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羅文思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羅文思(英語:Cor Willems,1936年1月22日—2020年12月7日),荷蘭遣使會神父,長年在臺灣宜蘭縣礁溪鄉幫助小兒麻痺兒童。
生平
羅文思(Cor Willems)於1936年1月22日出生於荷蘭,1963年領受司鐸聖職,同年來到臺灣傳教,1964年擔任礁溪天主堂主任司鐸[1]。
羅文思在礁溪傳教時,發現附近有幾位患了小兒麻痺症的兒童,得不到適當的照顧,連他們的父母都漠不關心,便勸導殘童的家長不要把這些孩子視為包袱,更設法輪番帶這些孩子童搭火車到台北作復健醫療[2]。對此經歷,他表示台灣人熱情又好相處,讓他感到窩心,但對宗教太過於迷信,凡事要求神問卜,連動手術都要擲筊獲得神明同意,才願意接受治療,讓他相當困惑[3]。消息傳開後,要羅神父幫助的殘童越來越多,他便籌款在礁溪天主堂後興建一所復健院,一面利用礁溪溫泉供孩童們作物理治療,一面獲得振興復健醫學中心醫療主任趙尚良的協助,定期為他們診治[2]。曾為院童的吳秋芬回憶,神父自己非常省,把募得的所有資源都用在孩子身上,直到他們長大立足於社會[4]。為節省開銷,院童們上學的汽車司機一向由羅神父和傳教員林輝夫兩人充任,羅神父還常將舊車胎切割作為殘童鞋底使用[2]。
羅文思又募款資助漁民打造變速漁船,並在頭城鎮成立互助會,當教友和漁民有嫁娶、購屋、小孩學費等需求時,可透過自助或互助方式貸款應急[5]。
1970年12月7日,好人好事運動推行委員會公佈羅文思、瑪喜樂、曾虛白、宋瑋達等為今年好人代表[6]。1971年,在羅文思奔走下,文聲復健院落成,作為小兒麻痺症患者居住、復健、複診治療之處[7]。1975年,他將自己宿舍進行改建,創立聖方濟安老院,是當時頭城唯一一家老人照顧機構[5]。
至1980年報導時,羅文思已幫助一百多名殘童完成學業、長大成人,院中常住有廿幾名國小到國中的孩子多數來自貧苦家庭,每個月家長們只要繳出六百元費用,其他不足額數,則由羅神父四處張羅,其捐助款項有三分之二來自國外,臺灣只佔三分之一[2]。1995年,文聲復健院關閉時,已幫助超過千餘位患者[7]。
1997年,羅文思兼任頭城天主堂神父[1]。
2013年12月25日,移民署副署長何榮村前往礁溪天主堂頒贈羅文思永久居留證[3]。
Remove ads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