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廈門美國領事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厦门美国领事馆
Remove ads

廈門美國領事館(英語:American Consulate, Amoy)是清朝中華民國時期美國設在福建廈門的外交代表機構,機構始設於清朝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領事館建築則建立於民國19年(1930年),民國35年(1946年)正式撤銷,並借予菲律賓駐廈門領事館使用。現今建築產權已歸中華人民共和國所有,經修繕後將作為音樂主題展覽館對外開放。

快速預覽 廈門美國領事館, 概要 ...
Remove ads

歷史

清朝時期

清朝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在鴉片戰爭中取勝的英國率先在鼓浪嶼設立廈門英國領事事務所,翌年七月[1]美國政府派遣哥倫布(Columbus)赴鼓浪嶼田尾路成立交通郵政辦事處並代行領事館事務,該辦事處是第二個在鼓浪嶼成立的外國派駐廈門的領事機構。咸豐九年(1859年),美國領事海雅(Hyatt, T. H.)在鼓浪嶼建造領事公館。同治四年(1865年),領事李讓禮和清政府協商後,租得三和路(今三明路)的一座樓房,領事館先將該地塊供給外商創辦的海上醫院(Marine Hospital)使用,光緒十七年(1891年)醫院倒閉,兩年後美國政府依合同將地塊收回,並自用於建造領事館建築[2]。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六月,交通郵政辦事處正式升格為廈門美國領事館[3]。在甲午戰爭結束前,領事館在部分時期兼轄對台灣的外交事務[4][5]

中華民國時期

Thumb
1932年時的廈門美國領事館

中華民國成立後,廈門美國領事館繼續作為美國在此的外交機構[4]。民國19年—20年(1930年—1931年),美國在三和路26號的領事館原址上翻建起一座兩層樓房作為新的館舍,其時的領事館領區兼管閩南與閩西,並僱傭5名華人雇員,分管翻譯員通譯會計出納打字員的工作。[3][6]

民國30年(1941年),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美國領事館撤離鼓浪嶼,館舍被登島的日軍查封。抗日戰爭結束後,美國於民國35年(1946年)派遣副領事柯芬(Coffin)赴鼓浪嶼辦理結束館務的手續,領事事務交由美國駐上海總領事館代辦,翌年3月,菲律賓在廈門設立駐華第一領事館,不久後即遷往美國領事館辦公。民國38年(1949年)8月,菲律賓外交部因中國時局緊張,宣布暫時關閉領事館。[1][3]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美國領事館建築被廈門市政府用作幹部療養所。1979年10月,該建築被劃給福建省海洋研究所使用。1992年,廈門將領事館建築進行裝修,改名為「華風山莊」,作為旅遊酒店對外營業[1][6]。2006年,國務院將領事館舊址建築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鼓浪嶼近代建築群的子項目之一[7]。至2010年代,酒店停業,一度有商販進入空置的建築進行非法的經營活動[5]。2024年,鼓浪嶼管理委員會完成了對領事館建築的修繕工作,計劃將其改建為音樂主題的展覽館[8]

建築

現存的領事館大樓翻建於1930年,為折衷主義的美國式磚混結構建築,坐西南朝東北,建築面積1020平方米,平面呈工字形,立面則為橫豎三段式,東側凹入並建有外廊,立有六根乳白色的科林斯柱式的巨型柱子,將建築分為5開間,柱頭飾以誇張的百合花紋樣;房屋的南北兩翼砌築紅磚實牆,兩翼朝東一側的突出立面上部建有相互對稱的三角山牆,南翼另設有朝南的入口,立有四根科林斯柱支持三角山牆的突出門廊。館舍高10.8米,檐口高約8米,地上為雙層,一層為領事辦公室,二層為領事公館,地下建有一層;頂部建有隔熱層,洋瓦坡面。院落占地6300平方米,三面被花圃庭園包圍,院內亦建有網球場、排球場、石椅石桌等設施。[2][5][6][9]

歷任領事

以下列出廈門美國領事館有記載的歷任領事和副領事。[4][10]

更多資訊 姓名, 就任 ...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