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維多利亞撞擊坑

火星撞击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維多利亞撞擊坑
Remove ads

維多利亞撞擊坑(Victoria)是火星珍珠灣區(MC-19)的一座撞擊坑,其中心坐標位於子午線高原南緯2.05度、西經5.50度處,直徑約800米(2600英尺),幾乎為機遇號之前造訪過的堅忍撞擊坑的八倍。2006年9月26日,火星探測漫遊者機遇號抵達該隕坑,並從第951[1]至第1630個火星日[2]期間對它進行了探測[3]。它的名稱一般認為源於費爾南多·麥哲倫五艘西班牙船隻之一,即首艘環遊全球維多利亞號,但實際上是取名自塞席爾維多利亞港。沿該隕坑邊緣分布的眾多凹壁和岬角露頭,均被以麥哲倫所發現的海灣和岬角命名。

快速預覽 行星, 區域 ...

經過在火星表面21個月的行駛,機遇號最終於2006年9月26日(第951個火星日)[1]抵達維多利亞撞擊坑邊緣處,該地點被新命名為鴨灣(Duck Bay)[4]。漫遊車周圍的其它特徵被暱稱為「無名」、「鴨坑」、「艾瑪迪安」、「峽谷少女」(Maid of the Canyon)和「凱蒂·克萊德的妹妹」(Kitty Clyde's Sister)等。它還拍攝了附近的幾處壁凹,非正式名稱為「維德角」和「寒冷角」(Cabo Frio),以及維多利亞坑另一邊一座大小與一條小獵犬差不多的小亮坑

Remove ads

探索

到達隕坑後,漫遊車按順時針方向繞行了四分之一的坑沿,沿途發現的各種「凹灣」和「岬角」均以麥哲倫駕乘維多利亞號到訪過的各種地標所命名[5]

這種繞行可使漫遊車控制人員確定可能的出入口點、繪製高解析度地形圖並測試升級的驅動軟體[5]。漫遊車勘查了各個岬角崖壁中的岩層以及撞擊坑北部黑色條紋的性質[6]

撞擊坑內

一場全球性沙塵暴使漫遊車進入坑內的時間推遲了六周,並威脅到了兩輛漫遊車的生存。之後,漫遊車在鴨灣的一處地方進入了隕石坑。在進入前的第1291個火星日先進行了一次測試操作,以測定可能的滑移情況並確認退出策略,然後在第1293個火星日駛入坑中[7][8]。漫遊車停留坑內期間,收集了內部岩層數據,並拍攝了高解析度的維德角圖像[2]

在經歷了一次類似孿生探測車勇氣號右前輪故障前的電流波峰後[2],漫遊車在第1634個火星日(2008年8月29日)駛離了隕坑內部,在進行部分逆時針繞行後,漫遊車掉頭駛向了下一個主要目標地—奮鬥撞擊坑[9]

Thumb
2006年,美國宇航局機遇號火星漫遊車(MER-B)全景相機顯示的維多利亞撞擊坑。
Thumb
位於維多利亞撞擊坑邊緣的機遇號火星漫遊車,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高解析度成像科學設備相機拍攝[10]

背景地圖

Thumb
機遇號著陸點及包括奮鬥艾里在內的周邊撞擊坑注釋高程圖。

另請查看

參考文獻

Loading content...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