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納粹劫掠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纳粹劫掠
Remove ads

納粹劫掠(德語:Raubkunst),是納粹德國盜竊藝術品及其他物品的有組織搶劫行為。特別是掠奪波蘭猶太人的財產。掠奪從1933年開始,從沒收德國猶太人的財產開始,直到二戰結束。除了外,還掠奪各重要文化物品,包括繪畫、陶瓷、書籍、宗教珍品,特別是被稱為「藝術保護英語Kunstschutz」的軍事單位「盜取」最多。

Thumb
1944年,在羅馬威尼斯宮一德國士兵拿著一幅取自拿坡里國立考古博物館喬瓦尼·保羅·帕尼尼繪的《波旁王朝的查理三世在羅馬的奎里納萊咖啡館拜訪教皇本篤十四世》(Carlo III di Borbone che visita il papa Benedetto XIV nella coffee-house del Quirinale a Roma)畫作。

背景

阿道夫·希特勒曾是一名未能成功的藝術家,並被拒絕進入維也納美術學院。然而,他仍自認為是一名藝術鑑賞家。在《我的奮鬥》一書中,他猛烈抨擊現代藝術,將其視為「墮落」的產物,其中包括立體主義未來主義達達主義,並認為這些都是二十世紀頹廢社會的產物。1933年希特勒成為德國總理後,他便將自己的美學理想強加於整個國家。納粹黨所偏好的藝術類型是古典的大師級肖像與風景畫,特別是日耳曼傳統的作品。凡是不符合這一標準的現代藝術,都被第三帝國斥為頹廢藝術,並要求從德國各國立博物館中徹底清除,或出售,或銷毀。[1]

希特勒的目標是利用變賣藝術品所得的資金,於林茲建立歐洲藝術博物館。其他納粹高官,如納粹德國帝國元帥赫爾曼·戈林以及外交部長約阿希姆·馮·里賓特洛甫,也同樣藉由軍事征服來擴充私人藝術收藏。[1]

掠奪猶太人

對猶太人的系統性剝奪,包括將他們的住宅、商業、藝術品、金融資產、樂器、[2]書籍,甚至家居用品轉移至第三帝國,都是大屠殺的核心組成部分。[3][4] 在所有受納粹控制的國家,猶太人都被剝奪資產,方式包括各種法律機制[5][6][7]及專門的納粹掠奪組織。[8][9][10][11]

出售德國博物館沒收藝術品

藝術品經銷商希爾德布蘭德·古爾利特英語Hildebrand Gurlitt、卡爾·布赫霍爾茨、費迪南德·莫勒與伯恩哈德·伯默,在柏林近郊的尼德紹恩豪森宮設立據點,負責出售希特勒與戈林於1937年至1938年間,從德國博物館牆上移除的約16,000件繪畫與雕塑作品。這些作品首次於1937年7月19日在慕尼黑的德國藝術館英語Haus der Kunst公開展出,納粹領導人甚至邀請公眾前來嘲笑這些被譴責的現代藝術,結果吸引了兩百萬名參觀者,該展覽即為《頹廢藝術展》。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在一次廣播中稱德國的墮落藝術家為「垃圾」。希特勒親自為德國藝術館的展覽揭幕,並在演講中將德國藝術形容為「遭受一種巨大且致命的疾病」。

公開焚燒藝術品

古爾利特及其同僚的銷售並不成功,主要原因是被貼上「垃圾」標籤的藝術品少有人問津。因此,1939年3月20日,他們在柏林消防局的院子裡縱火,焚燒了1,004件繪畫與雕塑,以及3,825件水彩畫素描prints。這一惡名昭彰的行為與早先眾所周知的焚書相似。這場宣傳行動確實引起了他們所期望的關注。瑞士巴塞爾美術館帶著50,000瑞士法郎前來收購,震驚的藝術愛好者也紛紛購買。至於在這些銷售之後,古爾利特、布赫霍爾茨、莫勒和伯默究竟私自保留了多少繪畫,並隨後將其出售到瑞士和美國(運輸船隻自里斯本橫渡大西洋以謀取私利),則不得而知。[12]

瑞士的公開拍賣和私人拍賣

納粹所掠奪的藝術品中,最臭名昭著的一場拍賣會,是由特奧多爾·菲舍爾英語Theodor Fischer於1939年6月30日在瑞士琉森的國家大飯店舉辦的「墮落藝術」拍賣。這些拍賣品皆為納粹自德國博物館「除籍」的作品,然而仍有許多知名藝術品經銷商參與競標,並代理多位大型收藏家與博物館出價。[13] 除了公開拍賣之外,藝術經銷商也進行許多私人交易。藝術復原委員會(Commission for Art Recovery)將瑞士形容為「自希特勒崛起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期間的資產磁石」。[14] 對於瑞士在納粹時期與戰後初期「作為藝術交易中心與文化資產轉運地」的角色,貝吉耶委員會英語Bergier Commission(由喬治·克賴斯教授領導)負責進行研究與紀錄。[15]

