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自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自指
Remove ads

自指(英語:Self-reference)是一種概念,涉及對自身或自身的屬性、特徵、行為進行指稱。自指現象可以出現在語言邏輯數學哲學電腦程式設計、二階控制論、語言學幽默等多個領域。[2][3]

Thumb
吞食自己尾巴的銜尾蛇是自指的一個符號。[1]

自然語言形式語言中,自指是指句子思想公式直接或間接地提及自身。具體表達方式可以是直接自指、通過中介句子或公式、或通過某種編碼實現。自指語句有時會導致悖論,例如說謊者悖論,也可能具有遞歸特性。[4][5]

哲學中,自指亦指代主體談論或提及自身的能力,即能夠用第一人稱主格代詞「」來表達自己的思想。[6][7]

自指性陳述常見於數學(如哥德爾不完備定理的證明過程)、計算機科學(如停機問題)以及幽默中,例如自指幽默。[2][8]

Remove ads

在邏輯、數學與計算中

在古典哲學中,悖論常通過自指概念產生,例如著名的萬能悖論:一個全能的存在是否能夠創造出一塊自己無法舉起的石頭?古希臘克里特人提出的埃皮米尼得斯悖論(即「所有克里特人都是騙子」)是最早的自指悖論之一。[9][10]當代哲學也常藉此手法指出某些概念的語義空洞或定義不明。[11][12]

數學可計算性理論中,自指(亦稱為不可預測性)是證明許多系統局限性的關鍵。例如,哥德爾不完備定理通過自指證明,任何形式一致的數學系統都無法窮盡所有數學真理,因為該系統無法證明關於自身結構的某些真命題。[13][14]對應地,停機問題表明,存在某些計算任務無法完成,特別是關於程序自身行為的推理。[15][16]這類證明延續了從羅素悖論、貝里悖論至古典哲學悖論的傳統。[17][18]

博弈論中,若兩個參與者需對彼此的心理狀態和行為進行建模,可能引發無限遞歸,導致未定義行為。[19][20]

電腦程式設計中,自指出現在反射機制中,程序可將自身代碼作為數據讀取或修改。[21][22]多種程序設計語言都不同程度地支持反射。此外,自指還廣泛應用於遞歸(對應數學上的遞推關係),特別在函數式編程中,程序結構在計算過程中反覆調用自身。[23][24]計算機科學將潛在的悖論性自指馴化為良性遞歸,成為現代計算的重要手段,如編譯器編寫中常用的元語言ML。用編譯器編譯自身,稱為引導(bootstrapping)。[25][26]自修改代碼(programs that modify themselves)在彙編語言及Lisp等函數式語言中可實現,但在實際開發中一般不鼓勵使用。[27][28]

計算機硬體也廣泛應用自指邏輯,如觸發器flip-flop),即數字存儲的基本單元,通過將邏輯自指關係擴展至時間維度實現存儲功能。[29][30]

自指思維已深植於程式設計師文化,大量程序名稱和縮寫採用自指幽默,如GNU(「GNU's not Unix」)和PINE(「Pine is not Elm」)。GNU Hurd 也因一對互為自指的縮寫而命名。[31][32]

數學趣題Tupper自指公式(Tupper's self-referential formula)則繪製出自身公式的圖像,展現出數學中的自指之美。[33][34]

Remove ads

在藝術中

Thumb
一幅19世紀日本提花織機織成的絲綢,圖案展示了自身的生產方式。
Thumb
一幅自指性的塗鴉作品,為自己的存在致歉
Thumb
自指性塗鴉:畫中的人物正在擦除自己的塗鴉,而他本人也可能被下一個清潔工人擦除。

文學電影中,自指表現為作者在作品中提及自身的作品。例如,米格爾·德·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威廉·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暴風雨》《第十二夜》、丹尼斯·狄德羅的《宿命論者雅克與他的主人》、伊塔洛·卡爾維諾的《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尼古拉·果戈里的多個短篇故事、約翰·巴思的《迷失在趣味館》、路易吉·皮蘭德婁的《六個尋找作者的劇中人》、費德里科·費里尼的《八部半》和布萊恩·福布斯的《L形房間》。[35][36]科幻作家塞繆爾·德拉尼在小說《新星》和《達爾格倫》中也運用了自指技巧。例如《新星》中,小說家卡廷擔憂自己也會因「作家寫不完某作品就會死去」的詛咒而未完成小說,小說最終戛然而止,似乎印證了此詛咒,且暗示作者本人即小說中的作家;而《達爾格倫》中,主角「基德」或「Kidd」的人生經歷與作品內容彼此映照,形成鏡像關係。[37][38]喜劇電影《太空炮彈》中,導演梅爾·布魯克斯安排反派通過VHS錄影帶觀看自己的故事,其中鏡頭中人物不斷觀看自己「觀看自己」的影像,形成無限遞歸。或許最早的例子見於《伊利亞特》,其中海倫哀嘆:「我們將活在後世之歌中」(而這句話正出現在史詩中)。[39][40]

