Remove ads

製作

原本 《黑鏡》的第一和第二季要在英國第四台播出[1]但在2016年3月,Netflix出價4000萬美元,且金額高於第四台,所以Netflix獲得在英國發行黑鏡的權利。[2]12 集的訂單分為兩季,每季6集,這集《約會程式》在後一季,即第四季。本季的六集都於2017年12月29日同時在 網飛上發布。[3]《約會程式》是第四集,但由於《黑鏡》是獨立單元劇,每集都可以按任意順序觀看。[4]

構思與劇本

根據執行製片人安娜貝爾·瓊斯的說法,《約會程式》反映了當代人約會狀態和「普遍的孤獨感」。 [5]這一集起源於劇集創作者和編劇,查理·布魯克,他通過與音頻串流媒體平台Spotify的類比,構思了這個叫「指導師」的約會應用程式。 [6][7]該約會應用可以從每段關係中學習到用戶的新想法。由於截止日期迫在眉睫,這篇劇本是趕著寫完的。 [6]

這一集的積極基調與第三季的《聖朱尼佩洛》相似,但是與其他分集相反。 布魯克擔心粉絲不喜歡《約會程式》這種「輕快俏皮的喜劇基調」,所以他最初並不願意寫一個大團圓結局。然而,他希望人們可以喜歡艾美和法蘭克的關係,因為他注意到了觀眾對「聖朱尼佩羅」中凱利和約克的正面反應。兩集都以一種反轉的方式揭示了這個場景是一個模擬現實。 [6]《約會程式》的一個挑戰是,直到最後真相說出之前,都保持一種不明晰的狀態,但同時又讓觀眾意識到背景設置是不同尋常的。 [5]在一個場景中,法蘭克和艾美已經意識到他們身處一個模擬世界,就像布魯克所說的「雙重虛張聲勢」。 [6]

作家們討論了一個有關時間長短的問題,就是法蘭克最初看到他跟艾美第二段關係的配對時間應該設置多久。布魯克說,他們的最終決定是五年,這是「發展一段認真關係的合理時間」,但法蘭克還是很失望,因為這意味著這段關係終將結束。 [8]法蘭克偷看了配對時間,導致了劇本中的結構性問題,但這個場景在編劇看來是很重要的,因此圍繞這個想法重新編寫了劇本。 [6]

根據布魯克的設想,這個虛擬世界將通過雲端運算運行。 [8]同時運行 1000 個世界副本的想法,最初是在《白色聖誕節》這一特別篇中提到的。在這一集中,一個嫌疑人的模擬副本供認了犯罪。有人問布魯克這是否是可接受的證據,他回答說,系統可以不斷地創造出模擬世界,每個模擬世界的設定有些許差別,以此來提高整個系統的穩定性。 [6]對於沒有進行反抗的虛擬情侶,布魯克說「這個系統已經達到了它的目的,在現實中就結束了」。 [8]

這一集是一部浪漫喜劇;跟其他作品比較起來,它的主題是一個人尋找他的理想伴侶。 [9][10]《Paste》 雜誌的雅各·奧勒(Jacob Oller)和《極客據點》(Den of Geek) 的路易莎·梅勒(Louisa Mellor) 將其與《單身動物園》(2015) 進行了比較,後者是一部強迫單身人士尋找伴侶的電影。 [10][11]梅勒和《紐約雜誌》雜誌的珍·錢尼(Jen Chaney)將其與《良善之地》進行比較,後者是一檔情境喜劇,節目開始就將死後之人與他們的靈魂伴侶進行匹配 [9][10]其他的都是跟不同媒體做比較,這個媒體是圍繞一個人進行持續的觀察,例如《楚門的世界》和《一九八四》 。 [9][12][13]梅勒還認為結局就像電影《當哈利碰上莎莉》中的結局,因為「一開始就認識的情侶最終走到了一起,他們是近乎完美的匹配」。 [10]

本集還與其他《黑鏡》劇集進行了比較,尤其是第三季的《聖朱尼佩洛》。 《紐約》 的凱薩琳·范艾倫東克(Kathryn VanArendonk)發現這兩集都充滿希望,並展示了「技術進步促進的愛情萌芽,而且兩個人在他們認識的世界之外都選擇了彼此」。 [14]《娛樂周刊》的李雪莉(Shirley Li)看到了一些相似之處,比如「命運多舛的情侶」和「圍繞他們設定的不可能的參數」,但也發現《約會程式》的結局「更荒謬,更陰險,不那麼樂觀和溫暖」。[15]大西洋月刊》的蘇菲·吉伯特(Sophie Gilbert) 認為這一轉折也與其他以模擬人物為主角的劇集有關,包括《聯邦星艦卡里斯特》和《白色聖誕節》。 [16]此外, 《大西洋月刊》的漢娜·喬治斯 (Hannah Giorgis) 後來將其與電視劇《靈魂伴侶》系列 (2020) 進行了比較,後者也由坎貝爾(Campbell)主演,由黑鏡編劇威廉·布里奇斯 (William Bridges) 共同創作。它說明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依靠科學依據來完全準確地確定一個人的「靈魂伴侶」。 喬治斯 寫道,在兩部作品中,「浪漫的張力實際上是在討論關於安全感、保障和歸屬感等更大的話題」。 [17]

