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羅馬尼亞語歷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罗马尼亚语历史
Remove ads

羅馬尼亞語歷史始於所謂東南歐吉列切克線」以北的羅馬行省,但其形成的確切地點仍有爭議。東羅曼語支包含4種語言:羅馬尼亞語阿羅馬尼亞語梅格倫諾-羅馬尼亞語伊斯特拉-羅馬尼亞語,它們起源於一種共同的原始羅馬尼亞語。這些語言有著共同的底層。後者的詞法與句法特徵似乎與構成巴爾幹語言聯盟阿爾巴尼亞語保加利亞語馬其頓語等語言共有的特徵相似。所有東羅曼語都有一些原始斯拉夫語古教會斯拉夫語借詞,表明它們之間的分化發生在10世紀之後。

Thumb
東南歐東羅曼語支

背景

Thumb
羅馬統治的長度和羅曼語(還顯示了劃分巴爾幹半島的「吉列切克線」)[1]

東南歐的一些羅曼語族語言曾有過幾個世紀的使用,[2]:139東羅曼語支達爾馬提亞語在幾個世紀前就消亡了。[3]:22雖然現存的東部巴爾幹羅曼語在此期間分化為4種語言,[3]:23但它們共同的特徵表明,它們都起源於同一種祖語。[4]:14[5]:310[6]:40羅馬尼亞語是其中最大的一種,使用人數超過2000萬,主要分布在羅馬尼亞摩爾多瓦[3]:23、487阿羅馬尼亞語有約35萬使用者[6]:39-40,主要生活在阿爾巴尼亞希臘馬其頓山區。[3]:23希臘塞薩洛尼基各地約有幾千人說梅格倫諾-羅馬尼亞語。[3]:23伊斯特拉-羅馬尼亞語的使用者分布在伊斯特拉半島,僅有不到1500人使用。[3]:23[6]:40所有東羅曼語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徵,足以將它們與其他羅曼語區分開來,[2]:139第一位羅曼語學家弗雷德里希·狄茲甚至在1836年聲稱,羅馬尼亞語「只是一種半羅曼語」。[7]:3-4這些特殊性也可見於阿爾巴尼亞語、保加利亞語、馬其頓語和其他語言[a],形成所謂「巴爾幹語言聯盟」。[8]:9-13

現代學者仍在爭論羅馬尼亞語的形成地。[9]:82[2]:140[8]:4[6]:39-40主要有兩種一致的理論,但也有別的假說。[2]:140-141[5]:276「達契亞-羅馬連續體」理論假設,羅馬尼亞語主要是從多瑙河下游北岸達契亞行省的拉丁語演變而來。[2]:140-142相對的「遷徙者」理論則認為,羅馬尼亞語誕生於默西亞行省潘諾尼亞或其他多瑙河以南省份。[2]:144[5]:277無論如何,橫跨巴爾幹半島的「吉列切克線」在羅馬時代就存在,那時此線以北主要說拉丁語,以南主要說希臘語。[9]:70

Remove ads

外部歷史

底層

Thumb
弗拉赫人牧羊人,身著傳統服裝
Thumb
來自拉里薩地區的弗拉赫人女性在走向山區夏季牧場的途中

現代東羅曼語底層已經十分式微,因為這種語言幾乎完全被拉丁語所取代了。[10]:234例如,語言學家金·舒爾特(Kim Schulte)提出了一個「色雷斯-達契亞」底層,[10]:234而赫伯特·J·伊索則認為東羅曼語的底層是伊利里亞語[2]:144然而,由於已知、確鑿的達契亞語、伊利里亞語或色雷斯語詞彙數量過少,還無法將它們與已知的語言進行比較。[11]:413[12]:404-406[7]:245已知的達契亞語詞彙大約有100個植物名稱、托勒密記載的43作城鎮的名字,以及文獻中約1150個達契亞人名及900個地名。[13]:730[14]:130[11]:413[12]:404已知的色雷斯語或伊利里亞語詞彙數量更少。[12]:404-405

據估計,羅馬尼亞語底層詞彙的數量大約在90[15]:900和140個之間。[4]:24其中至少有70個[b][c]阿爾巴尼亞語中有同源詞,[5]:309[16]:22-25這可能表明一個共同的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語底層。[10]:234[4]:24[7]:245但也不能排除阿爾巴尼亞語或「色雷斯-達契亞語」向羅馬尼亞語的借用。[10]:234[4]:24[5]:312語言學家戈特弗里德·施拉姆(Gottfried Schramm)[5]:320-321、金·舒爾特(Kim Schulte)[10]:234和伊斯特萬·許茨(István Schütz)[16]:25-26甚至提出,這些詞是分成幾個階段借用的。例如,舒爾特假設「早期羅馬尼亞語使用者和將色雷斯-達契亞語/阿爾巴尼亞語的人離的很近,並定期交流關於自己牧業活動和自然環境的信息。」[10]:235

這些與阿爾巴尼亞語同源的詞[d]中約有30%與綿羊和山羊飼養有關。[5]:312因此施拉姆甚至提出,這些詞彙並非源於拉丁語之前的底層,而是羅馬尼亞人的祖先在六七世紀羅馬帝國崩潰後,在山區避難時從牧民那裡借來的詞彙。[5]:309與阿爾巴尼亞語同源的詞彙比例相對較較高的語義領域主要由物質世界[e](4.8%)、親屬[f](3.2%)農業及植物[g](2.8%)及動物[h](2.7%)。[10]:239許茨認為,一些傳統上認為來自通俗拉丁語的羅馬尼亞語詞[i]實際上是阿爾巴尼亞語借詞。即使是拉丁語[j]或斯拉夫語[k]的羅馬尼亞語詞彙,似乎也經過阿爾巴尼亞語的轉手。阿爾巴尼亞語和羅馬尼亞語中,部分拉丁語借詞發生的詞義的平行變化[l]也能得到解釋。[5]:312[16]:13-14此外,還存在一些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語的仿譯詞彙。[m][5]:313

羅馬尼亞語、阿爾巴尼亞語、保加利亞語和其他東南歐語言的共同詞法及句法特徵[n]可被解釋為有一個共同的底層。[15]:901然而,由於現代學者對該地區的母語習語了解有限,這一假設暫無法得到證實。[15]:901因此,也有可能將這些共同的特徵歸結於所有語言的平行發展。[4]:22據語言學家麗貝卡·波斯納(Rebecca Posner),羅馬尼亞語中寫作「î」或「â」的閉央不圓唇元音的存在也可以追溯到前拉丁語底層,但她補充說「沒有什麼證據能支持這假設」。[7]:243

羅馬化與通俗拉丁語

Thumb
東南歐羅馬行省,約公元200年

公元前60年左右,隨著亞得里亞海東岸伊利里庫姆行省的建立,東南歐逐漸開始融入羅馬帝國的領土。[17]:208位於羅馬尼亞語和義大利語之間的達爾馬提亞語在沿海地區開始演變。[3]:22公元1世紀,羅馬接著向多瑙河流域擴張,[18]:12並在公元9年建立了潘諾尼亞行省、克勞狄一世(41–54在位)時建立了默西亞行省[17]:209-210106年建立了達契亞行省[19]:138羅馬軍團輔助部隊的存在確保了羅馬人對當地的控制。[17]:211-212羅馬殖民地的建立也促進了統治的鞏固。[17]:212因此,被征服的各個地方都出現了一個相對和平的時期,一直持續到2世紀末。[19]:13這一羅馬治世極大促進了「語言、習俗、建築、住房與科技等方面的標準化」。[19]:13即便如此,聖耶柔米和後來的學者證明,伊利里亞語和其他本土語言[來源請求]至少一直存續到4世紀末。[17]:265-266

