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臺灣的罌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臺灣的罌粟在現存資料之記錄,鴉片和罌粟植物似乎都是從海外傳來。臺灣雖然現今已少見罌粟植物,更在法令管制下,禁止相關鴉片罌粟的種植,或種子的攜入。但回溯到晚清及日治時期,卻在人為的引進之下,曾有一段嘗試種植罌粟的歷史。
鴉片罌粟
罌粟(Poppy)是製造鴉片,必然需有原料,雖然罌粟植物有多達數百種,但並非每一種皆能提煉鴉片,只有「鴉片罌粟」可以提煉出較多的鴉片。罌粟科植物廣泛分佈在全世界溫帶和亞熱帶地區,而生產可提煉鴉片的鴉片罌粟產地以印度、土耳其、中國,及泰國、寮國、緬甸邊境的「金三角」地區等為主要種植地區。未提煉的「生鴉片」即係從自罌粟成熟蒴果經割傷果皮後,滲出之白色乳汁乾燥凝固而得。含鴉片生物鹼約25種。鴉片的魔力,正是來自於它之中的有效成分—嗎啡(C17H19O3N)。嗎啡是一種生物鹼,生物鹼是一種有機化合物,其中含有許多具有毒性、刺激性及止痛效果。
動機
在臺灣種植罌粟來自行提煉鴉片,其動機可能是為了更多的利潤,或是在避免過多的銀兩因鴉片交易而流出海外。 在19世紀下半葉,臺灣北中南各有零星地區種植罌粟。
鴉片入台
鴉片何時傳入臺灣,有著兩種說法:
第一說指出,荷蘭占領爪哇,輸入鴉片,並傳入鴉片吸飲之風。當時只有當地的住民吸食,後來移居當地的華人也跟吸食,並懷煙土回中國,依法製煙,流毒漳泉、廈門。之後,臺江內海一帶被納入中國版圖,鴉片吸食之風習繼而蔓延及臺,在康熙末年時,已有專設之鴉片館。清代的資料多持此說。
第二說則認為,有說法指出可能係荷蘭佔領安平時(1624~1661),將鴉片帶到臺灣,再將鴉片傳至日本、中國,臺灣反而成為鴉片大量輸入中國的第一站。 此說以日本人的紀錄為主,連橫的臺灣通史亦持此說,但卻不見於清代的相關記錄。臺灣通史之說為:「臺灣之阿片,始於荷蘭之時。荷人貿易以此為巨,消售閩、粵兩省,漸乃及於內地。」但後面卻提到:「當明之際,華人已有吸用,然僅以為藥……」 似乎又是說在荷蘭人之前,中國已經有人在吸食鴉片,唯僅是以藥用為目的,有所矛盾。這種說法可能是日本人領有臺灣後,鑑於臺灣漢人鴉片吸食的嚴重,或因此而有如此的推想,但亦有學者質疑此說,而認為或許至明鄭時期方引入。
臺灣鴉片問題
隨著十六世紀以降,鴉片因具有重量輕、單價高的優點,歐洲人將鴉片當作貿易品傳播,在取得方便而過度吸食的情況,黑色的鴉片的性質也逐漸轉向具有危害性質的毒品。臺灣亦不免於此波「黑潮」之風潮,從十八世紀開始,就已有相關吸食鴉片之記載。
至18世紀初時,鴉片問題已經是臺灣社會上一個不安定的因素。因朱一貴事件於1722年來臺的藍鼎元(1680~1733),對於清初鴉片的吸食,有著如下的詳盡描述
鴉片撰不知始自何來。煮以銅鍋,撰筒如短棍。無賴惡少,群聚夜飲,遂成風俗。飲時以蜜糖諸品及鮮果十數碟佐之。誘後來者,初赴飲不用錢,久則不能自己,傾家赴之矣。能通宵不寐,助淫慾。始以為樂,後遂不可復救。一日輟飲,則麵皮頓縮,唇齒齞露,脫神欲斃。復飲乃愈。然三年之後,無不死矣。聞此為狡黠島夷,誑傾唐人財命者……愚夫不悟,傳入中國已十餘年,廈門多有,而臺灣特甚,殊可哀也!
隨著鴉片的大量運銷入台及氾濫流傳,至十八世紀中期,吸食鴉片的情況更為嚴重,吸食時是「百餘口至數百口為率」,蔓延全臺,時人就感嘆「印度所產阿芙蓉膏,俗名鴉片土,流毒幾璤寰宇,臺人嗜者尤多。」[1]
Remove ads
歷年臺灣鴉片輸入額表
Remove ads
相關條目
資料來源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