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約翰·克勞澤

美国物理学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约翰·克劳泽
Remove ads

約翰·弗朗西斯·克勞澤(英語:John Francis Clauser/ˈklzər/,1942年12月1日)是一名美國理論和實驗物理學家,以對量子力學基礎的貢獻而知名,特別是克勞澤-霍恩-希莫尼-霍爾特不等式英語CHSH inequality[1]

快速預覽 約翰·克勞澤John Clauser, 出生 ...

他與阿蘭·阿斯佩安東·蔡林格共同獲得20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表彰其「在有關量子糾纏的實驗,確立貝爾不等式違背驗證以及開拓量子資訊科學[2]

Remove ads

生平

克勞澤於1942年12月1日出生於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他於1964年獲得加州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學士學位,並於1966年獲得物理學碩士學位,1969年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1],師從派屈克·撒迪厄斯英語Patrick Thaddeus[3][4]

1969年至1996年,他主要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工作[1]。1972年,他與斯圖爾特·弗里德曼英語Stuart Freedman合作,對CHSH-貝爾定理的預測進行首次實驗測試。這是對違反貝爾不等式的第一次實驗觀察。

1974年,他與邁克爾·霍恩英語Michael Horne (physicist)合作,首次表明貝爾定理的一般化為所有自然界的局部現實主義理論(又稱客觀局部理論)提供嚴格的約束。這項工作引入克勞澤-霍恩不等式,作為本地現實主義所設定的第一個完全通用的實驗要求。它還引入了「CH無增強假設」,從而使CH不等式簡化為CHSH不等式,並使相關的實驗測試也約束局部現實主義。同樣在1974年,他首次觀察到光的亞泊松英語Super-Poissonian distribution統計(通過違反經典電磁場的柯西-施瓦茨不等式),從而首次證明光子明確的粒子狀特徵。1976年,他對CHSH-貝爾定理的預測進行世界上第二次實驗測試。

克勞澤與阿蘭·阿斯佩安東·蔡林格一起獲得2010年的沃爾夫物理學獎。這三人還共同獲得2022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5]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