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約翰·艾希伯里

美国诗人(1927–2017)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约翰·阿什伯里
Remove ads

約翰·勞倫斯·艾希伯里[1](英語:John Lawrence Ashbery,1927年7月28日—2017年9月3日)是一位美國詩人。[2]他出版過超過20卷詩集,贏得了美國幾乎所有的主要詩歌獎項,包括以詩集《凸面鏡中的自畫像》獲1976年普立茲獎。但艾希伯里的作品仍有很大爭議。他的《文選》中收錄了一篇評論伊莉莎白·畢曉普的文章,他將自己描述為「一個愚蠢、自產自銷的超現實主義者,甚至無視超現實主義詩歌的規則和邏輯」。雖然艾希伯里以其作品的後現代複雜性與不透明性知名,他聲稱他希望能為儘可能多的讀者閱讀,而不是自說自話。[2][3]

快速預覽 約翰·勞倫斯·艾希伯里, 出生 ...
Remove ads

生平

艾希伯里生於紐約州羅切斯特[4]安大略湖附近的一所農莊長大;童年時曾失去了一個弟弟。[5]艾希伯里在迪爾菲爾德學院英語Deerfield Academy接受了教育。迪爾菲爾德是一所全男性的學院,艾希伯里在那兒讀了威斯坦·休·奧登狄蘭·托馬斯的詩歌,並開始寫詩。其中一首詩登上了《詩歌》雜誌,但是是以一位同學的名義發表的,他在沒有艾希伯里允許的情況下發表了該詩。他還在校報《迪爾菲爾德紙卷》上發表了一打其他詩歌,其中一首是關於他和一位同志學生的失意戀愛,以及一篇短篇小說。他最初想當畫家。11歲到15歲艾希伯里每周到羅切斯特的藝術博物館上課。

艾希伯里1949年從哈佛學院畢業,獲得 A.B.榮譽,在那兒他是校園文學雜誌《哈佛支持者》和圖章社的成員。他寫了關於奧登詩歌的論文。在哈佛他與肯尼斯·科克英語Kenneth Koch芭芭拉·愛潑斯坦V·R·朗英語Violet Ranney Lang弗蘭克·奧哈拉愛德華·戈里成了朋友,且是羅伯特·克里利羅伯特·布萊彼得·戴維森英語Peter_Davison_(poet)。艾希伯里曾在紐約大學短暫學習,1951年在哥倫比亞大學拿到碩士學位。

1951至1955年艾希伯里在紐約當廣告撰寫人,[6]1950年代中期他得到了富布賴特獎金,1965年全年他在法國度過。他曾是12卷的《藝術與文學》(1964–67)和哈利·馬修斯英語Harry Mathews的《孤獨之地》(# 3/4; 1962)新詩卷的編輯。未來收支平衡,他翻譯法語謀殺謎案故事,並任《紐約先驅論壇報》歐洲版編輯、《國際藝術》(1960–65)藝術批評家以及《藝術新聞》(1963–66)駐巴黎記者。在此期間他與法國詩人皮埃爾·馬爾托里英語Pierre Martory共同生活,他翻譯了馬爾托里的書《每個問題都是同一個問題》(1990)、《風景在門後》(1994)、《山水畫家》(2008),以及阿蒂爾·蘭波(《偽裝》)、馬克斯·雅各布(《骰子杯》)、皮埃爾·勒韋迪雷蒙·魯塞爾英語Raymond_Roussel的書。回到美國之後,他成為了《紐約》和《新聞周刊》的藝術評論員,還擔任《藝術新聞》編委會成員直到1972年。1976年至1980年,他專職擔任《黨派評論》編輯。

1963年末尾,艾希伯里在紐約的一次定期詩歌朗誦會上結識了安迪·沃霍爾。他之前已寫過一些關於沃霍爾藝術的評論。同年他評論了沃霍爾的《花》,該作品在巴黎的松阿本德畫廊展出,艾希伯里稱沃霍爾造訪巴黎是「自十九世紀王爾德將文化帶到布法羅以來最大的跨大西洋活動」。接近1965年底時艾希伯里回到紐約,紐約影樓舉辦了盛大的晚會來歡迎他。他與沃霍爾的助手、詩人傑拉爾德·馬蘭加英語Gerard_Malanga結成好友,並對後者的詩歌有很大影響。

1970年代早期,艾希伯里開始在布魯克林學院任教,他的學生中包括姚強。1983年他被選為美國藝術及科學院會員。1980年他遷往巴德學院。在那兒擔任小Charles P. Stevenson語言文學教授,2008年退休。2001至2003年他是紐約州詩歌獎得主,並任美國詩人學會秘書多年。他還是衛斯理大學Millet寫作學會會員。他與伴侶大衛·凱爾馬尼住在紐約哈得孫

2017年9月3日,艾希伯里於紐約州哈德遜的自宅中安詳辭世,享耆壽90歲。[7][8]

Remove ads

延伸閱讀

  • Kacper Bartczak, In Search of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ty: the Poetry of John Ashbery (Peter Lang, 2006)
  • Harold Bloom, Figures of Capable Imagination
  • Harold Bloom, ed., Modern Critical Views: John Ashbery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1985)
  • Andrew Dubois, Ashbery's Forms of Attention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2006)
  • Andrew Epstein, Beautiful Enemies: Friendship and Postwar American Poet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 David Herd, John Ashbery and American Poetry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00)
  • Ben Hickman, John Ashbery and English Poetry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12)
  • David Lehman, The Last Avant-Garde: The Making of The New York School of Poets (Anchor Books, 1999)
  • David Lehman, ed., Beyond Amazement: New Essays on John Ashber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0)
  • David Perkins, A History of Modern Poetry, Volume II, Modernism and After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987)
  • Laura Quinney, The Poetics of Disappointment: Wordsworth to Ashbery
  • David Shapiro, John Ashber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oetr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9)
  • John Shoptaw, On the Outside Looking Out: John Ashbery's Poetr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995)
  • Stephen Shore, Lynne Tillman, The Velvet Years: Warhol's Factory 1965-1967
  • Susan M. Schultz, ed., The Tribe of John: Ashbery and Contemporary Poetry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1995)
  • Mark Silverberg, The New York School Poets and the Neo-Avant-Garde (Ashgate, 2010)
  • Helen Vendler, Soul Say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996)
  • John Emil Vincent, John Ashbery and You: His Later Books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2007)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