納粹盜竊組織

Thumb
帝國領導人羅森堡特別行動隊英語Einsatzstab Reichsleiter Rosenberg」印章,1941年至1944年間由德國佔領軍用於標記被沒收的文件

納粹掌權期間,對德國及其所佔領的各地進行了大規模的文化財產掠奪,尤以猶太人的財產為主要目標。[16] 這些行動以高度系統化方式進行,並專門設立組織,以甄別哪些公共或私人收藏最有價值。一些文物被指定給希特勒那座未曾實現的元首博物館,另一些則流入納粹高層(如赫爾曼·戈林)的私人收藏,還有部分則被用來換取資金,以支援納粹政權。

1940年,成立了一個名為羅森堡特別行動隊英語Einsatzstab Reichsleiter Rosenberg für die Besetzten Gebiete(意即「被佔領地區帝國領導人羅森堡特別行動隊」),簡稱ERR,由阿爾弗雷德·羅森堡領導,並由格哈德·烏蒂卡爾德語Gerhard Utikal負責指揮。第一支行動單位是負責法國、比利時與荷蘭的西部分隊,稱為Dienststelle Westen(西部分處),總部設於巴黎,由庫爾特·馮·貝爾英語Kurt von Behr擔任主管。其最初任務是搜集猶太人與共濟會的書籍與文件,或予以銷毀,或運回德國以便進一步「研究」。然而,1940年底實際掌控ERR的戈林下達命令,將其任務轉變為大規模沒收猶太人的藝術收藏及其他財物。這些戰利品集中於巴黎的國立橘園美術館英語Galerie nationale du Jeu de Paume,由藝術史學家及其他專業人員負責登錄與編目,隨後再送往德國。戈林同時下令,所有戰利品必須先由希特勒與他本人挑選。隨後,阿道夫·希特勒下令所有被沒收的藝術品都必須直接供其挑選。從1940年底至1942年底,戈林曾20次前往巴黎。在橘園美術館內,藝術經銷商布魯諾·洛澤英語Bruno Lohse為戈林特別舉辦了20場新掠奪藝術品展覽,戈林從中挑選了至少594件作品納入其私人收藏。[17] 戈林任命洛澤為其聯絡官,並於1941年3月將其安插在ERR內,成為該單位的副領導人。對於希特勒與戈林不感興趣的物品,則分配給其他納粹領導人。在羅森堡與戈林的領導下,ERR共從德國佔領區沒收了21,903件藝術品。[18]

其他納粹掠奪組織還包括林茨特別任務組德語Sonderauftrag Linz,由藝術史學家漢斯·波塞英語Hans Posse領導,專門負責為元首博物館蒐集藝術品;以及繆爾曼辦事處英語Dienststelle Mühlmann,由卡耶坦·繆爾曼英語Kajetan Mühlmann主持,主要活動範圍在荷蘭與比利時;還有與外交部長約阿希姆·馮·里賓特洛甫相關聯的「庫恩斯貝格特別行動隊」(Sonderkommando Kuensberg),其最初行動範圍在法國,後來擴展至俄羅斯與北非。在西歐隨著德軍推進時,「里賓特洛甫營英語von Ribbentrop Battalion」部隊亦隨之行動,這些人負責進入被佔領國家的私人與機構圖書館,將任何對德國有價值的資料移走,特別是具有科學、技術或其他資訊價值的資料。[19]

許多著名猶太家族的藝術收藏也成為沒收目標,包括羅斯柴爾德家族、羅森堡家族、維登斯坦家族[20]以及施洛斯家族,皆因其收藏價值重大而被納粹盯上。同時,猶太藝術經銷商常在壓力下被迫將藝術品出售給德國組織,例如雅克·古德斯蒂克英語Jacques Goudstikker、班傑明與納森·卡茨兄弟[21],以及庫爾特·沃爾特·巴赫斯蒂茨英語Kurt Walter Bachstitz的畫廊。非猶太藝術經銷商也有將藝術品賣給德國人的情況,例如荷蘭的德波爾畫廊[22]與胡亨代克畫廊。[22]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第三帝國已聚斂了數十萬件文化財產。

