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第2334號決議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決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第2334號決議根據聯合國憲章第六章關注自1967年以來,以色列占領的東耶路撒冷等巴勒斯坦領土(以色列把這些領土設為定居點)。該決議指出,以色列的定居活動「公然違反」國際法,並且沒有法律效力。決議要求以色列馬上停止這種活動並履行日內瓦第四公約中規定的占領國所負義務[1][2]。
這是自2009年以來第一個通過關於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聯合國安理會決議[3],也是自1980年的第465號決議以來第一次解決這類特殊情況的問題[4][5]。該決議沒有包括任何制裁或強制措施,但據以色列報紙國土報稱:「在中後期可能對以色列造成嚴重後果,特別是定居點的企業。」[5]雖然為正式決議,但實際上對以色列毫不具阻嚇作用,並在唐納·川普2017年1月上任後,其領導的美國政府堅定支持以色列的立場,使以色列得以無視有關決議內容。
決議最終由安理會15個成員國中的14個投票支持通過;擁有一票否決權的美國選擇了棄權。隨後幾天中,該議案受到了國際社會的歡迎。針對該決議,本雅明·內塔尼亞胡領導的以色列政府對安全理事會成員進行了一系列的外交行動,包括:召回以色列駐這些國家的大使,並召見這些國家的駐以大使、取消對這些國家的外交訪問和停止對聯合國的撥款[6][7],並指責美國巴拉克·歐巴馬政府密謀精心策劃了決議的通過(通過時間在歐巴馬卸任前一個月,此前美國一直運用否決權阻止針對以色列的議案在安理會通過)。巴勒斯坦的代表形容此決議是終結以色列占領並按照1967年邊界建立巴勒斯坦國、與以色列並肩共存的一次契機[8]。
Remove ads
背景

自1967年六日戰爭以來,以色列持續在其於巴勒斯坦的佔領區內建立供猶太人居住的屯墾區[9][10][11]。本決議主要關注於以色列在約旦河西岸地區及東耶路撒冷境內的屯墾區。日內瓦第四公約認定將本國移民移居至佔領區並建立屯墾區,屬於非法行徑。本決議透過壓倒性的票數,決議譴責以色列建造定居點之行為[12]。
2011年2月,美國歐巴馬政府動用其否決權,否決類似的協議[12]。在歐巴馬任內,以色列屯墾區活動基本上仍有持續活躍的趨勢,人口至少增加了100,000人[13]。2016年7月,中東問題有關四方報告聲稱有570,000名以色列人定居於屯墾區內[14]。美國在本次決議棄權的因素可能包含對於以色列屯墾區持續活躍的不滿,及歐巴馬政府與以色列總理班傑明·納坦雅胡關係不睦[14]。
Remove ads
內容

決議指出,任何改變以巴兩國領土構成的手段,包含建造及擴建屯墾區、輸入以色列屯墾者、沒收土地、拆毀房屋,以及驅離巴勒斯坦人民違反國際人道公約,即以色列身為佔領國必須遵守的日內瓦第四公約,以及過往通過的決議案。[1]
決議同時也譴責所有侵害人民的行為,包含恐怖主義、挑釁,及破壞[1]。《紐約時報》稱這條是針對巴勒斯坦領導人的規範,以色列長期聲稱巴勒斯坦對於其人民進行襲擊[15]。決議內文重申支持兩國方案,並認為屯墾區政策威脅方案的可行性[1]。
該文件也強調聯合國安理會不承認對1967年6月4日界線包括涉及耶路撒冷的界線的任何改變,但不包括各方通過談判商定的改變;並呼籲各國在相關交往中,將1967年後占領的領土與原先的以色列領土加以區分[1]。
過程
