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紅罌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紅罌粟》[1](俄語:Красный мак),又名《紅罌粟花》、《紅花》(俄語:Красный цветок),是一部芭蕾舞劇,包括三幕八場和一個尾聲。由萊因霍爾德·莫里采維奇·格里埃爾譜曲,米哈伊爾·庫里爾科創作劇本。該劇創作於1927年,是蘇聯首部現代革命題材芭蕾舞劇。源自該劇的水兵舞在西方家喻戶曉。這也是格里埃爾最為著名的作品。《紅罌粟》前後有過五個主要版本。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2年11月29日) |
Remove ads
歷史

《紅罌粟》首版由列夫·勒施賴恩(第一幕和第三幕)和瓦西里·提卡米羅夫(第二幕)編舞,於1927年6月14日在莫斯科大劇院(當時在蘇聯統治下更名為第一人民國家歌劇與芭蕾舞劇院)首演。管弦樂團由尤利·費耶(Yuri Fayer)指揮。1928年12月23日,該劇在莫斯科進行了第一百場演出。格里埃爾為增加浪漫的異國情調,特向留學莫斯科東方大學的中共人員取經。扮演女主角桃花的舞蹈家葉卡捷琳娜·格爾采爾也專門向中國藝人學習扇舞和傘舞。[2]
莫斯科大劇院製作的這一版於1928年和1930年在斯維爾德洛夫斯克上演,並於1928年、1949年和1958年在薩拉托夫上演。1929年在列寧格勒歌劇與芭蕾舞劇院上演時,增加了一些舞蹈。亞塞拜然國家藝術歌劇與芭蕾舞劇院製作的版本於1941年和1950年在高爾基市上演,並於1946年在巴庫上演。基洛夫芭蕾舞團製作的版本則於1949年和1958年上演。
1943年,俄國蒙特卡羅芭蕾舞團將該劇改編為獨幕劇,在美國俄亥俄州的克利夫蘭公共音樂廳上演。[3]首演於1943年10月9日進行,由伊戈爾·施維佐夫(Igor Schwezoff)改編,鮑里斯·阿倫森(Boris Aronson)負責舞台布景。當時正值二戰(蘇聯與美國是同盟),邪惡監工李山甫一角換成了日本酒吧老闆,同時俄國舞者群里也包含了英國和美國人。[4]

Remove ads
1949年,李奧尼德·拉夫羅夫斯基為《紅罌粟》重新編舞,製作了一個新版。劇本由阿列克謝·耶爾莫拉耶夫(Aleksey Yermolayev)重新編寫,於1949年12月30日在莫斯科大劇院首演。[5]這一版新增了一個角色馬力成,他是苦力們的領袖,而欺壓苦力、調戲桃花的反面角色則改為了美國人。
有辭典稱此版本即已更名《紅花》[6]。
這一版首演正值毛澤東訪問蘇聯期間,蘇方計劃邀請他觀看這部旨在謳歌中國革命的紅色經典。但由於中方人員對劇情內容存在不同看法,最終毛澤東等代表團領導[7]未前去觀看此劇[8]。根據朱仲麗(時任駐蘇大使王稼祥的夫人)的回憶,她與戈寶權等觀看了彩排,隨後她向王稼祥匯報了劇情,其中將桃花的身份由舞女理解為妓女,並將劇中的紅罌粟花(即虞美人)解讀作罌粟花。王稼祥認為該劇在講馬列主義是由一個妓女傳播給工人階級,最後才有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對歷史的歪曲。據稱觀看該劇的其他中國同志亦有不滿[9],此後王稼祥以中國大使館名義向蘇聯外交部提出不滿,但該劇沒有停演。周恩來率領的代表團抵達莫斯科後,蘇方又送來該劇戲票,王稼祥於是將此劇情及看法匯報毛澤東。毛澤東令陳伯達前去觀看了解,朱仲麗的回憶中稱不料陳在落幕時報以熱烈掌聲,此事被毛得知後遭到批評。[10][11]也有文獻稱中國代表團抵制該演出而只派了陳伯達前去,演出沉悶收場[12];或稱毛澤東對芭蕾舞劇不感興趣,研究後派陳伯達全權代表[13];還有文獻稱,王稼祥認為該劇內容不妥而勸阻了毛澤東前去觀看,並建議觀看《天鵝湖》[14],陳伯達等隨行人員未有申請擅自前去觀看[15],王稼祥對此不滿並稟報毛[14](另一說陳伯達主動向毛反應[15]),陳伯達向毛匯報時引發不滿[14][15]。隨周恩來代表團的伍修權的回憶中,毛澤東令政治秘書陳伯達和大使館文化參贊戈寶權先去看了此劇,聽聞他們講述的劇情後十分反感並拒絕去看,批評了謝幕時鼓過掌的陳伯達[16]。毛澤東的俄語翻譯師哲的自述則稱,此次觀演他也有去,陳伯達很不高興,表現了中國人的感情[17]。劉錚的回憶中,自己與朱仲麗、戈寶權等先行觀看了演出,王稼祥與戈寶權在商議後向毛澤東做出匯報、謝絕蘇方邀請,並以大使名義對該劇提出批評[18]。
