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膠州灣租借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膠州灣租借地,正式名稱為膠州保護領(德語:Schutzgebiet Kiautschou),或稱膠澳租借地、德屬膠州灣,是德意志帝國於1898年在清朝山東省設立的租借地,包含膠東半島膠州灣(膠澳)周邊地區,總面積552平方公里。行政中心(首府總督府)位於青島。1914年由日本軍事占領,稱膠州灣租借地。




租借地設立時,德國當局基於「膠州」一詞進行該處地名的翻譯,德文寫作「Kiautschou」,英文寫作「Kiaochow」、「Kiauchau」或「Kiao-Chau」。中國人為避免與清朝政府管轄下的「膠州」相混淆,一律譯作「膠澳」[1]。
Remove ads
歷史
德國是帝國主義在全球範圍內爭奪殖民地的相對較晚者。德國欲在中國建立其殖民地有雙重目的:一是作為支持全球海軍存在的加煤站,二是滿足人們認為德意志殖民帝國將支持母國經濟的想法。人口稠密的中國被視為一個可以開發的潛在市場,馬克斯·韋伯等思想家要求政府採取積極的殖民政策。特別是中國的開放被高度重視,因為它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非歐洲市場。
然而,沒有全球軍事影響的世界政策(Weltpolitik)似乎是行不通的,鑑於英國的強大力量來自其海軍,德國人也決意建立一個同樣強大的艦隊。這支艦隊會在和平時期通過炮艦外交服務於德國的利益,而在戰爭時期則通過商業襲擊來保護德國的貿易路線並破壞敵對路線。模仿英國,全球海軍基地網絡是實現這一意圖的關鍵要求。
為了直接複製英國的香港殖民地,德國在中國獲得一個港口從一開始就是為了成為一個模範殖民地:所有的設施、行政管理、周圍的基礎設施及其利用都是為了向中國人展示德意志民族本身,和其他殖民大國有效的殖民政策。
Remove ads
1860年,一支普魯士遠征艦隊抵達亞洲,探索膠州灣一帶,次年簽訂了《北京條約》。在 1868 年至 1871 年間到中國旅行後,地理學家李希霍芬男爵推薦膠州灣作為可能的海軍基地。 1896年,時任東亞分艦隊司令的鐵必制少將親自考察了該地區以及中國的另外三個地點,決意建立海軍基地。 棣德利少將之後東亞取代鐵必制,將重點放在膠州灣,儘管柏林海軍部尚未正式確定基地位置。




德國於干涉還遼之後曾想和清政府租借港灣,但遭清政府拒絕。1897年,兩名德國傳教士在山東省曹州府鉅野縣被殺,被稱為鉅野教案。1897年11月14日,德國以鉅野教案為由,出兵占據膠澳地區。1898年3月6日德國與清政府簽訂《膠澳租借條約》,租期99年,膠澳成為德意志帝國海軍東亞分艦隊的主要基地。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日本、英國聯軍於1914年11月發動青島戰役擊敗德軍,日本占領膠澳地區。[2] [3]

第一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後,於1919年1月18日召開的巴黎和會上,中國作為戰勝國之一,提出返還青島以及山東權益,遭到日本拒絕,《凡爾賽條約》將包括膠州灣在內的德國租借地交給日本,中國因此爆發了五四運動抗議,中國代表團也拒絕在《凡爾賽條約》上簽字。1921年11月12日華盛頓會議開幕,中國原想在會中解決山東問題的計劃落空,中日雙方改為在會外解決山東問題。中日雙方經過兩個月談判,於1922年2月4日簽署解決山東問題的《解決山東懸案條約》,規定日本交還青島。12月10日,中國政府正式收回青島,1923年5月2日膠濟鐵路也接收完畢。[4]
行政

由於這片領土嚴格來說不是殖民地而是租借地,而且由於它對德國海軍的重要性,它沒有置於國家殖民地辦公室(Reichskolonialamt)的監督之下,而是置於國家海軍辦公室(Reichsmarineamt,RMA[孫立新譯本稱「帝國海軍署」])的監督之下。
在領土的頂端是總督(所有五位官員都是高級海軍軍官),他直接隸屬於 RMA的國務部長鐵必制。州長是軍事行政部門(由參謀長和副州長管理)和民政部門(由民政專員(Zivilkommissar)管理)的負責人。 膠州灣的其他重要官員是港口建設的官員,1900年後的首席法官和中國事務專員。領土政府委員會(Gouvernementsrat)和1902年之後的中國委員會建議總督。財政、建設、教育和醫療等部門直接隸屬於總督,因為這些對於模範殖民地的想法至關重要。
為了膠州灣實現現代化,德國投資超過1億美元。曾經貧困的青島漁村變得街道寬闊,房屋堅固。政府大樓、電氣化、下水道系統和安全的飲用水供應,這在當時和後來的亞洲大部分地區都是罕見的。該地區是東亞大陸學校密度最高、人均學生入學率最高的地區,其中小學、中學和職業學校由德意志帝國財政部和新教和羅馬天主教會資助。
隨著經濟活動和公共工程的擴大,德國銀行開設了分支機構,其中德華銀行最為突出。1910年建成膠濟鐵路,得以與西伯利亞大鐵路連接,因而人們得以乘坐火車從青島到達柏林。
1911年辛亥革命後,由於膠澳環境安全有序,許多富有的華人和前清官員在此租借地定居。1912年孫中山親臨青島時說:「…青島使我印象深刻。這座城市是中國未來的真正典範。」
Remove ads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