Remove ads

藝術品盜竊調查組

1944年11月21日,美國應歐文·羅伯茨英語Owen Roberts的要求,威廉·多諾萬戰略情報局內部設立了藝術品盜竊調查組英語Art Looting Investigation Unit(ALIU),負責蒐集納粹德國及其盟友以及相關個人與組織在文化財產掠奪、沒收與轉移上的情報;同時以便於起訴戰犯,並追討與歸還財產。[23][24]ALIU彙編了涉嫌參與藝術品掠奪人員的情報,並鎖定一批主要嫌疑人,將其逮捕並審問其在納粹政策中所扮演的角色。審訊地點設在巴特奧塞

ALIU報告

ALIU報告詳細記錄了納粹官員、藝術經銷商與其他涉及希特勒掠奪猶太人財產政策之間的網絡。[25]ALIU的最終報告共175頁,分為三部分:詳細審訊報告(DIRs),專注於納粹掠奪中起核心作用的個人;綜合審訊報告(CIRs);以及一份「紅旗名單」,列出了涉及納粹掠奪的人員。[23] ALIU報告如今已成為美國政府「納粹時期資產檔案」的關鍵記錄之一。[26]

第一批報告重點描述了為希特勒、戈林及羅森堡服務的藝術經銷商與代理人之間的網絡關係,依人名排序,包括海因里希·霍夫曼恩斯特·比希納英語Ernst Buchner古斯塔夫·羅赫利茨英語Gustav Rochlitz、君特·席德勞斯基、布魯諾·洛斯英語Bruno Lohse、吉塞拉·林貝格、瓦爾特·霍費爾英語Walter Andreas Hofer、卡爾·克雷斯、瓦爾特·博恩海姆、赫爾曼·沃斯英語Hermann Voss以及卡爾·哈貝斯托克英語Karl Haberstock[24][27]第二組報告詳述了戈林的藝術掠奪行動(戈林收藏)、ERR英語Einsatzstab Reichsleiter Rosenberg的藝術掠奪活動,以及希特勒的林茨博物館計畫。

Remove ads

ALIU紅旗名稱列表

藝術品盜竊情報組(ALIU)公布了一份「紅旗名單」,依國家分類,包括:德國、法國、瑞士、荷蘭、比利時、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瑞典與盧森堡。每個名字後皆附有該人參與掠奪的活動描述、其在掠奪網絡中與他人的關係,以及在許多情況下,有關其被同盟國逮捕或監禁的資訊。[24][28]

涉及國家

蘇聯

為調查並估算1941年至1945年間納粹在蘇聯的掠奪情況,蘇聯國家特別委員會英語Extraordinary State Commission於1942年11月2日成立,專責調查並確認德國法西斯入侵者及其同夥所犯下的罪行。在偉大衛國戰爭及戰後直至1991年間,該委員會蒐集了大量關於納粹罪行的資料,包括掠奪事件。戰後不久,該委員會詳細列出427間受損蘇聯博物館中64間最重要博物館的損失情況。在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境內,共有173間博物館被發現遭納粹掠奪,失竊藏品達數十萬件。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聯邦政府設立了「國家文化財產返還委員會」,取代蘇聯時期的機構。該委員會專家最初參考了蘇聯委員會的成果,並繼續逐館編目戰爭期間流失的藝術品。截至2008年 (2008-Missing required parameter 1=month!),已編纂完成15卷,涵蓋14間博物館及多個地區圖書館,包括沃羅涅日州庫爾斯克州普斯科夫州羅斯托夫州斯摩棱斯克州北高加索加特契納彼得宮英語Peterhof Palace沙皇村(普希金)英語Tsarskoye Selo (Pushkin)諾夫哥羅德諾夫哥羅德州,還有俄羅斯國家檔案館英語Russian State Archives蘇共檔案館英語CPSU Archives的藏品。這些卷冊已全數上網,記錄了1,148,908件失落藝術品的詳細資訊。而失落藏品的總數至今仍不明,因為其他受損俄羅斯博物館的編目工作仍在進行中。[29]

阿爾弗雷德·羅森堡指揮的ERR負責蒐集被佔領國家的藝術品、圖書與文化財產,並在自俄羅斯撤退時將其繳獲的圖書館藏品運回柏林。據統計:「僅在東歐,ERR與德國國防軍便造訪了375個檔案機構、402間博物館、531個研究所及957間圖書館,尋找『研究材料』。」[30] ERR亦曾在低地國家遭閃電戰初期行動,導致德軍、里賓特洛甫營英語von Ribbentrop Battalion蓋世太保之間在權責與指揮鏈上的混亂,甚至發生軍官及士兵個人掠奪的事件。然而,ERR小組的效率極高。據一項估算,僅從蘇聯掠奪的物品中,就有「十萬幅地理地圖」被帶走,理由包括意識形態研究、學術研究、政治、地理與經濟情報需求,或純粹作為收藏品。[30]

