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縣 (羅馬尼亞)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羅馬尼亞的行政區劃由41個縣(羅馬尼亞語:Județe)和布加勒斯特市組成。按照歐盟規定的地域統計單位命名法(英語:NUTS, Nomenclature of Territorial Units for Statistics),這41個縣和1個市為NUTS-3級別,在羅馬尼亞境內為地方政府。大多數縣是以其境內的主要河流為名,少數則以大城市如縣城的名字命名。

縣的設立最早可以追溯到14世紀末的摩爾達維亞公國和瓦拉幾亞大公國。1859年現代羅馬尼亞建立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中,行政區劃體系與法國相似。這一體系曾經更改過幾次,而縣的數量也時常變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有71個縣,而到了1968年就只剩39個縣了。自1968年以來縣的形式已經基本穩定下來,這之間只發生過一些小變動,最後一次變動是在1997年。
據羅馬尼亞國家統計局2021年人口普查統計數據,羅馬尼亞41個縣平均人口為423,000,其中雅西縣人口最多(760,000),圖爾恰縣人口最少(193,000)。縣平均面積為5,809平方千米,其中蒂米什縣最大(8,697平方千米),伊爾福夫縣最小(1,583平方千米)。與縣同級的布加勒斯特市人口為1,716,983,面積為228平方千米。
Remove ads
歷史


14世紀末,受拜占庭帝國行政體系影響,摩爾達維亞公國和瓦拉幾亞大公國相繼設立了縣[注 1][1][2][3]。每個縣都由總裁判官(羅馬尼亞語:pârcălab)領導,而總裁判官則由官方任命行使行政和司法職能[3][4]。特蘭西瓦尼亞當時為匈牙利領土,是由皇家伯爵領導的皇家領地[3]。
1859年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合併之後,羅馬尼亞政府參照法國行政體系重新設計本國行政區劃,縣成為了最基本的行政單位[5][6]。除了1950年至1968年期間,該系統一直維持到今天。從1864年開始,每個縣都有一位長官(羅馬尼亞語:Prefect)作為內務部的下屬並在縣內代表政府,長官也是沒有委任地方當局的地區的首長[5][6]。直到1948年,縣被進一步劃分為由執政官(羅馬尼亞語:Pretor)領導的網(羅馬尼亞語:Plasă)[7]。
在1923年採用新憲法之後,1925年新合併的領土特蘭西瓦尼亞、布科維納和比薩拉比亞的行政體系與羅馬尼亞王國進行了統一。縣的邊界基本不變,有一些調整,而縣的總數提高到71個,這一數量一直延續到二戰開始之前[6]。
1938年,卡羅爾二世依照法西斯主義重新制訂法律[8]。按照新法律,羅馬尼亞按照縣的邊境成立了十個由國王直接任命的皇家代表(羅馬尼亞語:Rezidenți Regali)領導的區(羅馬尼亞語:ținuturi)[5][9]。
由於二戰期間的領土變更,這種行政體系沒有延續下來,而戰後重新劃分了縣一級[5]。1941-1944年,德涅斯特河至南布格河之間的德涅斯特河沿岸,一個13個縣的地區,也屬於羅馬尼亞領土[10]。
1945年,在羅馬尼亞共產黨掌權後,1950年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按照蘇聯的行政區劃重新劃分,但在齊奧塞斯庫上台後於1968年重新改回[11]。不過當時設立的縣的邊境和戰間期有很大不同,戰後的56個縣僅僅被劃分成了39個[12]。
1981年,久爾久和克勒拉希從雅洛米察和伊爾福夫中分離出來[12],1997年,在將近20年後,伊爾福夫從布加勒斯特市中獨立出來[13][14]。1968年設定的縣邊界和現在基本一致,但是由於90年代以來的行政改革地方當局的職能已經改變了[5][6]。
當前,羅馬尼亞劃分為41個縣和一個具有特殊地位的城市(首都布加勒斯特);按照在歐盟的內部統計細分方法這些被指定為羅馬尼亞的NUTS-3地理編碼[15]。縣的下一級行政單位為市(有些具有市鎮地位)和鄉。長官及其政府擁有全縣範圍內的行政權,而有限的立法權則由每四年選舉一次的縣議會行使[16]。羅馬尼亞司法系統的管轄範圍和縣界重疊,從而避免了政府權力分立的進一步複雜化。[5]。
Remove ads
當前列表
Remove ads
參見
注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