藝術中的自指也與打破第四面牆元敘事等概念密切相關。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的短篇小說中大量使用自指及相關悖論。[41][42]薩繆爾·貝克特的《克拉普的最後一盤帶子》全由主角聽自己先前錄音並錄製新錄音構成,主題即圍繞自指性展開。[43][44]1990年代至2000年代,橡皮現實電影熱潮中也大量運用自指,尤其體現在查理·考夫曼的《成為約翰·馬爾科維奇》與《改編劇本》中,後者甚至呈現其自身創作過程,形成分形敘事的德羅斯特效應[45][46]

許多創世神話採用自指以解決「創造者由何而生」的問題,例如埃及神話中有神吞食自己的精液來創造自身;而銜尾蛇意象亦象徵「自食其身」。[47][48]

古蘭經》中也有多處自指現象。[49][50]

超現實主義畫家勒內·馬格利特著名的自指畫作《圖像的背叛》中寫有「這不是一支菸斗」,其真偽取決於「這」指的是畫中的菸斗、畫作本身,還是句子本身。[51][52]M.C. 埃舍爾的作品也常包含自指概念,如畫中雙手互相繪製對方的圖像。[53][54]

Remove ads

在語言中

一個描述自身特徵的詞被稱為自指詞(英語:autological word,或autonym)。這通常適用於形容詞,例如「sesquipedalian」(「sesquipedalian」這個詞本身就是一個sesquipedalian詞),但也可以用於其他詞類,例如縮寫「TLA」,意為「三字母縮寫」(Three-letter abbreviation)。[55][56]

一個統計自身字母和標點數量的句子稱為自指句(英語:autogram)。[57][58]

有一種特殊的元句,其元語言中的內容與對象語言中的內容相同,即該句子指涉自身。但某些元句會導致悖論。例如「這是一句話」是顯然成立的自指元句;而「這句話是假的」則導致說謊者悖論[59][60]類似句式也可能在法律文本中造成矛盾,例如某些法律條文在設立法律時會自相矛盾。庫爾特·哥德爾據稱在其歸化儀式上曾指出《美利堅合眾國憲法》中存在這樣的哥德爾漏洞[61][62]

媒體偶爾也會出現自指情境,例如BBC報道自身裁員消息,或百科全書條目中介紹自身,如維基百科維基百科詞條。[63][64]

笨規則(英語:Fumblerules)是一類通過違反自身所述語法規則來展示這些規則的幽默例句列表,例如「避免陳詞濫調」或「不要使用雙重否定」。該術語由威廉·薩菲爾在一篇文章中提出。[65][66]

循環定義是一種自指,即一個術語或概念的定義包含其自身,顯性或隱性。循環定義常被認為是一種謬誤,因其不能提供有效的解釋。[67][68]儘管如此,在論證學中循環定義有時具有一定用途,但在交流中則可能導致表達不清。[69]

副詞「hereby」通常以自指方式使用,例如「我特此宣布你們成為夫妻」。[70][71]

在流行文化中

  • 道格拉斯·霍夫施塔特的著作,特別是《哥德爾、艾舍爾、巴赫》與《Metamagical Themas》,大量涉及自指概念,並在20世紀80年代推動了這些概念進入主流知識文化。[72][73]他提出的「霍夫施塔特定律」即是一例:「事情總會比你預期的更花時間,即使你已經考慮到了霍夫施塔特定律」。[72][74]他還提出「《本書評論集》」這一概念,即一本僅包含對自身書評的書,如今已可通過維基技術實現。[75][76]霍夫施塔特提出的「奇異環」形上學試圖將意識映射為自指過程,但目前在心靈哲學中仍屬少數觀點。[77][78]
  • 遞歸科幻小說」或元小說已形成一個相當廣泛的子類型,新英格蘭科幻協會網站上甚至由粉絲維護了一份相關書目清單,其中既包括描寫科幻迷的作品,也包括探討科幻創作本身的作品。[79][80]

在法律中

若干憲法條文中包含自指性條款,用於規定憲法本身的修訂程序。[81][82]例如《美利堅合眾國憲法》的第五條即規定了該憲法的修訂程序。[83][84]

參見

參考文獻

來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