Remove ads

波蘭

Thumb
亞歷山大·傑雷姆斯基英語Aleksander Gierymski的《拿著橘子的猶太人》,於2010年11月26日在德國布克斯特胡德的一場藝術拍賣會上被發現

1939年9月德軍佔領波蘭後,納粹政權對波蘭猶太人實施了種族滅絕[31],並試圖消滅其上層階級與文化。[32] 成千上萬件藝術品被掠奪,因為納粹在戰前便已擬定系統性的掠奪計劃。共有25間博物館及許多其他文化機構遭摧毀。[33]

德國納粹對波蘭藝術品的竊取與破壞,總價值估計達200億美元,相當於波蘭文化遺產的43%;其中包括超過516,000件單件藝術品:2,800幅歐洲畫家的作品、11,000幅波蘭畫家的作品、1,400件雕塑、75,000份手稿、25,000幅地圖、90,000冊圖書(其中超過20,000冊出版於1800年以前),以及數十萬件其他具有藝術與歷史價值的物品。時至今日,德國仍持有大量二戰期間從波蘭掠奪的藏品。數十年來,波蘭與德國之間一直就這些被劫財產的歸還問題展開談判。[34]

奧地利

1938年3月12日,隨著德奧合併,猶太財產的掠奪立即展開。[35] [36][37]

納粹入侵前,奧地利的教堂、修道院與博物館藏有大量藝術品,但大部分在入侵後即被奪走。林蔭大道原本是許多人居住及社交活動的中心區域,也遭沒收,內部的藝術品全數被奪。[38]1943年至1945年間,阿爾陶塞鹽礦英語Altaussee成為納粹掠奪藝術品的主要存放地,藏品來源部分來自奧地利,也有來自歐洲其他地區。1944年,約有4,700件藝術品被存放於該鹽礦中。

納粹收藏的掠奪物品

元首博物館

希特勒就任德國總理後,便計劃將其故鄉林茨改造成第三帝國的藝術之都。他聘請建築師依照其設計藍圖建造多座畫廊與博物館,統稱為「元首博物館」。希特勒希望將全世界最偉大的藝術珍寶集中於此,他認為許多世界頂尖的藝術品本就屬於德國,因為它們早在拿破崙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即已遭掠奪。

赫爾曼·戈林收藏

赫爾曼·戈林的私人收藏被認為是另一批龐大的藝術品群,包含大量被沒收的財產,約有50%的作品來自第三帝國的敵國。[39] 這些收藏主要由藝術品經銷商布魯諾·洛斯英語Bruno Lohse組織,他是戈林的顧問,也是ERR在巴黎的代表。到1945年,戈林的收藏已超過2,000件,其中包括300多幅繪畫。根據美國國家檔案和記錄管理局的《綜合審訊報告第2號》,戈林從未粗暴地進行掠奪,他總能設法營造出「至少表面上的正當性」,例如向沒收當局象徵性付款或承諾付款。雖然他與其代理人從未正式隸屬於德國的財產沒收組織,但仍充分利用了這些機構的資源。[39]

其他

Thumb
德軍在巴伐利亞埃林根的城堡教堂儲存的戰利品(1945年4月)
Thumb
老彼得·布呂赫爾的畫作,收藏於奧地利奧斯山鹽礦英語Altaussee(1945年4月)
Thumb
1945年5月,奧斯山鹽礦,在移除八枚500-公斤(1,100-磅)炸彈後的納粹藝術品儲藏地
Thumb
根特祭壇畫》在二戰結束時自奧斯山鹽礦被回收
Thumb
布魯日聖母像英語Madonna of Bruges》,1945年自奧斯山鹽礦回收
Thumb
德懷特·D·艾森豪威爾(右)在梅克爾斯鹽礦英語Merkers視察被掠奪的藝術品,左為奧馬爾·布拉德雷英語Omar Bradley,中為喬治·S·巴頓
Thumb
納粹黃金英語Nazi gold存放於梅克爾斯鹽礦英語Merkers
Thumb
身為經濟部長的瓦爾特·馮克推動再軍備化,並在任德國國家銀行英語Reichsbank總裁時,為黨衛軍處理集中營受害者的黃金戒指
Thumb
奧斯威辛集中營受害者的眼鏡

第三帝國自佔領國家掠奪了數十萬件物品,並儲存在幾個關鍵地點,例如巴黎的橘園美術館及慕尼黑的納粹總部。隨著同盟國在戰爭中取得優勢,並轟炸德國城市與歷史機構,德國開始將藝術品存放於鹽礦與洞穴,以防止空襲破壞。這些地點提供了適合藝術品保存的濕度與溫度。[40] 著名的儲藏地包括梅克爾斯英語Merkers奧斯山英語Altaussee錫根的礦坑。這些礦坑不僅存放被掠奪的藝術品,也保存了納粹上台前原屬德國與奧地利的藝術作品。[41]

