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臺灣總督府稅關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臺灣總督府稅關臺灣日治時期負責港口貨物進出口關稅、物品檢查的單位,在全台各地設有多處稅關支署、出張所及監視署。在日治初期,延續了清治時期的四處開放港口並設置稅關,關稅制度亦依舊慣,在1911年改採和日本內地相同的關稅制度。1909年,在淡水街設置了掌管全台關稅事務的臺灣總督府稅關,其在1916年遷至大稻埕;之後隨基隆港發展,在1921年轉移至基隆市,並在1934年分別設立基隆、高雄稅關。

臺灣總督府稅關於1943年被併入臺灣總督府港務局,在二戰後由海關總稅務司署接收,為現在財政部關務署基隆關財政部關務署高雄關的前身。

稅關、支署、出張所

基隆、淡水、安平、打狗稅關(1895-1909)

Thumb
淡水稅關舊港出張所
Thumb
安平稅關媽宮支署(1906年落成)

臺灣因馬關條約而割讓給日本,日人於1895年5月底自澳底登陸臺灣後,臺灣總督府民政局財政部關稅課課長野村才二在1895年6月10日,從清廷交接了淡水關、基隆關,正式開始稅關業務,比6月17日的始政紀念日還早了一星期。台灣南部則因乙未戰爭,至同年10月28日、29日,分別在安平打狗開始稅關業務,並由設在淡水的民政局財政部關稅課負責統籌全台的關稅事務。1896年4月1日,「臺灣總督府稅關官制」公布,正式設立淡水、基隆、安平、台南、打狗等五所稅關,然而台南稅關在同年12月25日即裁撤[1][2]

除上述四處稅關,在1896年8月1日,還設置蘇澳舊港後壠梧棲鹿港東港媽宮東石港出張所。這些出張所所在港口為專供對岸戎克船交易的「特別輸出入港」,日治初期原只開放台灣四處港口供各國貿易通商,對岸的戎克船亦只限在此報關納稅,但此政策與台灣原有的航運習慣不同,且台灣中部商民深感不便,於是陸續上書總督府請求開放其他港口。在1897年1月,將蘇澳、舊港、後壠、梧棲、鹿港、東石港(原規劃在布袋,但此處商業活動受乙未戰爭影響而衰退)、東港、媽宮等8港口定為「特別輸出入港」[3]。1899年3月,撤銷蘇澳港,並新增下湖口為特別輸出入港;蘇澳出張所隨之裁撤,同年12月新設下湖口(之後改稱北港溪)出張所[4]

Thumb
稅關安平支署
Thumb
稅關安平支署安平船溜出張所(臺南運河博物館)
Thumb
稅關打狗支署
Thumb
臺灣總督府稅關臺北出張所(1928年落成)

1901年4月,四處稅關縮編為淡水、安平兩處稅關,將基隆、打狗稅關及其他出張所改為稅關支署[2]。1906年,設立淡水稅關大稻埕出張所[5]。1907年5月,特別輸出入港撤銷下湖口,北港溪稅關支署隨之裁撤,原管轄區域由東石港稅關支署負責[4]

Remove ads

稅關統一(1909-1934)

1909年5月13日,淡水稅關改為「臺灣總督府稅關」,作為統籌台灣各地的稅關的機關,並將安平稅關改為稅關支署。1913年8月6日,塗葛崛大肚溪氾濫造成聚落流失,塗葛崛支署改為「梧棲支署」。1916年10月,總督府稅關從淡水移到台北市大稻埕,淡水改為分關[2]。1917年7月,設立大稻埕驛臺北驛、安平支署台南出張所(位於北門町[6]。1917年11月,撤銷東港為特別輸出入港,東港稅關支署改為「東港稅關監視署」[4]

1920年10月,因定地方制度改正,後壠改稱後龍、東石港改稱東石、打狗改稱高雄、媽宮改稱馬公。之後,因基隆港發展,臺灣總督府稅關在1921年8月遷至基隆市,在淡水則改為稅關淡水支署,亦代表基隆港取代了淡水港,成為主導台灣北部貿易的重要港口[7]。1922年4月,大稻埕驛、臺北驛出張所合併為台北出張所[8],而台北出張所的廳舍位在泉町一丁目7番地,於1927年6月動工,1928年2月竣工(原址在玉泉公園北側)[9]。1929年5月,台北出張所改為台北支署[10]

在地方的港口則因戎客船貿易衰退,加上台灣南北交通及新港口的建設,舊港、梧棲特別輸出入港在1932年12月關閉,舊港、梧棲支署亦隨之裁撤,前者管轄區域由後龍支署負責,後者由鹿港支署負責[4]

分設基隆、高雄稅關(1934-1943)

Thumb
基隆港合同廳舍(1934年落成)
Thumb
高雄稅關廳舍(1936年落成)

1934年7月1日,臺灣總督府稅關改為以濁水溪為界分別設立基隆、高雄稅關[11]。在二戰末期的1943年,由於對外貿易額縮減,總督府因此將各單位縮編,統合稅關、州港務部、交通局海事出張所、築港出張所、港埠事務所等港灣相關單位,合併為「臺灣總督府港務局」;原基隆、高雄稅關則改為臺灣總督府港務局下的「基隆港務局」、「高雄港務局」的稅關部,設有稅關課、監視課、鑑查課,並持續到終戰[7]。此時期的稅關、支署及監視署如下:

  • 基隆稅關(位於基隆合同廳舍、基隆市明治町一丁目)
    • 稅關支署:台北、淡水、後龍、鹿港(1942年裁撤)
    • 稅關監視署:蘇澳、澳底(1941年裁撤)[12]金山野柳(1942年裁撤)、許厝港、舊港、中港(1941年裁撤)、大安(1941年裁撤)、梧棲、沙山(1941年裁撤)、花蓮港(1939年改為支署)[13]
  • 高雄稅關(位於高雄稅關廳舍、高雄市新濱町
    • 稅關支署:東石(1942年裁撤)、安平、馬公(1936年改為監視署)
    • 稅關監視署:海口(1941年裁撤)、布袋、北門七股(1941年裁撤)、灣裡(1941年裁撤)、東港、車城、台東、漁翁島(1941年裁撤)
Remove ads

戰後

二戰後,台灣的海關由海關總稅務司署派員接收,分別設置台北(位於基隆港)、台南關稅務司公署(位於高雄港)[7]

稅關監視署

除了稅關外,在不開放通商的港口則是設置「稅關監視署」,執行監視、巡查、防止走私偷渡等任務。於1899年12月首先在大安港、番挖(1920年改稱沙山)設置監視署。1900年3月增設大稻埕、大安港監視署;同年年4月增設八罩島、漁翁島監視署。

之後,因台灣與對岸的戎克船走私仍頻,在1902年10月增加至17處稅關監視署,新增了東港(宜蘭)、金包里、許厝港、中港、通霄、五條港(1920年改稱海口)、布袋嘴、國聖港(1920年改稱七股)、灣裡港、大林蒲枋寮、車城監視署,裁撤梧棲監視署;並在1905年8月新增舊社(1920年改稱社裡,1924年移到田寮洋字挖子)、香山、苑裡、北門嶼、赤崁、大板埒、卑南(1919年改稱台東)監視署。1907年6月,新增蘇澳、下湖口(1920年改稱口湖)、花蓮港稅關監視署,將赤崁稅關監視署移至桃仔園,裁撤大稻埕稅關監視署。1917年12月,因東港被撤銷特別輸出入港,東港稅關支署改為「東港稅關監視署」;位於宜蘭的東港稅關監視署則移至頂清水莊,改稱「清水稅關監視署」,而大林埔稅關監視署亦在同時往北遷,改為「紅毛港稅關監視署」。1919年,卑南稅關監視署改為「台東稅關監視署」,此時有27處稅關監視署,數量在此時期達到高峰。

1920年10月,多處稅關監視署配合地名改正而改名,而後開始計畫減少監視署的數量。1923年2月,裁撤香山、苑裡、七股、桃子園、紅毛港、八罩島稅關監視署;於1924年12月,則只保留了蘇澳、社裡、金山、布袋、北門、灣裡、東港、車城、漁翁島等9處稅關監視署。1925年7月,社裡稅關監視署改為澳底稅關監視署。

然而,在稅關監視署縮編後,走私查獲件數又大量增加,於是1930年8月恢復之前被裁撤的稅關監視署,增設許厝港、中港、大安、沙山、海口、七股、花蓮港、台東稅關監視署。1932年12月,因舊港、梧棲被取消特別輸出入港,舊港、梧棲支署裁撤而改為監視署。

1936年6月,馬公支署改為馬公監視署。1938年3月,新設野柳監視署。1939年9月,花蓮監視署改為花蓮支署,此時有20所稅關監視署。1941年,裁撤澳底、中港大安、沙山、海口、七股、灣裡、漁翁島監視署。1942年11月,裁撤野柳監視署、新設鹿港、東石監視署,此時有13所稅關監視署。港務局制度在1943年實施後,所有的稅關監視署皆廢除,改設港務局出張所、港務支局出張所以負責原本的關稅警察任務。[4][14]

Remove ads

歷任首長

基隆稅關長

更多資訊 任次, 肖像 ...

附註

淡水稅關長

更多資訊 任次, 肖像 ...

附註

  1. 改任稅關長。

安平稅關長

更多資訊 任次, 肖像 ...

附註

  1. 改任稅關長。

打狗稅關長

更多資訊 任次, 肖像 ...

附註

稅關長

更多資訊 任次, 肖像 ...

附註

  1. 原淡水稅關長兼安平稅關長。
  2. 臺南州內務部長。
  3. 原殖產局農務課長。
  4. 改任基隆稅關長。

基隆稅關長

更多資訊 任次, 肖像 ...

附註

  1. 原稅關長。
  2. 原高雄稅關長。
  3. 改任殖產局商工課長。

高雄稅關長

更多資訊 任次, 肖像 ...

附註

  1. 交通局總務課長兼鐵道部自動車課長。
  2. 改任基隆稅關長。
  3. 總督官房會計課長。
  4. 警務局保安課長。
  5. 改任臺中州內務部長。
  6. 原基隆稅關監視部長。
  7. 改任遞信部庶務課長。
  8. 花蓮港廳庶務課長。
  9. 改任內務局地方課兼外事部第二課事務官。
  10. 改任殖產局山林課長。
  11. 原高雄稅關監視部長。
  12. 改任交通局總務課長兼鐵道部總務課長。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