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臺灣民事防護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臺灣民事防護,現代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日本殖民時期,並在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中共的威脅逐漸增加,這促使了近期的復興。
歷史
台灣的有民事防護始於台灣日治時期,1945年中華民國政府接手後成立了台灣省防空司令部,負責組織防空和疏散。1949年改稱台灣省民防司令部。到了1973年,民防責任由國防部轉移到內政部,國家警察局接管了民防基礎設施[1]。
截至2022年,台灣民防單位註冊志願者人數達42萬人[1]。
在2023年,民防訓練更加注重戰時,70%的演習專注於戰時場景,30%的演習則針對自然災害場景。相較之前,雙方比例為50比50[2]。
政府機關
《民防法》規定成立市、縣、區、鄉、國營公司、大公司、工廠、學校等四級民防單位[1]。
智庫

黑熊學院致力於為台灣一般民眾提供民防訓練[4]。該訓練課程包含急救、媒體素養(旨在對抗來自中共的虛假資訊)等主題[5]。此外,黑熊學院也提供開源情報和網路安全的培訓[6]。黑熊學院表示,他們的目標是「分散民防權力」[7]。
壯闊台灣聯盟是台灣的國家安全與民防智庫。該組織舉辦講習班,針對一般民眾進行救災和民防訓練[8][9]。隨著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爆發,公眾對參與「壯闊台灣」所舉辦的培訓計畫的興趣大幅增加[10]。
避難所
台灣擁有超過117,000個防空洞,其中一些可以追溯到日本殖民時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台灣各地建立了廣泛的掩體和避難所網絡,以應對盟軍的轟炸襲擊[11]。許多廢棄的避難所和軍事掩體已經被改造成商業、藝術或公共建築[12]。
參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