古典拉丁語通俗拉丁語分別是拉丁語的書面語和口語,在羅馬征服東南歐時開始出現分歧。[9]:71因此,羅馬殖民者在新征服的省份定居時引入了這些流行形式。[9]:74羅馬時代的銘文證明,東南歐的拉丁語與帝國其他地區的語言演變相一致,[20]:159、162至少到3世紀末為止。[21]:178同樣,一些繼承下來的羅馬尼亞語詞彙也證明,它們所來源的拉丁語方言在同一時期經歷了影響音素、詞彙和其他拉丁語特徵的變化。[21]:180例如e和i合流為e[需要解釋][o]可在繼承下來的羅馬尼亞語詞彙中得到證實,[20]:162羅馬尼亞語許多詞源自通俗拉丁語而非古典拉丁語。[p][22]}:287-300

Thumb
查士丁尼一世索立都斯金幣
Thumb
馬其頓Taor陶雷修姆遺址,查士丁尼一世出生地

多瑙河下游北岸的達契亞行省(圖拉真達契亞)在270年代初被遺棄。[3]:23[19]:138原先的居民不斷遷到多瑙河南邊,後來從默西亞行省中重新劃出一部分,仍名為達契亞行省(奧勒良達契亞)。[17]:262但書面資料提到,直到6世紀,多瑙河下游以北的地區還在使用拉丁語。[20]:341普利斯庫斯在448年造訪阿提拉宮殿的報告中稱,所有與西羅馬帝國有「商業往來」的「匈奴臣民」都說拉丁語,「但他們都不太會說」[23]希臘語。[20]:341他還遇到了充當翻譯的默西亞的Rusticius、「來自潘諾尼亞」的Constantiolus[23]和「茅利塔尼亞侏儒」Zerkon,他講的話是「拉丁語、匈奴語和哥特語的混合體」。[23][20]:341一個世紀之後,普羅科匹厄斯寫到一個戰俘,他「是安特人出身」,[24]:267-268但「說拉丁語」。[24]:275[20]:341

羅馬人從圖拉真達契亞撤退後的幾十年裡,哥特人和其它鄰近部落頻繁襲擊羅馬領土,但戴克里先(284–305在位)和君士坦丁大帝(324–337在位)成功鞏固了帝國的邊疆。[18]:13-14、293帝國在395年正式分裂,[18]:15但拉丁語直到7世紀初仍是東羅馬帝國的兩種官方語言之一。[20]:338-339例如,利奧二世於474年在君士坦丁堡加冕時,軍隊用拉丁語向他致敬。[20]:339查士丁尼一世(527–565在位)生於達爾達尼亞行省[17]:266-267,甚至說拉丁語是自己的母語。[20]:339東羅馬在巴爾幹半島的統治在希拉克略在位期間(610–641)走向崩潰。[18]:33

銘文和文學資料證明,4到6世紀拉丁語仍是多瑙河沿岸省份的主要交流用語。[20]:158、341出於同樣的原因,查士丁尼的《新律》也是用拉丁語出版的。[20]:341該地區最晚的拉丁語銘文可追溯到610年代。[20]:160Gábor Vékony認為,普羅科匹厄斯在《查士丁尼的建築》中記載的一些地名顯示了元音推移,而這也是羅馬尼亞語演變的特點。[21]:204、206例如,o>u的轉變似乎反映在熱米先那(Remesiana)(今日塞爾維亞Bela Palanka)地區一座要塞Scumbro[25]的名稱中,顯然來自維托沙山的古名Scombrus mons。[21]:204塞奧非拉克特·西摩卡塔宣信者狄奧法內斯記錄的torna, torna fratre「拐,轉彎兄弟」[26]或torna, torna「拐,拐」[27]可歸於羅馬尼亞語。[4]:14[19]:139這些詞來自哈伊莫司山上色雷斯平原之間地區士兵,在587年東羅馬一次戰役中用自己「母語」[26]喊出來的。[4]:14[21]:206-207

Thumb
基於語法結構和詞彙比較,而非社會功能標準的羅曼語圖表。FP:法蘭克-普羅旺斯語;IR:伊斯特拉-羅馬尼亞語。

最終演變為羅馬尼亞語的拉丁語方言顯示了許多4到6世紀發生的拉丁語變化的特徵。[21]:181但這些變化並非見於所有羅曼語,表明這一時期的通俗拉丁語已經開始分化。[20]:155奧維德·登蘇沙努(Ovid Densusianu)在1901年就寫道,通俗拉丁語「失去了其統一性,分化為各種語言,並逐漸演變為今日的各大羅曼語。」[28]例如,清音在元音間的濁化[q],就是僅見於西羅曼語支的變化。[20]:156許多時候羅馬尼亞語、義大利語[r]羅曼什語和達爾馬提亞語[s]共享著類似的特徵。[4]:21Nandriș認為,這些共同特徵表明「在一段時期內,喀爾巴阡-巴爾幹拉丁語(即古羅馬尼亞語)的演變與亞得里亞海沿岸拉丁語,及阿爾卑斯山和義大利東南部拉丁語沿著同一路線發展。」[4]:21另一方面,他聲稱羅馬尼亞語和撒丁語的相似特徵[t]「可用方言演變中的周邊地區原則來解釋」。[4]:21

Remove ads

原始羅馬尼亞語

羅馬尼亞語言學家奧維德·登蘇沙努在1901年創造了「色雷斯-羅馬」一詞[29],用以描述4至6世紀時「羅馬尼亞語最古的形態」,當時巴爾幹地區的通俗拉丁語已經出現了一些自身的特殊性,已經演變為所謂原始羅馬尼亞語[28]據估計,羅馬尼亞語中直接繼承自拉丁語的詞彙比例大約在20%[11]:417到60%之間。[10]:239拉丁語詞彙集中在經驗證據[u](86.1%)、數量[v](82.3%)、親屬[w](76.9%)與時間[x](74.7%)。[10]:239羅馬尼亞語超過90%的虛詞、80%的副詞和68%的形容詞直接繼承自拉丁語。[10]:241

Thumb
西特蘭西瓦尼亞阿普塞尼山脈
Thumb
黑山杜米托爾國家公園,其名稱來自羅馬尼亞語

雖然一些東羅曼語在演變過程中借來了一些詞,但其他方言仍比較保守。[11]:412羅馬尼亞語瓦拉幾亞方言是最具創新性的方言。[11]:391Grigore Nandriș、Alexandru Madgearu等為首的許多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甚至提出,在達契亞行省使用的方言保留了繼承的拉丁語詞彙,而這些詞在其他地區有很多被借詞代替了,[y],說明這些地區是語言擴張的中心。[4]:18-20[30]:142-143同樣,馬拉穆列什方言[z]也保留了在其他大多數方言中消失了的拉丁語詞彙。[11]:412阿羅馬尼亞語也仍用繼承的拉丁語詞彙,而不用其他東羅曼語常用的斯拉夫語借詞。[aa][6]:39、665

羅馬尼亞語中沒有任何與城市化社會有關的拉丁語詞保留下來。[31]:202繼承下來的羅馬尼亞語「道路」一詞也顯示,羅馬統治崩潰後,羅馬尼亞人祖先的生活變得更像農村。[4]:12-13例如,拉丁語pons「橋」變為羅馬尼亞語punte「橫跨溝渠、峽谷的樹幹」,而羅馬尼亞語cale「路」則來自拉丁語callis「小徑」。[4]:13Grigore Nandriș強調,羅馬尼亞語表示「從一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個地方」的詞彙似乎特別多[ab][4]:12同樣,羅馬尼亞語中表示「去」[ac]的動詞也是從具有不同意義的拉丁語動詞演變而來。[4]:12