時任蘇聯駐華大使館參贊、會議譯員費德林的回憶中,毛澤東不出所料的出於某種原因沒有到大劇院,陳伯達等幾名中國同志在貴賓席上觀看了演出,對演出表現出很大興趣並提出很多微妙問題,陳伯達對劇中人物形象提出批評並一度想中途退場,觀看後也對劇名《紅罌粟》提出了意見[19]。觀影後,該劇一度暫時停演,後更名《紅花》繼續上演,其他不變[20]。
舞者瑪雅·普利謝茨卡婭的回憶中介紹,蘇聯為毛澤東到來準備了革命芭蕾舞劇《紅罌粟花》,因不確定毛的抵達時間而安排輪班、隔天上演該劇。此後突然通知她,於次日(1950年2月13日,星期一)為毛澤東表演《天鵝湖》。毛澤東指定了該劇目並對表演感到滿意。[21]
歷史文獻顯示,安·維辛斯基於1950年2月3日在會談中建議毛澤東和周恩來觀看芭蕾舞劇《紅罌粟花》,周恩來表示以後告之[22]。
中方代表人員認為該劇內容及手法歪曲了中國革命的形象[7][15]。也有觀看者認為其劇情和服裝脫離中國實際[23][9][24],但整體基調同情中國工人,舞技優異[9][24][25]。曾看過該劇的中國外交官李景賢認為,該劇內容確有不妥,王稼祥當時處置得當,但蘇方邀請可能不存惡意,僅為雙方藝術思維不同[26]。
Remove ads
1957年,瓦西里·提卡米羅夫和庫里爾科為該劇編排了一部加長版。劇名更名為《紅花》以避免聯想到鴉片(據稱由郭沫若建議)[27][28][29],場景數量由8場增加到13場。這一版於1957年11月24日在莫斯科大劇院首演。

2010年2月12日,由尼古萊·安德羅索夫(Nikolay Androsov)編舞的《紅罌粟》新版在羅馬歌劇院上演。艾琳娜·普利蒂(Elena Puliti)負責舞台布景和服裝,安德烈·安利切諾夫(Andre Anichanov)擔任指揮,畢普·曼內加蒂(Beppe Menegatti)導演。這一版新增一個角色女媧,負責保護桃花免受帝國主義侵害。2015年6月13日,在頓河畔羅斯托夫的羅斯托夫國家歌劇與芭蕾舞劇院上演了新製作的版本。
同樣是在2010年,為紀念扮演桃花的加林娜·烏蘭諾娃誕辰100周年,由弗拉基米爾·瓦西里耶夫編舞(並負責編劇和舞台布景)的新版於11月23日在克拉斯諾亞爾斯克芭蕾舞劇與歌劇院上演。這一版由瑪莉亞·沃斯卡雅(Maria Vol'skaya)負責服裝,阿納托利·切爾普諾伊(Anatoly Chepurnoy)任音樂導演兼指揮。
劇情
這部芭蕾舞劇的故事發生在1920年代國民黨統治時期的中國某海港。來自許多國家的船隻都停靠在這個海港。一艘蘇聯船隻的船長注意到一群苦力,他們在港務長的殘忍驅使下工作極其勞累。
一天晚上,美麗的舞女桃花在給這艘船上的水手們跳舞時,注意到蘇聯船長正試圖拯救這些苦力。船長的善良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於是她給了他一朵紅罌粟花示愛。
當桃花的未婚夫李山甫得知情況後,妒火中燒,他命令她殺死船長。桃花拒絕了,並為了保護船長而犧牲,她在一場騷亂中被李山甫殺害。臨死前,她把一朵象徵著愛與自由的紅罌粟花送給一個中國小女孩。
結構
- 第一場
- No. 1 序幕
- No. 2 蘇聯船隻卸貨(苦力在勞作)
- No. 3 酒館
- No. 4 「不適的」女子之舞
- 「不適的」女子退場
- No. 5 桃花出場
- No. 6 扇子舞
- No. 7 扇子舞之後
- No. 8 酒館跳舞
- No. 9 李山甫出場
- No. 10 苦力在勞作
- No. 11 人群在騷動。蘇聯船長出現。
- No. 12 蘇聯水手在幹活
- No. 13 桃花、船長與李山甫
- No. 14 金手指舞
- No. 15 桃花退場
- No. 16 苦力的勝利之舞
- No. 17 各國水手舞
- No. 18 蘇聯水手舞 — 俄國歌曲《小蘋果》
- 第二場
- No. 19 序幕
- No. 20 鴉片館
- No. 21 中國女子舞
- No. 22 中國女子退場
- No. 23 密謀
- No. 24 桃花的焦慮
- No. 25 桃花抽鴉片
- 第三場
- No. 26 桃花的夢境
- No. 27 慢板舞(四女神)
- No. 28 a) 隨從 b) 劍舞
- 第四場
- No. 29 鳳凰
- No. 30 鳳凰慢板舞
