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約翰·洛施密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約翰·洛施密特
Remove ads

約翰·約瑟夫·洛施密特(德語:Johann Josef Loschmidt,1821年3月15日—1895年7月8日),奧地利科學家,在熱力學光學電動力學化學領域做出了開創性貢獻。

Thumb
約翰·洛施密特

2010 年,維也納大學化學研究所的二號報告廳更名為 Joseph Loschmidt Auditorium,以紀念洛施密特[1]

生平

洛施密特出生於奧地利帝國統治時期的卡爾斯巴德鎮(今捷克共和國的卡羅維發利)。在波西米亞牧師 Adalbert Czech 的建議下,洛施密特的父母送他到奧斯特羅夫讀高中。1837 年,洛施密特前往布拉格學習進階先修課程[2]

在布拉格查理大學攻讀哲學和數學時,洛施密特認識了日後對他求學生涯作出重要影響的哲學教授 Franz Serafin Exner。這位教授患有眼疾,需要在洛施密特的幫助下閱讀文字。Exner 在他的學科改革中提升了數學和科學的地位,並建議洛施密特把數學應用於研究心理現象。雖然該嘗試並未成功,但這使得洛施密特的數學能力大大提升[2]

1841 年,洛施密特進入帝國皇家理工學院進修物理和化學,並於 1846 年畢業。他試圖應聘學術職位,但沒有成功。在寫給 Exner 教授的信件中,洛施密特提到曾考慮過移民至德克薩斯州[2]。不過他還是選擇留在了維也納,進入一家鋼鐵廠工作,後來又創立了一家合成硝酸鉀的公司,但最終破產[2]

1856 年,洛施密特入職維也納中學當老師,並開始研究分子結構。此時歐洲的自然科學正在蓬勃發展,熱力學中的分子動理論也在這個時期開始發展。1861 年,洛施密特自費出版了一本小冊子《化學研究》,其中繪製了三百多種化合物分子結構的二維分子結構,其使用的表示方法已與現代使用的分子結構記號相近[3][4]。在書中,洛施密特用單個圓來表示芳香族化合物,如三嗪等,原因可能是當時它們的結構尚未被明確,也有些觀點認為[5][2]這表明洛施密特比凱庫勒更早發現了芳香族化合物的環狀結構。

1865年,洛施密特首次測定出了空氣的平均分子質量[6][7],不過他測到的結果是實際值的兩倍。以此為基礎,他計算出標準狀態下單位體積內氣體分子的數量,即洛施密特常量,並進一步導出了阿伏伽德羅常量。由於阿伏伽德羅常量最早是由洛施密特提出的,故它有時(在德語文獻中尤其普遍)亦被稱為洛施密特常量[8][2]

1866 年,洛施密特受聘為維也納大學助理教授,後於 1872 年成為該校物理化學教授。他的一個學生是後來的統計物理創始人路德維希·玻爾茲曼。在玻爾茲曼試圖用經典力學直接導出麥克斯韋分布律時,洛施密特指出玻爾茲曼的結論在時間反演對稱性上存在矛盾,此即洛施密特悖論

1891 年,洛施密特從維也納大學退休,並於 4 年後逝世。他唯一的兒子在10歲時不幸夭折。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