納粹將所謂的頹廢藝術禁止進入德國,因此這些作品被集中於橘園美術館的「殉難者之室」。保羅·羅森伯格的專業畫廊與私人收藏,大部分即被納粹如此歸類。根據約瑟夫·戈培爾早前的秘密指令,這些作品將被出售以換取外匯,用於建設「元首博物館」及支持戰爭。赫爾曼·戈林親自任命數位ERR認可的藝術品經銷商處理這些資產,並將資金轉入其私人收藏,其中包括希爾德布蘭·古爾利特英語Hildebrand Gurlitt。隨著被掠奪的「墮落藝術」透過瑞士流入市場,羅森伯格的收藏散佚於歐洲各地。如今,他的70幅畫作仍下落不明,其中包括畢卡索於1923年在普羅旺斯創作的大幅水彩畫《裸體女子於海灘》、馬蒂斯的七件作品,以及德加的《嘉布麗葉·迪奧的肖像》。[1]

其他被掠奪的藝術品

書籍

納粹在入侵歐洲各國時,積極尋找猶太人的書籍與文獻,目標是蒐集並焚燒所有歐洲猶太文獻。最早遭掠奪的國家之一是法國,納粹自萬國猶太聯盟英語Alliance Israélite Universelle奪走5萬冊書籍;自巴黎重要的猶太教學院「猶太拉比學校英語L'Ecole Rabbinique」奪走1萬冊;自「法國猶太社團聯合會」奪走4,000冊。隨後,納粹又自「利普舒茨書店」奪走2萬冊,並從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私人收藏中奪走2.8萬冊,之後更洗劫巴黎猶太人私人住宅,獲得成千上萬冊書籍。在清空法國猶太文獻後,納粹轉往荷蘭,掠奪數以百萬計的書籍。他們奪走猶太銀行家漢斯·富爾斯滕貝格英語Hans Furstenberg的1.6萬冊藏書;自阿姆斯特丹的「葡萄牙猶太神學院圖書館英語Bibliotheek van het Portugeesch Israelietisch Seminarium」奪走2.5萬冊;自「阿什肯納茲會堂圖書館英語Ashkenazic Beth ha- Midrasch Ets Haim」奪走4,000冊;並從「羅森塔利安納圖書館英語Bibliotheca Rosenthaliana」奪走10萬冊。在義大利,羅馬的中央猶太會堂藏有兩座圖書館,一屬於義大利猶太拉比學院,另一屬於猶太社區圖書館。1943年,納粹進入義大利,將所有藏書打包送往德國。[43]

即時後果

同盟國成立了專門委員會,例如MFAA英語Monuments, Fine Arts, and Archives program,以協助保護歐洲著名的文化古蹟免於破壞,並在戰後前往前納粹佔領區尋找納粹的藝術品儲藏地。1944年至1945年間,「紀念碑人」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是阻止同盟國部隊掠奪藝術品並「將其寄回家鄉贈送親友」。當「禁止進入」的警示牌無法有效保護藝術品時,「紀念碑人」開始用白色膠帶標記儲藏地,以警告部隊「此處有未爆地雷」。[40] 他們最終回收了數以千計的藝術品,其中許多是納粹所掠奪的財產。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盟軍於德國和奧地利共發現超過1,050處藏匿地點存放這些藝術品。1945年夏天,華特·法默上尉(Walter Farmer)成為收藏中心的首任主任。第一批運抵威斯巴登收藏中心英語Monuments, Fine Arts, and Archives program#Restitutions的藝術品包括古代文物、埃及藝術、伊斯蘭文物,以及來自腓特烈皇帝博物館英語Kaiser Friedrich Museum的畫作。該收藏中心還接收來自德意志國家銀行及納粹掠奪的波蘭禮拜用文物英語liturgical收藏品。鼎盛時期,威斯巴登收藏中心存放、辨識並歸還了約70萬件藝術品與雕塑,主要是為了避免這些藏品落入蘇聯紅軍手中,或被視作戰爭賠償品。[44]

盟軍收集這些藝術品並存放於各個收藏中心,特別是慕尼黑中央收藏中心英語Central Collection Point in Munich,直到它們能被歸還為止。凡能夠辨識出於納粹統治期間由德國取得的藝術品,均被歸還至原屬國家。至於各國政府是否將這些藝術品歸還給原本的私人所有者,則由各國自行決定。[45]