在《約會程式》中,法蘭克向艾美提出他們其實是在模擬世界中的想法,結果證明是正確的。 [18]最初呈現給觀眾的場景引發了許多問題:奧勒說「世界運作的方式下,有很多奇怪且看似矛盾的暗示」。 [11]根據吉爾伯特的說法,與此相關的重要問題是:為什麼這些角色似乎「生活在某種密封的圓頂內」;如果他們選擇退出系統會發生什麼; 「為什麼,鑑於法蘭克和艾美會有如此明顯的化學反應,系統不是應該讓他們配對更長時間嗎?」她將這個地點描述為具有「人造世界光輝」的地方,類似於第三季 《急轉直下》中所見到的光輝。 [16]美國科技網站The Verge的評論家麗茲·普勞吉奇(Lizzie Plaugic)認為這個場景是「平淡和中性的」,並表明它展示的「通常無事可做,只是消磨時間」的角色就像「維多利亞時代的浪漫小說」。 [19]梅勒認為這種「簡單」和「風格空虛」對於「虛擬世界」來說是合乎邏輯的。 [10]

這一集與線上約會有關。在本集播出時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項研究發現,大約四分之一的18-24 歲美國人使用約會應用程式。 [19]VOX網站的阿巴德桑托斯(Abad-Santos)提到了BumbleGrindrHingeScruff英語Scruff (app)Tinder等等一系列流行的約會軟體。 [20]普勞吉奇(Plaugic )認為「指導師」與約會應用程式的世界「沒有什麼不同」,它「收集足夠的數據以有效地向用戶推送產品,或預測人類行為」,而且與那些「收集有關約會對象的數據以確定你是否真的喜歡約會對象」的應用程式一樣。 [19]克里斯多福·胡頓(Christopher Hooton)在《獨立報》上撰文,看到法蘭克和艾美的約會與「那些把自己放在 Tinder上的人(儘管他們還沒有真正擺脫前任)」之間的相似之處。 [21]吉伯特發現,使用蒙太奇手法加速剪輯艾美的不同關係和性接觸,就好像她在自己的身體之外,超脫身體和超脫人性,這可能是「對 Tinder 的批判」。 [16]

評論家對這一集的現實意義有不同的想法。阿巴德-桑托斯(Abad-Santos)認為這一集體現了「人類會為了永遠被愛的承諾而經歷任何事情」。 [20]普勞吉奇寫道,它的「焦慮與社會認同、孤獨和空白未知的未來有關」。 [19]雖然胡頓對該系統的評價是積極的,但他說這一集是「關於在未來他們到底會有多精巧,而我們甚至不知道他們究竟是如何得出結論的,即約會算法」, 《連線》的德文·馬洛尼(Devon Maloney)說該系統是「故意讓我們作為觀眾感到沮喪」,而對角色來說,這個系統就營銷成了「解決過去困擾單身人士問題的方法」。 [21][22]李認為,該劇集從正反面兩個方面展示了約會應用程式,因為法蘭克和艾美的戀情「已經人為地開始了」。 [15]影音俱樂部》的扎克·漢德倫(Zach Handlen) 認為,觀眾會感受到「幻想世界和自我反思之間的緊張關係,幻想世界中有別人來給你做這些麻煩的決定,但是你自己會覺得這個是個陷阱」。 [13]亞歷克·博賈拉德(Alec Bojalad)在《極客據點》上提到,艾美和法蘭克「完美適配」,是因為他們都有一種幽默感和「明確的身體聯繫」。 [23]每日電訊報》的凱薩琳·吉 (Catherine Gee) 認為他們即「甜蜜」又「愚笨」,都喜歡「冷笑話」。 [24]阿巴德-桑托斯將他們在現實世界中對彼此的反應解釋為「眨眼和微笑,以及真愛的閃爍」。 [20] 范艾倫東克將歌詞「約會程式」解釋為「為權力和自己鬥爭的一種慶祝」。 [14]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