- 第五場
- No. 31 蝶舞與蓮舞
- No. 32 E大調大慢板舞
- No. 33 罌粟舞
- No. 34 鳳凰變奏
- No. 35 桃花變奏(木琴獨奏)
- No. 36 江湖騙子舞
- No. 37 終曲
- No. 38 紅帆船
- 第六場
- No. 39 序幕
- No. 40 查爾斯登舞
- No. 41 碟舞之前
- No. 42 碟舞
- No. 43 碟舞之後
- No. 44 報幕者與江湖騙子出場。中國戲院出現。
- No. 45 報幕
- No. 46 魔鬼舞
- No. 47 報幕
- No. 48 絲巾舞
- No. 49 報幕
- No. 50 傘舞
- No. 51 報幕
- No. 52 綢帶舞
- No. 53 中國戲院消失
- No. 54 波士頓華爾茲
- 第七場
- No. 55 密謀
- No. 56 桃花與船長
- 第八場
- No. 57 波士頓華爾茲
- No. 58 綠茶
- No. 59 中式杯子舞
- No. 60 戈伯萊之舞
- No. 61 警報
- No. 62 啟航
- No. 63 拿起武器的苦力
- No. 64 騷亂
- No. 65 桃花之死
- No. 66 尾聲
- A大調變奏
- B大調變奏
- 四獨奏變奏
- G大調變奏
- 怪異舞
- 中國將軍(兒童舞)
- 小鼓之舞
- 女孩 — 美式舞
- 波士頓華爾茲
角色
- 港務長 — 列夫·勒施賴恩(1927)和伊凡·西多羅夫(Ivan Sidorov,1927)、阿列克謝·巴爾瓦(Alexei Bal'va,2010)
- 蘇聯船長 — 阿列克謝·D·保爾加科夫(Alexeï D. Boulgakov)和米哈伊爾·杜特科(Mikhail Dudko,1927)、亞歷山大·拉丹斯基(Alexander Radunsky,1949 & 1957)、弗雷德里克·富蘭克林(Frederic Franklin,1943)、盧卡什·艾巴拉哈姆揚(Lukash Abrahamyan,2007)、伊戈爾·耶夫拉(Igor Yebra,2010)、維托·馬茨奧(Vito Mazzeo,2010)、維亞切斯拉夫·卡普斯京(Vyacheslav Kapustin,2010)
- 桃花(音譯,另有譯陶華[30]),舞女 — 葉卡捷琳娜·格爾采爾(1927)、維克托莉娜·克里格(Viktorina Kriger,1927)、加林娜·烏蘭諾娃 (1949 & 1957)、奧爾加·列比申斯基雅(Olga Lepeshinskaya,1949)、亞歷山德拉·丹尼洛娃(Alexandra Danilova,1943)、奧克薩娜·庫切魯克(Oksana Kucheruk,2010)、蓋亞·斯塔克莫利(Gaia Straccamore ,2010)、安娜·奧爾(Anna Ol,2010)
- 李山甫,桃花的未婚夫 — 伊凡·斯莫特索夫(Ivan Smoltsov,1927)、謝爾蓋·科倫(Sergey Koren,1949 & 1957)、阿列克謝·耶爾莫拉耶夫(1949)、維托·馬茨奧(2010)、曼努埃爾·帕魯契尼(Manuel Paruccini,2010)、伊凡·卡那烏可夫(Ivan Karnaukhov,2010)、法魯克·魯茲馬托夫(Farukh Ruzimatov,2015)
- 酒館和鴉片館掌櫃 — L·K·馬茲卡夫維奇(L. K. Matzkevitch,1927)
- 江湖騙子 — V·A·雷亞索夫(V. A. Riabtzov,1927)
- 苦力的工頭 — A·V·奧爾洛夫(A. V Orlov,1927)
- 中國密謀者 — M·V·奧爾洛夫(M. V. Orlov)和I·F·布洛海恩(I. F. Blokhine,1927)
- 中國戲院的報幕者 — 格爾伯(Gherber,1927)
- 中國巫師 — 阿薩夫·梅薩爾(Asaf Messerer,1927)
- 馬力成,1949年版新增 — 尤里·康特拉托夫(Yury Kondratov,1949 & 1957)、米哈伊爾·伽博維奇(Mikhail Gabovich,1949)、達米亞諾·蒙格利(Damiano Mongelli ,2010)
- 女媧,2010年版新增 — 卡拉·弗拉奇(Carla Fracci)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