當慕尼黑收藏中心關閉時,許多藝術品的原主仍未尋獲。各國政府也無法找到所有原主,或確認他們是否已經過世。為了協助歸還被掠奪的猶太人財產,成立了許多組織,例如 Project Heart、世界猶太人文物返還組織(World Jewish Restitution Organization)以及猶太人索償大會英語Claims Conference。在某些情況下,若無法找到合法繼承人,這些組織會代為接收藝術品。

後期發展

雖然大部分被盜的藝術品和古物都已由「戰勝的盟軍 [...] 主要是在鹽礦、隧道及偏僻的城堡中」[46]發現、記錄或追回,但仍有許多作品未能歸還給合法所有者。全球的藝術經銷商英語Art dealer美術館博物館被迫研究館藏的來源,以調查其中是否包含曾遭盜竊的藝術品。[47] 早在1985年,美國博物館尚未承認此問題、且國際上也未召開納粹掠奪文物相關會議之前,歐洲國家已經公布了藝術品、錢幣與獎章的清單,這些物品均是在二戰期間被納粹自猶太人手中沒收,並宣布了歸還原主及合法繼承人的程序細節。[48] 1998年,奧地利的一個諮詢小組建議依據當年的文物返還法,將6,292件藝術品歸還合法所有人(多為猶太人)。[49]

納粹集中營滅絕營中,受害者在遭到屠殺前被迫脫光衣物,所有私人財物均遭竊取。其中具有高價值的物品,如金幣戒指、眼鏡、首飾及其他貴金屬製品,被送至德意志帝國銀行熔鑄為金條,並將價值轉入黨衛軍的帳戶。

至今,部分被納粹掠奪的藝術品仍可在俄羅斯/蘇聯[50]以及美國的收藏機構中找到。例如,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公布了一份包含393幅畫作的清單,這些作品在納粹時期的來源存在空白;芝加哥藝術博物館則列出了超過500件作品,其1933年至1945年間的所有權尚未明確或未完全確認。聖地牙哥藝術博物館英語San Diego Museum of Art[51]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52]則在網路上提供清單,以供查核館藏中是否包含被納粹竊取的作品。

美國副國務卿兼1998年華盛頓國際納粹掠奪資產會議的美方代表團團長斯圖亞特·艾森施塔特英語Stuart Eizenstat表示:「從現在起,關於這一時期的藝術品買賣、交換與展覽,都將以更敏感態度及更高的國際責任標準來處理。」[53] 該會議共有超過49個國家及13個私人機構參與,目標是就如何處理納粹時期掠奪藝術品達成國際共識。此會議乃以1997年在倫敦舉行的「納粹黃金會議」為基礎,由美國國務院美國大屠殺紀念博物館於1998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共同主辦。[54]

會議結束後,北美藝術博物館館長協會英語Association of Art Museum Directors制定了指引,要求博物館審查館藏的來源,特別關注遭納粹掠奪的藝術品。[55] 華盛頓國家藝廊英語National Gallery of Art鑑定出超過400幅二戰時期來源不明的歐洲畫作。[55] 其中一件作品《水果與獵物靜物畫》(Still Life with Fruit and Game),由16世紀佛蘭德斯畫家法蘭斯·斯奈德斯英語Frans Snyders創作,曾被卡爾·哈伯施托克英語Karl Haberstock出售,而後者被世界猶太人代表大會英語World Jewish Congress形容為「最臭名昭著的納粹藝術品經銷商之一」。[55] 直至2000年,紐約市的現代藝術博物館仍向美國國會聲稱,他們館藏超過10萬件作品中,「並無任何一件受納粹影響的藝術品」。[55]

1979年,兩幅畫作,雷諾瓦的《少女頭像》(Tête de jeune fille)及卡米耶·畢沙羅的《村莊街道》(Rue de village)——登上國際刑警組織的「十二大緝拿名單」,但至今仍下落不明[56]。一位新澤西州的擁有人要求國際藝術研究基金會英語International Foundation for Art Research(IFAR)重新公布相關失竊資訊,希望有人能認出這些畫作。該擁有人曾致信 IFAR 表示,其父母於1938年自柏林移民時,有兩幅畫作「神秘消失」。他們的其他財物皆由德國經荷蘭運往美國,除了盛放這兩幅畫作的箱子,其他一切皆完整抵達。二戰結束後,該擁有人的父親曾付出極大努力尋找畫作,但未能成功。多年來,人們曾不斷嘗試尋回,包括刊登文章及在1959年5月15日的德國雜誌《世界藝術》(Die Weltkunst)上刊登廣告,並提供了高額懸賞(附一般條件),但至今未有任何回應。