Nandriș、Schramm、Vékony和其他學者基於對羅馬尼亞語中繼承的拉丁語詞和借詞的研究得出結論,羅馬尼亞人源於東南歐山民,主要從事畜牧業。[4]:13[5]:309[21]:206例如,Schramm強調「羅馬尼亞人從拉丁語中繼承了『耕作』一詞,但同時又從斯拉夫語中借用了犁的各個部分的名稱……和耕作技術的複雜術語」,這表明他們的祖先只保留了一些關於植物栽培的非常基礎的知識。[5]:309-310歷史學家維克多·斯皮內伊(Victor Spinei)為首的學者反對這一觀點,並指出,羅馬尼亞語中大量直接從拉丁語繼承的作物[ad]和農業技術[ae]名稱,這表明「農業實踐十分的連續」。[31]:224

Remove ads

斯拉夫語副層

Thumb
1775年建於馬拉穆列什縣久萊什蒂鄉 (馬拉穆列什縣)的傳統房屋(羅馬尼亞農村博物館

多瑙河下游以北的巨大領土從270年代起至少被哥特人格皮德人統治了三個世紀,但羅馬尼亞語中沒有確鑿的東日耳曼語支借詞。[5]:295[9]:84-85另一方面,斯拉夫語對羅馬尼亞語的影響比日耳曼語對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和其他西羅曼語的影響還大。[11]:413儘管「自19世紀以來,不少斯拉夫語借詞已經成為了羅馬尼亞語再拉丁化進程的犧牲品」,[af]斯拉夫語借詞占比仍在15%左右。[10]:239、244斯拉夫語借詞占比在房屋[ag](26.5%)、宗教[ah](25%)基礎的動作和技術[ai](22.6%)、社會與政治[aj](22.5%)、農業與植被[ak](22.5%)等領域,斯拉夫語借詞比例尤其高。[10]:239羅馬尼亞語約20%的副詞、近17%的名詞和約14%的動詞來自斯拉夫語。[10]:241斯拉夫語借詞常常與來自拉丁語的同義詞共存,有時會產生語義上的差異。[10]:244例如,繼承自拉丁語的timp和斯拉夫語借詞vreme都可以指代時間或天氣,而現在vreme更常用於氣象方面。[10]:241,矮子斯拉夫語的借詞往往有情感[al]背景,[9]:91許多情況下代表了積極的[am]詞義。[10]:241Günther Reichenkron、Robert A. Hall等許多語言學家認為,斯拉夫語借詞的這些特徵表明,曾有許多斯拉夫母語者採用羅馬尼亞語的雙語社區,[9]:92[10]:235但他們的假說沒有得到普遍接受。[4]:31

最早的斯拉夫語借詞層次約有80個詞彙留到現在,是850年之前的共通斯拉夫語時期借入的。[8]:5-6羅馬尼亞語的斯拉夫語借詞的主體是在共同斯拉夫語發生*tort(一種特殊的音節,t代表任何輔音,o代表中元音e或o,r代表流音r或l)法則音位變換之後借入的。[32]:145[8]:5-6古教會斯拉夫語的詞彙也豐富了這一時期羅馬尼亞人的宗教詞彙。[11]:413[8]:5-6原始羅馬尼亞語在這一時期甚至通過斯拉夫語轉手,借來拉丁語[an]或希臘語[ao]詞彙。[20]{{479}}[11]:414古教會斯拉夫語的大部分藉此都被所有東羅曼語保留下來,這意味著它們大約在公元900年前後就已經分裂為不同的語言。[5]:336此後,每種東羅曼語及其方言又從鄰近的斯拉夫語中借來一些詞。[8]:6例如,烏克蘭語俄語影響了北部羅馬尼亞語方言,而克羅埃西亞語則影響了伊斯特拉-羅馬尼亞語。[8]:6


除詞彙外,斯拉夫語也對東羅曼語的語音和詞法產生了影響,[9]:92-93儘管學者們對其影響程度尚有爭議。[8]:137-138某些基礎詞中,詞首e的iota化[ap](即e前出現一個半元音j)也是羅馬尼亞語的特徵之一,其起源有爭議。[4]:30Peter R. Petrucci認為,這是語言從共通斯拉夫語向東羅曼語發生語言替換的結果,[8]:49-52而Grigore Nandriș則強調「拉丁語e在早期就發生了裂化,在大多數羅曼語中都是如此,不只是羅馬尼亞語」。[4]:3011至19的數詞明顯遵循斯拉夫模式,例如unsprezece「1在10上」、doisprezece「2在10上」、nouăsprezece「9在10上」,這也表明相當數量的斯拉夫語母語者曾說羅馬尼亞語。[8]:109-118[9]:92

Remove ads

成文前的羅馬尼亞語

與其他少數羅曼語一樣,羅馬尼亞語保留了Romanus的內名[20]:288[33]:35其rumân(農奴)變體[34]首次記錄於16世紀,而其român變體在17世紀得到記載。[20]:288然而,整個中世紀,其他民族都稱羅馬尼亞人為弗拉赫人[33]:35[20]:154-155這一外名及其變體[aq]源於一個日耳曼語詞*walhaz,最初古日耳曼人用它指凱爾特人,[19]:139後來指羅馬化的凱爾特人,最終轉移為所有羅曼語使用者。[33]:35[20]:154斯拉夫人和希臘人都借來了這個稱呼。[20]:155

歷史學家對第一段羅馬尼亞人記載現於何處尚無共識。羅馬尼亞歷史學家Ioan-Aurel Pop提到了一些「書面記錄」,其中提到了八九世紀的羅馬尼亞人,但沒有出現任何人名。[33]:36Vlad Georgescu引用了一部「9世紀亞美尼亞地理書」,其中提到了一個名叫Balak的國家。但維克多·斯皮內伊則認為這是一段衍文,「可能來自第二千紀的前幾個世紀」。[35]:14[31]:80-81斯皮內伊自己認為,羅馬尼亞人歷史上最早的記錄與他們895年左右在多瑙河以北地區與匈牙利人的戰鬥有關。[31]:71-73在這方面他引用了撰於1120年代的《往年紀事》和13世紀末的《匈牙利人事跡》。[31]:71然而,《往年紀事》相關內容指的是羅馬尼亞人的觀點並未被普遍接受。學者們也經常質疑《匈牙利人事跡》的可靠性。[30]:23-25、142-143同樣,毫無疑問,拜占庭的資料中提到的巴爾幹半島的弗拉赫人與10世紀末的事件有關。[35]:13-14[21]:211斯皮內伊和Georgescu提出,1050年左右瓦良格人盧恩石刻中提到的Blakumen人是最早出現在喀爾巴阡山脈以東地區的羅馬尼亞人。[35]:14[31]:54


東歐大草原西部地區從837年左右開始被匈牙利人統治,895年左右至1046年受佩切涅格人支配,1046年左右由烏古斯人統治,約1064年至1241由庫曼人統治。[31]:64-66、90-95、108-111、115-116、169約895年定居在喀爾巴阡盆地低地地區的匈牙利人在1000年左右建立了基督教國家匈牙利王國,逐漸將巴納特特蘭西瓦尼亞和今日羅馬尼亞的其他地區陸續收入囊中。[35]:15-16羅馬尼亞人在匈牙利王國的存在由13世紀初的史料得到證明。[21]:175佩切涅格人和庫曼人是突厥語系民族,幾乎不可能將來自他們的借詞和來自克里米亞韃靼語鄂圖曼土耳其語的借詞區分開來。[31]:343例如,Lazăr Șăineanu提出,羅馬尼亞語buzdugan「錘矛」來自庫曼語或佩切涅格語,但東歐草原沒有出土過1300年左右之前的錘矛。[31]:344、346據István Schütz所說,羅馬尼亞語cioban「牧羊人」(也出現在阿爾巴尼亞語、保加利亞語和其他許多斯拉夫語中)可能來自佩切涅格語或庫曼語。[16]:20羅馬尼亞人和匈牙利人的同居使得前者借來了許多匈牙利語詞彙。[10]:245-246[11]:415匈牙利語借詞的占比現在約為1.6%。[10]:239在社會和政治關係[ar](6.5%)、服裝[as](4.5%)、言辭和語言[at](4.5%)、房屋[au](4.3%)等領域占比較高。[10]:239、245-246大多數匈牙利語借詞見於所有羅馬尼亞語方言,也有許多只在特蘭迪瓦尼亞使用。[11]:415