該決議草案原由埃及提出,草案基於英國法律和外交人士與巴勒斯坦共同草擬的文件[16],而英國被視為推動投票的關鍵角色[17]。然而,12月22日,美國候任總統唐納·川普要求埃及總統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撤回該議案[2]。於是埃及外交官在其聲稱的「強烈壓力」下撤回了該議案[15]。12月23日,馬來西亞、紐西蘭、塞內加爾,及委內瑞拉重新提案[2]。儘管內塔尼亞胡向紐西蘭外交部長莫里·麥克卡利施壓稱對提案的支持將會視同對以色列的「宣戰」,以色列仍未能成功令紐西蘭撤回提案[16]。英國鼓勵紐西蘭繼續推動投票。在內塔尼亞胡與普丁通電話後,俄羅斯駐聯合國代表維塔利·丘爾金要求將投票推遲至聖誕節後,但並沒有得到任何響應[16]。
決議最終以14比0通過,其中僅有美國一國棄權,其餘國家皆贊同此案[15]。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薩曼莎·鮑爾說明其棄權原因,乃因聯合國時常不公正的對待以色列,且該提議中有一些重要的問題沒有解決,因此美國未能完全贊同此案;然而該議案反映了一些存在於當地的事實,並重申目前的共識是屯墾區為非法行徑,並表達屯墾區的問題可能危及兩國方案的可行性[18][15][2]。
美國以往在涉及以色列屯墾區議題時,一般會動用否決權進行否決,但在此議案中一反過去的態度放棄投票[15]。
反應
決議案明顯針對以色列政府,因此尤具爭議性。以色列政府召回駐紐西蘭及駐塞內加爾大使(以色列與委內瑞拉及馬來西亞無建交[19]),並取消塞內加爾的相關援助[7]。以色列同時取消塞內加爾外交部長對該國的參訪,以及前述兩國其他非駐地使節的參訪計畫[20]。以色列取消對烏克蘭總理的參訪計畫[21],召見美國駐以大使丹尼爾·B·夏皮洛,並譴責美國棄權的舉動,以及贊成該決議案的十個國家[6]。
內塔尼亞胡聲稱:「聯合國昨天通過的議案,只是對以色列充滿偏見的舊世界發出的垂死之聲而已」。以色列反對黨領袖艾薩克·赫爾佐格則稱內塔尼亞胡的發言根本是對全球、美國,和歐洲宣戰,並試圖以自負來安慰群眾[22]。
在決議案通過後的會議中,以色列駐聯合國大使丹尼·丹儂批評通過議案的各方,並聲稱這樣的決議就像是禁止法國人「在巴黎蓋房子」[15]。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的發言人大衛·凱斯還表示美國歐巴馬總統是在幕後制定和推動了該項決議案的通過。[23]然而,紐西蘭駐聯合國代表傑拉德·范博希曼表示「我們在這個決議草案的擬定過程中沒有與美國進行過商討其中的內容」,並進一步指出,除了美國之外沒有一個安理會成員知曉,美國會投下棄權票。[24]
該決議通過後不久,以色列政府宣布不會遵守其中的任何條款。[25]以色列總理班傑明·納坦雅胡的辦公室稱:「歐巴馬政府不僅沒有保護以色列和反對聯合國中的這伙幫派,反而在幕後與他們串通一氣。」他亦補充說「以色列期待與美國當選總統川普和所有在美國國會的共和黨和民主黨朋友合作,來否定這個荒謬的決議帶來的有害影響。」。[26]
以色列政府還擔心,這項決議的通過會鼓勵反猶太主義的「抵制、撤資、制裁」運動。內塔尼亞胡表示,以色列將重新評估本國與聯合國的關係。[27]
Remove ads
巴勒斯坦總統馬哈茂德·阿巴斯稱,該決議的通過並沒有解決巴勒斯坦的問題,只是說了一下巴勒斯坦的問題。他補充道:「世界只說了1967年包括東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領土被占領後用於定居點的行為是非法的。」[31]
他呼籲以色列「一起坐在談判桌上討論我們之間所有懸而未決的問題,並以良好的意圖解決它」,並說:「我們是住在這個聖地上的鄰居,我們要和平。」[32]
他還提到阿拉伯和平倡議。他指出:「你們(以色列)有你們的國家,我們也可以有我們的國家,然後我們可以和平和安全地一起生活。」他補充說,「如果你們接受這個倡議,那麼就會有57個阿拉伯和伊斯蘭國家承認你們。」[33]
巴勒斯坦首席談判員賽義卜·埃雷卡特說:「今天國際法的勝利日。也是文明語言和談判的勝利,全面反對以色列的極端主義。國際社會告訴以色列人民,和平的道路不會通過占領來實現。而是通過和平結束占領並建立一個巴勒斯坦國與1967年的以色列國毗鄰共存來實現。」[8]