然而,德國政界推動的文物返還努力同樣存在爭議。根據德國法律,文物返還適用於「因納粹迫害而失落的文化資產」,其中包括猶太人為維持生計而出售的畫作。[57] 因此,幾乎所有該時期涉及猶太人的交易都受到影響,而疑點通常對申請人有利。2006年,德國左翼政治人物、柏林市長克勞斯·沃韋賴特(社民黨)及湯瑪斯·弗利爾英語Thomas Flierl左翼黨)因過於願意歸還表現主義畫家恩斯特·路德維希·基希納1913年的畫作《Berliner Straßenszene英語Berlin Street Scene》而遭起訴。該畫作原屬於柏林的布呂克博物館英語Brücke Museum,1937年曾於科隆展出,之後由一個居於瑞士的猶太家庭以3,000帝國馬克售予一位德國收藏家。專家認為這一價格已遠高於當時市價。[58] 該博物館於1980年經多次轉手後獲得此畫,但無法證明賣方家庭確實收到了款項。最終該畫被返還[59]給原主的繼承人,她隨後將其拍賣,成交價達3,810萬美元。[60]

2010年,當地鐵工程自亞歷山大廣場延伸至布蘭登堡門的歷史市中心時,在靠近「紅色市政廳」的私人住宅地窖中出土了一批「頹廢藝術展」的雕塑。例如,其中包括藝術家馬格·莫爾英語Marg Moll創作的立體派風格女舞者青銅像。這些雕塑如今陳列於柏林新博物館[61][62][63]

2013年至2015年間,一個委員會對荷蘭君主收藏進行調查,重點審查自1933年以來王室收購、且創作於1945年之前的藝術品。總共檢視了1,300件作品。荷蘭博物館此前已對館藏進行研究,以辨識是否存在納粹掠奪文物。結果發現,荷蘭畫家約里斯·范德哈亨英語Joris van der Haagen描繪哈斯登博斯宮英語Huis ten Bosch附近森林的畫作,原屬於一位猶太收藏家。他被迫將畫作交給位於阿姆斯特丹的前猶太銀行利普曼、羅森塔爾公司英語Lippmann, Rosenthal & Co.[64]該銀行專門收集阿姆斯特丹猶太人的金錢及財產。此畫作於1960年由朱麗安娜女王購得。王室計劃將畫作歸還給1942年原主的繼承人。[65]

至今

納粹約掠奪了歐洲20%的藝術品,其中超過10萬件迄今尚未歸還合法所有人。[66] 仍然失落的大多是日常物品,如瓷器、水晶或銀器。據斯皮格勒(Spiegler)指出,納粹的藝術品沒收計畫「被稱為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藝術品流徙事件」。[67](p. 298) 美國政府估計,在二戰前及戰爭期間,德國軍隊及其他納粹代理人共奪取或強迫出售了當時西方現存藝術品的五分之一,約25萬件。[67](p. 298) 由於納粹在全歐洲大規模掠奪藝術品,「直到今天,仍有數以萬計的納粹竊盜藝術品尚未尋獲」。[67](p. 299)

一些具有重大文化意義的物品仍然下落不明,其確切數量尚待確定。這對藝術市場而言是重大問題,因為合法機構不願涉及所有權不明的作品。自199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多本書籍、雜誌與報紙將此議題帶入公眾視野,許多經銷商、拍賣行與博物館在購買藝術品時愈發謹慎,會檢查來源以避免購得掠奪品。美國及其他地區的部分博物館已同意檢查館藏的來源。[68]

除了法院在判定返還或賠償中的角色外,一些國家也設立了官方機構專門處理此類申訴。在英國,失竊藝術顧問小組英語Spoliation Advisory Panel文化、媒體與體育部英語Department for Culture, Media and Sport提供相關建議。[69] IFAR英語International Foundation for Art Research是一個非營利教育與研究組織,負責維護一個被掠奪藝術品的資料庫。[70]

2013年,加拿大政府創立了「大屠殺時期藝術品來源研究與最佳實務準則計畫」(Holocaust-era Provenance Research and Best-Practice Guidelines Project),以調查國內六家藝術館的收藏。[71]

重新發現

國際婦女運動檔案館

1992年1月14日,歷史學家馬克·詹森(Marc Jansen)在《新鹿特丹商報》撰文指出,荷蘭於1940年遭掠奪的檔案館館藏,包括國際婦女運動檔案館英語International Archives for the Women's Movement的檔案,在俄羅斯被發現。[72] 這些被沒收的檔案最初被送往柏林,隨後為安全起見移至蘇台德地區。戰爭結束時,紅軍布拉格攻勢期間的德占捷克斯洛伐克帶走了這些檔案,並於1945年至1946年間存放於位於莫斯科、屬於克格勃特藏檔案館德語Sonderarchiv Moskau