Remove ads

古羅馬尼亞語

Thumb
1521年尼阿克舒的書信,最古老的羅馬尼亞語文本

傳統上被稱作「古羅馬尼亞語」的時期始於16世紀,止於18世紀。[36]波蘭編年史家揚·德烏戈什在1476年說,摩爾達維亞人和瓦拉幾亞人「言俗相同」。[37]現存最古老、可確定日期的羅馬尼亞語文本是尼阿克舒自Dlăgopole(今瓦拉幾亞肯普隆格)寄到特蘭西瓦尼亞布拉索夫的書信。從信中提到的事件和人物可以推斷,這封信大約寫於1521年6月29日或30日。同一時期的其他文獻確實存在,但無法準確測定其日期。[來源請求]

Francesco della Valle在1532年寫道「他們自己的語言自稱為Romei」。[38]

Tranquillo Andronico在1534年指出「弗拉赫人現在自稱為羅馬尼亞人」(Valachi nunc se Romanos vocant)。[39]

特蘭西瓦尼亞塞克勒人Johann Lebel在1542年寫道「弗拉赫人互相稱呼為Romuini」。[40]

波蘭編年史家斯坦尼斯瓦夫·奧熱霍夫斯基(Stanislaw Orzechowski)在1554年提到,「弗拉赫人在自己的語言中自稱為Romini」。[41]

1570年,克羅埃西亞人Ante Verančić明確指出「特蘭西瓦尼亞、摩爾多瓦和特蘭薩爾皮那的的弗拉赫人自稱為羅馬人」。[42]

1574年,Pierre Lescalopier寫道「那些生活在摩爾多瓦、瓦拉幾亞和特蘭西瓦尼亞大部的人認為自己是羅馬人的後裔,並將自己的語言命名為羅馬尼亞語。」[43]

Ferrante Capecci在1575年遊歷瓦拉幾亞特蘭西瓦尼亞摩爾多瓦之後,提到這些地方的居民自稱為「Romanesci」。[44]

1580年的Orăștie Palia是用羅馬尼亞語書寫的最古老的妥拉版本。[45]

Thumb
「Letopiseț」手稿的一頁

格里戈雷·烏雷凱(Grigore Ureche)在《Letopisețul Țării Moldovei(摩爾達維亞土地編年史)》(1640年代)中談到了摩爾達維亞人使用的語言,並認為它是多種語言(拉丁語法語希臘語波蘭語土耳其語塞爾維亞語等)的混合體,並與鄰國的語言相混。[46]但作者聲稱拉丁語的影響占主導地位,且稱還要仔細觀察,所有拉丁詞都能被摩爾多瓦人理解。

Thumb
1465年10月14日[來源請求],瓦拉幾亞沃伊沃德拉杜三世在其布加勒斯特居所發出的令狀。

Miron Costin在《De neamul moldovenilor》(1687)中指出,摩爾達維亞人、瓦拉幾亞人和居住在匈牙利的羅馬尼亞人是同源的。他說雖然摩爾達維亞人自稱「摩爾達維亞人」,但他們將自己的語言命名為「羅馬尼亞語」(românește)而非摩爾達維亞語(moldovenește)。[47]另外,Miron Costin在波蘭語《瓦拉幾亞及摩爾達維亞編年史》中,認為瓦拉幾亞人吉爾摩爾達維亞人都曾自稱為「羅馬人」。

迪米特里耶·坎泰米爾在他的《Descriptio Moldaviae(摩爾達維亞概述)》(柏林,1714)中指出,摩爾達維亞、瓦拉幾亞和特蘭西瓦尼亞的居民講同一種語言。但他指出,不同地方的口音在口音和詞彙方面有些差異。[48]他說:

「瓦拉幾亞人和特蘭西瓦尼亞人的語言和摩爾達維亞人相同,但他們的發音略顯生硬,如giur,瓦拉幾亞人會用波蘭語的ż或法語的j來發成jur。[...]他們也有摩爾達維亞人聽不懂的詞,但他們在寫作中不用這種詞。」

坎泰米爾的著作是最早的語言史之一,他在其中如同他的前輩烏雷凱一樣注意到,羅馬尼亞語從拉丁語演變而來,還有很多希臘語土耳其語波蘭語借詞。另外,他還提出了一些詞語一定有達契亞語詞根的觀點。他還指出,雖然在他的時代該語言源於義大利語的說法很常見,但其他學者認為它源自義大利語。

在更古的材料中,如編年史家格里戈雷·烏雷凱(Grigore Ureche)(1590–1647)、Miron Costin(1633–1691)的作品,或親王兼學者迪米特里耶·坎泰米爾(1673–1723)的作品中,可以找到摩爾多瓦語(moldovenească)這個詞。據坎泰米爾的《摩爾達維亞概述》,瓦拉幾亞和特蘭西瓦尼亞的居民說一種語言,但他們的發音有所不同,且使用一些摩爾多瓦人不能理解的詞彙。Costin和坎泰米爾在一本未完成的書中 [49]證明了摩爾達維亞公國的居民使用「羅馬尼亞語」來指稱他們自己的語言。

Remove ads

沙俄的羅馬尼亞語

Thumb
Gavril Bănulescu-Bodoni大主教

在俄國吞併比薩拉比亞(1812)之後,摩爾達維亞人的語言與俄語一同被確立為比薩拉比亞政府機構的官方語言,[50]因為當地絕大部分人口是羅馬尼亞人[51]:115[52]:86Gavril Bănulescu-Bodoni大主教建立的出版機構在1815至1820年間用摩爾達維亞語出版書籍。[53]

Thumb
摩爾達維亞/羅馬尼亞與俄羅斯之間的邊界地圖,1856-1878

漸漸地俄語得到了重視。1829年通過的新法典廢除了比薩拉比亞的自治章程,並停止了在公開聲明中強制使用摩爾達維亞語的做法。1854年,俄語成為當地唯一的官方語言,此世紀下半葉學校中的摩爾達維亞語教育被中止。[54]

據比薩拉比亞行政當局提供的日期,自1828年以來,官方文件只用俄語公布。大約1835年起,7年的時間內是國家可接受羅馬尼亞語的使用的最後期限,此後使用的語言就完全是俄語了。[55]:XXXII[56]:42

羅馬尼亞語在1842年之前一直是教學用語,之後被獨立出來作為一個單獨的科目。因此,在基希訥烏神學院,羅馬尼亞語是一門必修課,每周課時有10小時。但到1863年,羅馬尼亞語課也被關閉了。基希訥烏第一高中的學生有權選擇學習羅馬尼亞語或德語希臘語,直到1866年2月9日,俄國國家顧問禁止教授羅馬尼亞語,理由是:「學生們已經用實用的方式了解了這門語言,學校教學應遵循其他目標」。[56]:85

1871年左右,沙皇發布了關於「比薩拉比亞學校暫停羅馬尼亞語教學」的政令,因為「俄國不教授地方土語。」[來源請求]比薩拉比亞成為了一個正規的俄羅斯化政策成為行政的優先事項。[57]:21