Remove ads
中國:中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吳海濤稱歡迎該決議案的通過,希望雙方履行義務並保持冷靜和克制,通過和平談判解決問題,並說這反映了國際社會的共同願望。[34]
法國:法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弗朗索瓦·德拉特稱該決議的通過是「一個重要的歷史性事件」,並指出這是第一次安理會以非常清楚的方式,指出定居點活動破壞兩國並存的解決方案。[35]自1980以來,安理會沒有就以色列定居點問題通過任何決議。[4]
紐西蘭:外交部長穆雷·麥卡利說:「我們已經十分清楚地表達了我們的觀點,即聯合國安理會應該做更多的工作來支持中東和平進程。今天通過的決議符合我們對巴勒斯坦問題長期以來的政策」「今天的投票結果不應該讓任何人感到驚訝,我們將繼續在這個議題上與各方合作」。[36][37]
俄羅斯:俄羅斯聯邦常駐聯合國副代表解釋說:「俄羅斯聯邦在巴勒斯坦領土問題上投了贊成票,因為該決議是基於國際社會,並已多次重申的普遍看法,即以色列定居點計劃是非法的......我們的經驗說明了,以巴兩國解決其衝突只能通過不帶任何先決條件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間的直接談判」。[38]
塞內加爾:塞內加爾外交部表示,其將「穩步支持公平公正地解決巴以爭端中的問題」。[39]
西班牙:西班牙常駐聯合國代表兼安理會輪值主席奧亞爾順·馬切西表示,他的國家的總統支持該項決議;他指出,西班牙一直以來都認定以色列的定居點是非法的,他亦表示這項決議與西班牙的立場一致。[34]
英國:英國常駐聯合國代表馬修·里克羅夫特對決議表示歡迎,並表示他對解決兩國問題方案的信念的「明確強化」,即以色列的定居點擴張「侵蝕了中東持久和平的可能性」,「定居點擴張是非法的」[40][41]。為了回應約翰·凱瑞的講話,英國首相德蕾莎·梅伊的發言人指責克里專注於以色列定居點的單一問題,而不是整個巴以衝突,並說「我們..不相信,談判和平的方式居然只是關注一個問題。在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之間的矛盾激化的很厲害的情況下建立定居點。」發言人繼續回應克里關於內塔尼亞胡政府組成的聲明:「我們不認為攻擊盟國的民主選舉政府的行為是適當的。」[42]
美國:美國國務卿約翰·凱瑞表示美國不能「阻礙這項決議的通過。決議明確指出,雙方必須現在採取行動以保持和平的可能性」,並指出決議「正當地譴責定居點的暴力、煽動活動」[43]。在隨後的發布會中,他說以色列內塔尼亞胡政府的運作含有「極端主義」。其政府的政策是「只有一種人的國家」(猶太人國家),也就是以色列的人只可能是兩國方案或者一國方案——只能二存一[44][45]。克里還說,和平協議必須以1967年的政策為基礎,「所有公民必須享有平等權利,非法占領必須結束,巴勒斯坦難民問題必須解決,耶路撒冷必須是兩國首都」。他還說,安全理事會的決議「重申一直是國際上關於定居點問題廣泛一致的意見」,「如果美國妨礙這項決議的通過,那麼美國將會進一步頒發不受國際法約束的定居點建設的許可,所以說,我們基本上不允許這個情況的發生。」[46]
在決議案通過後不久,屬共和黨的美國候任總統唐納·川普在Twitter上推文「對於聯合國,事情將在明年1月20日後有所不同。」[15]後來他補充說:「我們不能讓以色列受到這麼輕蔑以及不尊重的對待,他們曾經有美國這麼個好朋友,但...現在不是了。災難的開頭就是糟透了的伊朗協議,現在又來了這個!堅強點,以色列,1月20日就要來了!」。這次決議草案的表決中美國罕有的未使用否決權而投下了棄權票,在過去美國曾經使用多達42次否決權以擋下有關譴責以色列的決議草案,最近的一次是2011年。[47]針對此次美國投下棄權票,屬共和黨的眾議院議長保羅·萊恩說,這「絕對可恥」,也稱其為「對和平的打擊」。[48]屬民主黨的參議院少數黨領袖查克·舒默說,這「令人非常沮喪、失望和困惑」,因為歐巴馬政府未有否決該項決議案。[49]