雖然發現後立即擬定了返還協議,但由於官僚程序拖延,檔案直到11年後才被歸還。2003年,部分重要的檔案被歸還,包括戰前著名女權人士阿萊塔·雅各布斯英語Aletta Jacobs羅莎·馬努斯英語Rosa Manus的文件,約4,650本書籍與期刊、國際婦女理事會英語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Women國際婦女參政聯盟英語International Woman Suffrage Alliance的紀錄,以及大量照片。不過,原始館藏大約仍有一半未被追回。[73][74]

古利特收藏

2012年初,人們在科內柳斯·古利特英語Cornelius Gurlitt (art collector)的住所發現超過1,000件藝術品。古利特是希爾德布蘭德·古利特英語Hildebrand Gurlitt之子,其中約200至300件被懷疑為掠奪藝術品,部分作品可能曾在納粹於二戰前在多個德國大城市舉辦的頹廢藝術展覽中展出。[75] 這批收藏包含馬克·夏卡爾奧托·迪克斯亨利·馬蒂斯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瓦馬克斯·利伯曼等人的作品。[75]

紐倫堡藝術品發現

2014年1月,紐倫堡市研究員多米尼克·拉德邁爾(Dominik Radlmaier)宣布已有八件文物被確認為遺失的藝術品,另有11件存在高度懷疑。該市的研究計畫自2004年啟動,拉德邁爾自那時起全職進行調查。[76][77][78]

裝甲列車傳聞

2015年,波蘭瓦烏布日赫兩名業餘探險家皮奧特·科佩爾(Piotr Koper)和安德烈亞斯·里希特(Andreas Richter)聲稱發現了一列傳聞中的裝甲列車,據說車內裝滿了黃金、寶石和武器。傳聞稱,該列車在第三帝國崩潰前的戰爭末期被封存在隧道中。由於隧道大部分已坍塌,目前僅有約10%的區域被探索。若要找到這列火車,需要進行一項昂貴且複雜的行動,涉及大量資金、挖掘與鑽探。

為了支持其主張,兩位探險者表示,專家已使用探地雷達、熱感測器及磁力探測器檢測該地點,並捕捉到帶有金屬軌道的鐵路隧道跡象。這些聲稱的真實性仍有待確認,不過,兩人已表示若其發現屬實,將要求獲得列車內財物價值的10%。波蘭副文化部長皮奧特·祖霍夫斯基(Piotr Zuchowski)曾表示,他「99%確信」該列車已被發現,但科學家則認為探險者的發現不正確。[79][80]

猶太數位文化恢復項目

猶太數位文化恢復項目英語The Jewish Digital Cultural Recovery Project(JDCRP)是一個全面的資料庫,專注於紀錄1933年至1945年間,納粹及其盟國從猶太人手中掠奪的藝術與文化財產。JDCRP於2016年5月由猶太人索償會議英語Conference on Jewish Material Claims Against Germany與「藝術恢復委員會」(Commission for Art Recovery)合作發起。[81] 該計畫旨在擴展已存在的資料庫,特別是關於納粹主要文化掠奪機構——羅森堡特別行動隊英語Einsatzstab Reichsleiter Rosenberg——所竊取的藝術品。[82]

透過建立此資料庫,JDCRP的目標涵蓋多方面:其一,蒐集二戰時期猶太人被掠奪物件的數據,可加深對納粹各個掠奪機構的理解,並追蹤特定文物的現況及相關猶太藝術家的背景;其二,所蒐集的資訊能為受害者後代、博物館及藝術市場提供指引;其三,JDCRP也作為紀念方式,向遭納粹掠奪的猶太藝術家致敬,並重現其藝術遺產。[83]

總體而言,JDCRP的目標並非取代現有關於第三帝國時期藝術掠奪的資料庫或出版物,而是補充與擴展既有資訊,特別聚焦於猶太人被掠奪的藝術品。[84] 此外,JDCRP的使命不僅是建立一個集中資料庫並使之易於存取,也在於發展一個研究機構的網絡,以推動更多相關研究。[83]

JDCRP的資料來源多樣,例如:盟軍發現的被掠奪物件清單、受害者提交的被盜物品名單,以及各國政府編纂的被掠奪及歸還文化財產清單。一旦針對某件物品完成資料彙整,JDCRP將致力於呈現以下資訊:物品細節、加害者與受害者背景、從中獲利者資訊,以及物品曾存放的地點。[83]2020年1月1日,JDCRP啟動試點計畫,以著名的阿道夫·施洛斯英語Adolphe Schloss藝術收藏為核心。此舉旨在測試建立集中資料庫的可行性,並確立JDCRP的架構與運作模式。該計畫由歐盟資助,用於建立JDCRP所需的基礎框架。[81]

另見

參考

進一步閱讀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