1812至1918年,雙語制在比薩拉比亞蓬勃發展。俄語仍作為官方語言繼續發展,而羅馬尼亞語仍是主要的方言。這種語言狀況的演變可分為五個階段:[58]

第一階段(1812-1828),是中性或「功能性」雙語的時期。雖然俄語有官方主導地位,但羅馬尼亞語並非沒有影響,特別是在公共管理、教育(尤其是宗教教育)和文化領域。在吞併後的幾年裡,對羅馬尼亞語言和習俗的忠誠變得十分重要。基希訥烏神學院和蘭開斯特學校分別開辦於1813年和1824年,羅馬尼亞語語法書出版,基希訥烏的印刷廠生產宗教書籍。[58]

第二階段(1828-1843),是部分形成雙層語言的時期。這一階段,羅馬尼亞語在行政領域被禁用:羅馬尼亞語被排除在民法典之外。羅馬尼亞語在教育中僅作為一個單獨的科目存在。雙語手冊,如俄-羅馬尼亞語簡要語法手冊,用以滿足對雙語的新需求。宗教書籍和周日布道仍是羅馬尼亞語單語。到1843年,羅馬尼亞語已經被完全從公共管理中移除。[58]

第三階段(1843-1871),是一個以同化為主旋律的時期。羅馬尼亞語直到1866年仍是高中教授的一門科目,神學院持續到1867年。1871年,法律明文禁止了所有羅馬尼亞語教學。[58]

第四階段(1871-1905),是官方俄語單語制時期。所有公開場合都不再允許出現羅馬尼亞語,並被俄語取代。羅馬尼亞語仍是家庭中的口語。這是俄羅斯化程度最高的時代。1872年,牧師Pavel Lebedev下令,所有教會文件都要用俄語書寫。1882年,根據聖主教公會的命令,基希訥烏的出版社被關閉。[58]

Thumb
2007年摩爾多瓦郵票上的《Viața Basarabiei(比薩拉比亞生活)》

第五階段(1905-1917),隨著羅馬尼亞民族意識的重新覺醒,語言衝突日益加劇。1905年和1906年,比薩拉比亞地方自治局要求將羅馬尼亞語作為「必修語言」重新引入學校,並要求「自由使用母語(羅馬尼亞語)教學」。同時,出現了第一批羅馬尼亞語報紙和雜誌:《Basarabia(比薩拉比亞)》(1906)、《Viața Basarabiei(比薩拉比亞生活)》(1907)、《Moldovanul(摩爾達維亞)》(1907)、《Luminătorul(照明器)》(1908)、《Cuvînt moldovenesc(摩爾達維亞語)》(1913)、《Glasul Basarabiei(比薩拉比亞之聲)》(1913)等。自1913年開始,聖主教公會也開始允許比薩拉比亞的教會使用羅馬尼亞語。[58]

內部史

本節介紹了從拉丁語到羅馬尼亞語的音變,不一定按時間順序排列。

演變為原始羅馬尼亞語

元音

Thumb
拉丁語到原始羅馬尼亞語的元音變化。

通俗拉丁語時期

古典拉丁語有10個單元音,以及3個雙元音。最晚到公元1世紀,雙元音ae變為[ɛː],即長ēoe不久後變為[eː],與長ē合流。這就留下了au西塞羅時代(約公元前50年)羅馬城拉丁語的一個早起去世是將其與ō合併,羅馬尼亞語一些常用詞也反映了這一特徵,如coadă「尾」<cōda<古典拉丁語cauda;相似地ureche「耳」<ōricla<古典拉丁語auricula。但總的來說,羅馬以外的地區沒有受到這種變化的影響,此後幾個世紀裡,/au/依然隨處可見,並在羅馬尼亞語中留存至今。

e, i, o, u的長音和短音在音質和時長上都有差異,短的更低(如e[ɛ]ē[eː])。長短a在音質上沒有差別。逐漸地,音長不再形成對立,所有元音在重讀開音節中都是長元音,其餘地方都是短元音。這自動導致長短a合流,但其餘的原因則採取了兩種不同的合流方式:

  • 撒丁語方式:長短對立簡單地合併,音質差異被消除。
  • 西羅曼語支方式:音質差異保留,原短元音i, u[ɪ], [ʊ]低化並與長元音ē, ō[e], [o]合流。在這之後,非重讀的半開元音高化為半閉元音。

東羅曼語遵循的是混合方式,後元音o, u遵循撒丁島方式,而前元音e, i則遵循西羅曼語方式。這產生了介於撒丁語5元音和西羅曼語7元音之間的6元音系統。

後元音長短合併,如:

  • Lat. mare > Rom. mare 「海」
  • Lat. pālum > *paru > Rom. par 「杆」
  • Lat. focum > *focu > Rom. foc 「火」
  • Lat. pōmum > *pomu > Rom. pom 「結實的樹」
  • Lat. multum > *multu > Rom. mult 「多」
  • Lat. > Rom. tu 「你」

拉丁語短u重讀的和部分詞的m或b前似乎低化為o

  • Lat. autumnus > autumna > *tomna > Rom. toamnă 「秋」
  • Lat. rubeum > *robi̯u > Rom. roib

另外,拉丁語長ō在少數詞中變為u

  • Lat. cohortem > *cōrtem > Rom. curte

前元音:

  • ē/oei變為/e/
  • ī變為/i/
  • e/ae
    • 重讀音節變為/ɛ/
    • 非重讀音節變為/e/
  • 此後,重讀的/ɛ/裂化為/je/

例:

Lat. pellem > *pɛlle > Rom. piele /pjele/「皮膚」
Lat. signum > *semnu > Rom. semn 「標誌」
Lat. vīnum > *vinu > Rom. vin 「酒」

重讀開e的裂化

羅馬尼亞語以及其他一些羅曼語中,重讀的/ɛ/(包括來自於ae的)發生元音裂化,變為*/je/。這發生在所有重讀音節,與西班牙語相似,而義大利語法語的裂化僅發生於開音節(後面不跟或只跟一個輔音的音節)。

  • Lat. pellem > *pɛlle > Rom. piele /pjele/ 「皮膚」

/j/常被前面的輔音吸收,並引發第二次顎化:

  • Lat. decem > *dɛce > *di̯ece > *dzece > Rom. zece 「10」

/e/偶爾會受到其他變化的影響,裂化為/e̯a/或低化為/a/

  • Lat. equa > *ɛpa > *i̯epa > Rom. iapă 「母驢」
  • Lat. terra > *tɛrra > *ti̯era > *țera > archaic țeară > Rom. țară「土地」
  • Lat. testa > *tɛsta > *ti̯esta > *țesta > Rom. țeastă 「頭顱」

eo的裂化

元音o在非高元音前裂化為oa:

  • Lat. flōrem > Rom. floare 「花」
  • Lat. hōram > Rom. oară 「次」,如「a treia oară」「第三次」

元音e在相似的環境中裂化為eae常被前面的顎音吸收:

  • Lat. equa > *ɛpa > *i̯epa > Rom. iapă 「母驢」
  • Lat. terra > *tɛrra > *ti̯era > *țera > archaic țeară > Rom. țară「土地」
  • Lat. testa > *tɛsta > *ti̯esta > *țesta > Rom. țeastă 「頭顱」