Remove ads
澳洲:(澳洲是少數幾個支持以色列的國家,這意味著如果它為安理會成員國(非常任理事國),它極有可能會投下反對票)。外交部長畢曉普說:「在聯合國的投票中,澳洲政府一貫不支持對以色列通過片面的決議」。畢曉普的言論代表了澳洲政府,使得其與美國總統歐巴馬及美國國務卿克里保持距離。[54]
比利時:外交大臣兼副首相迪迪埃·雷恩代爾表示歡迎該決議得到通過,指出「比利時完全贊同國際社會在這一決議中表達的立場。以色列所占領土上的定居點政策是非法的,它持續的嚴重危害以兩國方案解決的可能性。」[55]
德國:德國外交部長兼歐安組織輪值主席弗蘭克-瓦爾特·施泰因邁爾歡迎該項決議,稱這證實了長久以來德國政府的立場,指出以色列占領領土上的定居點活動是兩國解決方案的障礙。[56]
伊朗:伊朗外交部發言人巴蘭·卡西米(Bahram Qassemi)歡迎該項決議,並要求「國際社會特別是聯合國」,採取「在該問題出現的七十年後,進行有效的基本步驟。」[57]
挪威:外交大臣博格·布蘭德表示歡迎,稱這是巴以衝突解決的基礎。他說:「重要的在於,以色列必須遵守這項決議,因為定居點違反國際法。」[58]
瑞典:外交大臣兼副首相瑪戈特·瓦爾斯特倫歡迎這項決議,並說這證實了瑞典以及歐盟對以色列在其占領的西岸地區繼續進行定居點活動的立場。[59]
土耳其:土耳其外交部在一份聲明中歡迎決議的通過,並敦促以色列遵守安理會的決議,停止在占領領土上的定居點活動。[60]
Remove ads
- 國際人權組織
國際特赦組織表示「決定最終通過一項決議,以譴責以色列非法定居點是值得歡迎的一步」「該決議包括一個關鍵性要求,即以色列當局立即停止在巴勒斯坦被占領土的所有定居點活動。這些活動公然違反了國際人道主義法,並根據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構成了戰爭罪。我們也歡迎決議承認以色列定居點非法。」,國際特赦組織並認為「安理會現在必須確保這項決議得到尊重。」[61] 國內反應
- 美國
美國組織J街稱「該項決議符合美國兩黨長期以來的政策,包括對巴以兩國解決方案的支持,明確反對不負責任、破壞的行為,包括巴勒斯坦煽動恐怖活動或以色列的定居點擴張及對當地家庭的強拆。」[62]
影響
據以色列國土報報道,決議的結果對定居點短期內沒有實際的影響。日內瓦第四公約的生效已經使世界各國在一場戰爭中獲得的領土上遷移人口和建立定居點的行為是非法的,而且絕大多數國家已經認為以色列建立在巴勒斯坦的定居點是非法的[12]。此外,決議並不要求對以色列採取制裁或者任何強制措施[12]。然而,在中期或長期看來,決議結果可能影響海牙國際刑事法院處理針對以色列的訴訟,並可能為各國和個別組織對定居點實施制裁提供理由[12]。根據Ynet網站報道,該決議結果使得國際刑事法院有可能對參與定居點活動的以色列和以色列官員以及以色列公民提出訴訟,國際刑事法院的行動以便聯合國和個別國家對以色列實行制裁[63]。
以色列政府稱,他們正在考慮用一系列的外交和經濟手段來報復贊同這項決議的國家。擬議的措施包括向五大聯合國機關削減資金、阻止前述機關的雇員的工作簽證、驅逐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UNRWA)發言人克里斯·根納斯、取消以色列對塞內加爾的援助(此援助旨在減輕塞內加爾地區的貧困)和取消烏克蘭總理弗拉基米爾·格羅伊斯曼對以色列的定期訪問。[64]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