因此,這些雙元音仍與原來的單元音交替出現,經常出現在下一個音節的a、ă、e之前(ea在另一個e前也會變回e,如mensae>mease>mese「桌子(複數)」,詳見下一節)。[59]

e後移

當下一個音節以唇音開頭、元音為後元音時,e會變為ă,雙元音ea會變為a。即,後跟i或e時,雙元音ea變回e

  • Lat. pilus > peru > Rom. păr 「頭髮」,但
  • Lat. pilī > Rom. peri 「頭髮(複數)」
  • Lat. pēra > peară > Rom. pară 「梨」,但
  • Lat. pērae > peare > Rom. pere 「梨(複數)」
  • Lat. mēnsam > *mesa > measă > Rom. masă 「桌子」,但
  • Lat. mēnsae > mease > Rom. mese 「桌子(複數)」
  • Lat. vēndō > *vendu > *văndu > *vându > Rom. vând 「我賣」,但
  • Lat. vēndis > *vendī > *vendzi > vindzi > Rom. vinzi 「你賣」

這一語音變化是標準羅馬尼亞語的特點,它沒有影響到哈采格方言。

輔音r也會使e後移到ă:Lat. rēus > Rom. rău 「壞的」。ă的另一來源是,a的下一個音節主元音為/i/時高化到ă,如mare「海」,但mări「海(複數)」。[60]

元音弱化

非重讀的a不在詞首時會變為ă,非重讀的o會高化到u,然後ă硬顎音後變為e。非重讀的o在少數詞中得到保留。

  • Lat. capra > Rom. capră 「山羊」
  • Lat. vīnea > *vinja > *viɲă(參梅格倫諾-羅馬尼亞語)> *viɲe(參阿羅馬尼亞語)[61] > Rom. vie /ˈvije/ 「葡萄園」
  • Lat. formōsus > Rom. frumos 「美」

ă的音位化、鼻音前的高化和/ɨ/的產生

定冠詞-a的出現創造了新的單詞形式與不重讀的-/a/:casă/ˈkasə/「房子」~casa/ˈkasa/「(那)房子」。此外,在以/n/或以/m/開頭的複輔音之前,ă重新獲得重音。隨後,同樣環境下的ă(來自原ae>i)變為[ɨ](現在在詞首尾寫作î,別處寫作â)如Lat. campus > Rom. câmp「原野」、Lat. ventus > vintu(阿羅馬尼亞語)> Rom. vânt「風」。這是鼻音前元音高化的一部分,也影響到其他元音:Lat. bene > Rom. bine「井」、Lat. nomen > Rom. nume「名」。拉丁語i在鼻音前有時也產生/ɨ/:Lat. sinus > sân「乳房」。隨後,一些詞中,/n/的消失也會產生/ɨ/:Lat. quantum > Rom. cât「多少」。

同一元音也可來自i、e、ă+/rC/情況下的高化:Lat. virtutem > Rom. vârtute「美德」;Lat. pergola > Rom. pârghie「槓桿」;Lat. tardivus > Rom. târziu「晚、遲」。元音也產生於/r/後的i高化:Lat. ridet > Rom. râde「笑聲」。後來隨著斯拉夫語和土耳其語借詞的引入,出現了更多的/ɨ/[62]

輔音

唇化軟腭音

在通俗拉丁語時代,唇化軟腭音qu gu/kʷ ɡʷ/在前元音前變為/k ɡ/,隨後通過第二次顎化變為/tʃ dʒ/

  • Lat. quaerere 「找」> *kɛrere > Rom. cere 「問」
  • Lat. sanguis 「血」> *sange > Rom. sânge /ˈsɨndʒe/

唇化軟腭音最初只留在a前,後來唇化軟腭音變為唇音/p b/,以qu-開頭的疑問詞除外:

  • Lat. quattuor > *quattro > Rom. patru「4」
  • Lat. equa > *ɛpa > *i̯epa > Rom. iapă「母驢」
  • Lat. lingua > Rom. limbă「舌」
  • 但Lat. quandō > *kando > kăndu阿羅馬尼亞語)> Rom. când「何時」

軟腭音唇化

另一個重要變化是軟腭音在齒音前唇化,如'ct>pt、gn[ŋn]>mn、x[ks]>ps。後來ps被同化為ss,接著在大多數詞中變為s~ș

  • Lat. factum > *faptu > Rom. fapt「事實」
  • Lat. signum > *semnu > Rom. semn「標誌」
  • Lat. coxa > *copsa > Rom. coapsă「大腿」,但:
  • Lat. fraxinus > frapsinu(阿羅馬尼亞語)> Rom. frasin「白蠟樹」(比較巴納特方言frapsăn、frapsine
  • Lat. laxō > *lapso > *lassu > Rom. las「我讓」

韻尾輔音

羅馬尼亞語和義大利語中,幾乎所有的韻尾輔音都消失了。因此,羅馬尼亞語曾有一段時間沒有詞尾輔音,所有詞都以元音結束,此外,在長元音之後的-s後新增了元音-i,所有這些情況傳統上都被解釋為類推,如stò <- stao、stai如vò <- vao <- vado、vai <- vadi、va <- vae <- vade如sta。是否有任何形式的「!duolei <- doles」音變得到證實?[可疑]如Lat. nōs > Rom. noi「我們」、Lat. trēs>Rom. trei「3」、Lat. stās > Rom. stai 「你站」。

顎化

通俗拉丁語中,跟在其他元音前的短/e//i/會變為滑音/j/。後來/j/會使後面的舌冠音和軟腭音顎化。對齒音來說,顎化的結果取決於詞的重音在哪裡:

  • 齒音:
    • 重音後
      • Lat. puteus > *púti̯u > *putsu > Rom. puț「井、坑」
      • Lat. hordeum > *órdi̯u > ordzu > Rom. orz「大麥」
    • 重音前
      • Lat. rōgātiōnem > *rogati̯óne > *rogačone > Rom. rugăciune「祈禱」
      • VLat. deosum > *di̯ósu > *djosu > Rom. jos「下」
  • other consonants:
    • Lat. socium > *sóki̯u > *sotsu > Rom. soț「同伴;丈夫」
    • Lat. cāseus > *kasi̯u > Rom. caș「鮮奶酪」
    • Lat. vīnea > *vini̯a > *viɲe > 標準Rom. vie /ˈvije/
    • Lat. mulierem > *muli̯ere > *muʎere > Rom. muiere /muˈjere/「女性」

注意,在現代羅馬尼亞語中,齒音的雙重輸出仍然能產:

  • credínță「信仰」— credinciós「忠實的」
  • oglíndă「鏡子」>oglínzi「鏡子(複數)」— oglinjoáră「小鏡子」

上述顎化發生在所有羅曼語族語言中,不同語言中的結果會略有不同。唇音不受顎化影響,而是在稍後與/j/經歷音位變換

  • Lat. rubeum > *robi̯u > Rom. roib

cl、gl複輔音顎化

拉丁語複輔音cl顎化為/kʎ/,後來簡化為/k/gl同理:

  • 通俗拉丁語 oricla > *urecʎa > *urecʎe (阿羅馬尼亞語ureaclje) > Rom. ureche「耳」
  • 通俗拉丁語 glacia > *gʎatsa > Rom. *gheață「冰」

l的r音化

某時,拉丁語l在元音間變為r。從某些詞的演變來看,這顯然發生在上述顎化之後,但在雙輔音簡化(ll未r音化)和i顎化之前。例如:

  • Lat. gelu > Rom. ger「霜」
  • Lat. salīre > Rom. a sări (sărire) 「跳」

第二次顎化

齒音t、d、s、l後接i/i̯(來自i̯e/i̯a<ɛ<重讀的e)時也發生顎化:

  • Lat. testa > *tɛsta > *ti̯esta > *țesta > Rom. țeastă「頭顱」
  • Lat. decem > *dɛce > *di̯ece > *dzece > Rom. zece「10」
  • Lat. servum > *sɛrbu > *si̯erbu > Rom. șerb「農奴」
  • Lat. sex > *sɛkse > *si̯asse > Rom. șase「6」
  • Lat. leporem > *lɛpore > *li̯ɛpure > *ʎɛpure(=阿羅馬尼亞語ljepure)> Rom. iepure「野兔」
  • Lat. dīcō > *dziku > Rom. zic「我說」
  • Lat. līnum > *ʎinu (= Arom. ljinu) > *ʎin > Rom. in「亞麻」
  • Lat. gallīna > *ɡalina > *ɡăʎină(=阿羅馬尼亞語gãljinã)> Rom. găină「母雞」

軟腭音/k ɡ/(來自拉丁語唇化軟腭音qu gu)在前元音前顎化為/tʃ dʒ/

  • Lat. quid > *ki > Rom. ce「什麼」
  • Lat. quīnque > Vulgar Latin *cīnque (Italian cinque) > Rom. cinci「5」
  • Lat. quaerere "to seek" > *kɛrere > Rom. cere「問」
  • Lat. *sanguem > *sange > Rom. sânge「血」

現代變化

也有些變化並未發生在所有東羅曼語支語言中,有些只見於標準羅馬尼亞語。

擦化

南部方言和標準語中,dz在所有環境下都變為z:

  • dzic > zic「我說」
  • lucredzi > lucrezi「你工作」

塞擦音/dʒ/只在後接後元音時變為j/ʒ/

  • gioc /dʒok/ > joc「遊戲」。而
  • deget /ˈdedʒet/「手指」不變。

響音弱化

古硬顎音 ɲ/均弱化為/j/,與/i/相鄰時消失:

  • Lat. leporem > *lɛpore > *li̯epure > *ʎepure > Rom. iepure「野兔」
  • Lat. līnum > *ʎinu > *ʎin > Rom. in「亞麻」
  • Lat. gallīna > *ɡallina > *ɡalina > *ɡăʎină > Rom. găină「母雞」
  • Lat. pellem, pellīs > *pɛlle, pɛlli > *pi̯ele, pi̯eli > *pi̯ele, pi̯eʎi > Rom. piele, piei「皮膚;皮膚(複數)」
  • Lat. vīnea > *vinja > *viɲă > *viɲe > Rom. vie /ˈvije/「葡萄園」

來自拉丁語-ll-的古元音間/l//a/前元音化為/w/,最終完全消失:

  • Lat stēlla > *stela > 古形 steală > 俗語 steauă > 標準Rom. stea 「星」
  • Lat sella > *sɛlla > *si̯ela > *șela > *șeuă > 蒙特尼亞方言 șea > 標準Rom. șa「鞍」

來自拉丁語-ll-的古元音間/l/在其他元音前保留:

  • Lat caballum > *cavallu > *caalu > Rom. cal「馬」
  • Lat callem > Rom. cale「路」

來自拉丁語-b-,-v-的古元音間/v/消失,可能先弱化成了/w/

  • Lat būbalus > *buvalu > *buwaru > 古形 buar, boar > 標準Rom. bour原牛
  • Lat vīvere > *vivere > *viwe > 蒙特尼亞方言 vie > 標準Rom. a via「活」

n插音

相當晚近的時候,n後重讀的u會延長並被鼻化,後面也會多出一個n插音)。

  • Lat genuculus > *genuclus > 西部 genuchi > Rom. genunchi「膝蓋」
  • Lat manuplus > *manuclus > 西部 mănuchi > Rom. mănunchi「花束」
  • Lat minutus > 阿羅馬尼亞語minut > 巴納特、摩爾達維亞方言mănunt > Rom. mărunt「小」
  • 相反的過程:
    • Lat ranunculus「蝌蚪;毛茛」> *ranunclus > 古形rănunchi > Rom. rărunchi「腎;(方言)毛莨」 > 方言 răruchi

j插音

一些詞中,â和軟n間會產生一個/j/

  • pâne > pâine「麵包」
  • câne > câine「狗」

這也解釋了mână-mâini(「手、手(複數)」)。這一音變也是南方方言和標準語所特有的,其他地區大都沒有發生。

這音變從奧爾特尼亞方言蔓延進書面羅馬尼亞語。它也被解釋為顎化和音位變換câne>*câni̯e>câine。奧爾特尼亞方言是câine,而其他地方都是câni̯e

強化

ș、ț、dz後的元音後移僅見於北方方言。這些輔音後面只能接後元音,因而前元音必須後移:

  • și > șî「和」
  • ține > țâni̯e「(他)持有」
  • zic > dzâc「我說」

這與俄語硬輔音後元音後移類似。

另見

注釋

  1. 例如,後置定冠詞和賓語的重複(Petrucci 1999 pp. 9-13.; Mišeska Tomić 2006, p. 27.)。
  2. 簡潔起見,以下注釋用R.表示羅馬尼亞語,用Ar.表示阿羅馬尼亞語,用Ab.表示阿爾巴尼亞語,用M.表示梅格倫諾-羅馬尼亞語,用I.表示伊斯特拉-羅馬尼亞語,用L.表示拉丁語,用VL.表示通俗拉丁語,用CL.表示古典拉丁語。
  3. 例如,R.abur和Ab.avull「蒸汽」[1], (Orel 1998, p. 12.)、R.grumaz「脖子」和Ab.gurmaz「咽喉」[2] (Orel 1998, pp. 127-128.)、R.ceafă和Ab.qafë「脖子」[3] (Orel 1998, p. 353.)、R.vatră、Ab.vatër或votër「爐子、壁爐」[4] (Orel 1998, pp. 495-496.)。
  4. 包括R.bască和Ab.bashkë「羊毛」(Orel 1998, p. 19.)、R.țap和Ab.cjap「公山羊」[5] (Orel 1998, p. 47.)、R.daș和Ab.dash「公羊」(Orel 1998, p. 57.)、R.zară和Ab.dhallë或dhalltë「酪乳」(Orel 1998, p. 80.)、R.gălbează和Ab.gëlbazë「筋膜炎」[6] (Orel 1998, pp. 112-113.)、R.țark和Ab.thark「擠奶的圍牆」(Orel 1998, p. 472.)。
  5. 包括R.mal「岸」和Ab.mal「山」[7] (Orel 1998, p. 243.; Schulte 2009, p. 252.)、R.pârâu和Ab.përrua或përrue「溪;河床」[8] (Orel 1998, p. 323.; Schulte 2009, p. 252.).
  6. 包括R.copil「孩子們」和Ab.kopil「小伙、傢伙」[9] (Orel 1998, p. 190.; Schulte 2009, p. 252.)、R.moș「祖父、老頭」和Ab.moshë「年紀」[10] (Orel 1998, p. 274.; Schulte 2009, p. 252.).
  7. 包括R.brad和Ab.bredh「冷杉[11] (Orel 1998, p. 34.; Schulte 2009, p. 252.)。
  8. 包括R.căpușă和Ab.këpushë「[12] (Orel 1998, p. 179.; Schulte 2009, p. 252.)、R.mânz和Ab.mëz或mâz「小馬駒」[13] (Orel 1998, p. 265.; Schulte 2009, p. 252.)。
  9. 例如,許茨認為R.a spăla「沖洗」借自Ab.shpëlaj「沖洗」,而不是源自VL.*expellavare (<*ex+per+lavare) [14] (Schütz 2002, pp. 16-17.)。
  10. 例如,R.sat「村」<Ab,fshat「村」<L.fossātum「溝」 (Schramm 1997, p. 312; Orel 1998, p. 104.)
  11. 例如,R.gata「準備」<Ab.gatuaj或gatuej「做好準備」<共通斯拉夫語*gotovati或*gotoviti「做好準備」(Schramm 1997, p. 320; Orel 1998, p. 111.)。
  12. 例如,R.pădure和Ab.pyll「森林」<通俗拉丁語*padūlem「森林」<L.palūdem「沼澤」(Schramm 1997, p. 312; Orel 1998, p. 353.; Schütz 2002, p. 13.);羅馬尼亞語drac和Ab.dreq「惡魔」<dracō「惡龍」[15] (Schramm 1997, p. 312; Orel 1998, p. 353.);R.femeie「婦女」和Ab.fëmijë「子嗣、家庭、配偶」<拉丁語famīlia「家庭」[16] (Orel 1998, p. 95.; Schütz 2002, pp. 12-13.)。
  13. 例如,Ab.和R.「第一」一次都來自具有「之前」含義的詞:Ab.parë<para(Orel 1998, p. 311.),R.întii<L.āntāneus(Schramm 1997, p. 313.)
  14. 例如,與格屬格的相混,以及用意為「想要」的助動詞形成將來時的方式,僅見於上述語言(Mišeska Tomić 2006, pp. 26-27.)
  15. 例如,R.ăiestru<VL.maester<CL.magister「大師」(Vékony 2000, p. 180.)
  16. 例如,R.cal「馬」來自caballus「老馬;駑馬」,而不是來自CL.equus「馬」(Alkire & Rosen 2010, pp=287-288.)
  17. 例如,R.freca、達爾馬提亞語frekur來自L.fricare,比較法語frayer、西班牙語葡萄牙語fregar、義大利語fregare(Mihăescu 1993, p. 156.)
  18. 包括義大利語和R.詞尾的s變為i:義大利語和R.trei<L.tres;義大利語和R.noi<L.nos(Nandriș 1951, p. 21.)
  19. 例如,複輔音ct、cs、gn>pt、ps、mn的變化:R.opt和達爾馬提亞語guapto<L.octo;R.coapsă和達爾馬提亞語維格里奧特(Vegloit)方言kopsa<L.coxa、R.cumnat和達爾馬提亞語拉古薩(Ragusa)方言comnut<L.cognatus(Nandriș 1951, p. 21.)
  20. 例如,組合gua變為ba,可見於R.limbă和撒丁語limba<L.lingua(Nandriș 1951, p. 21.)
  21. 例如,R.vedea、Ar.、M.ved、I.vedę<L.videre「看」;R.asculta、Ar.ascultu、M.scult、I.scutå<L.ascultare「聽」;R.dulce、Ar.dulțe、M.dulți、I.dul'če<L.dulcis「甜」(Mihăescu 1993, pp. 227-228.)
  22. 包括R.及M.mult、Ar.multu、I.munt、mund<L.multus「很多」;R.、Ar.、M.singur<L.singulus「單、只」(Mihăescu 1993, p. 184.);R.、Ar.、M.patru<L.uattour「4」(Mišeska Tomić 2006, p. 663; Mallinson 1998, p. 404)
  23. 例如,R.和Ar.frate、M.frati、I.fråte<L.frater「兄弟」;R.、Ar.、M.soră或sor、I.sora<L.soror「姐妹」、R.unchi<L.avunculus「叔叔」(Mihăescu 1993, pp. 272-273.)
  24. 包括R.及M.timp<L.tempus「時間」;R.primăvară、Ar.及M.primăveară、I.primavera<拉丁語primavera;R.及I.zi、Ar.dzî或dzuuă、M.zuuă<L.dies「一天」;R.、M.nou、Ar.nou、nău、I.now、nou<L.novus「新」(Mihăescu 1993, pp. 183-184.)
  25. 例如,拉丁語表示「雪」的詞nivem在西特蘭西瓦尼亞方言中保留為nea,在其他地區則被斯拉夫語借詞(如omăt、zăpada)取代(Nandriș 1951, p. 18.)
  26. 例如,拉丁語表示「沙」的詞arena在西特蘭西瓦尼亞和馬拉穆列什方言中保留為arină,而在其他絕大多數區域中則被斯拉夫語借詞(nisip)取代(Nandriș 1951, p. 18.)
  27. 例如,與羅馬尼亞語西特蘭西瓦尼亞方言相似,(Nandriș 1951, p. 18.)阿羅馬尼亞語也保留了拉丁詞neao「雪」和arină「沙」(Mišeska Tomić 2006 p. 665.)。此外,Ar.arat「犁」直接繼承自拉丁語aratru,而R.plug則是斯拉夫語借詞(Mihăescu 1993, p. 177.)
  28. 例如,L.plicare「摺疊」變為R.a pleca「去;遊蕩」;R.a se duce「去」,但a duce「引導」來自L.ducere「引導」(Nandriș 1951, p. 12.)
  29. 例如,R.lua「啟程」<L.levare「舉起」;R.urla「嚎叫;順流而下」<L.ululare「嚎叫」;R.merge「去」<L.mergere「下潛」(Nandriș 1951, pp. 12-13.)
  30. 例如,R.grâu、Ar.grănu、M.gron「小麥」<L.granum「種子」;R.secară、Ar.和M.sicară、I.secåre<VL.secale「黑麥」;R.和I.oz、Ar.ordzu、M.uarz<L.hordeum「大麥」;R.mei、Ar.mel'u、M.和I.mel'<L.milium「黍」(Mihăescu 1993, pp. 256-257.; Spinei 2009, p. 224)
  31. 例如R.ara、Ar.和M.arare、I.arå<L.arare「耕地」(Mihăescu 1993, p. 261.; Spinei 2009, p. 224)
  32. 例如(Schulte 2009, p. 244.)
  33. 包括perie「刷子」、colibă「小屋」、ogradă「庭院」、stâlp「門柱、杆子」、zâvor「門閂」、prag「門」、cămin「壁爐」(Schulte 2009, pp. 252-254.)
  34. 例如a propovădui「傳教」、a posti「齋戒」、iad「地獄」、duh「鬼」(Schulte 2009, pp. 252-254.)
  35. 例如,a clădi、a zidi「建造」、a tăvăli「轉動」、a stropi「潑水」、daltă「鑿子」、ciocan「錘子」(Schulte 2009, pp. 252-254.)
  36. 包括a opri「禁止」、a porunci「命令」、stăpân「主人」、rob「奴隸」、prieten「朋友」(Schulte 2009, pp. 252-253.)
  37. 例如ovăz「燕麥」、hârleț「鏟子」、lopată「鏟子」、a sădi「播種」、a cosi「割草」、brazdă「溝渠」(Schulte 2009, pp. 252-253.)
  38. 包括ragă「鹿」、slab「弱」、boală「病」(Hall 1974, pp. 91-92.)
  39. 例如,斯拉夫語借詞a iubi「愛」和拉丁詞a urî「恨」;繼承詞nu「不」和借詞da「是」(Schulte 2009, p. 244.)
  40. 例如oțet「醋」、oțel「鋼」、colinde「聖誕頌歌」(Mihăescu 1993, p. 479.)
  41. 包括chilie「牢房」、psaltire「聖詠集」、călugăr「修道士」(Mallinson 1998, p. 414.)
  42. 例如,eu「我」發作[yew],ești「你是」發作[yest](Petrucci 1999, p. 50.)
  43. 包括拜占庭希臘語βλάχοϛ、匈牙利語oláh、波蘭語wołoch(Mihăescu 1993, p. 155.)
  44. 例如gazdă「主人(與『客人』對應)」、neam「人民」(Schulte 2009, p. 255.)
  45. 例如,cismă「靴」、bumb「紐扣」(Schulte 2009, p. 255.)
  46. 例如,făgădui「保證、發誓」、tăgădui「否認」(Schulte 2009, p. 255.)
  47. 例如,locui「活著」、lacăt「鎖、掛鎖」(Schulte 2009, p. 255.)

參考

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