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艾拉·格什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艾拉·格什溫(英語:Ira Gershwin;1896年12月6日—1983年8月17日)是一位美國作詞家,他與弟弟作曲家喬治·格什溫合作,創作了不少20世紀經典英語歌曲[1],如《I Got Rhythm》。此外他還與喬治一起創作了十幾部百老匯劇作。1937年喬治英年早逝後,艾拉與作曲家傑羅姆·科恩、寇特·威爾、哈利·華倫和哈羅德·阿倫等合作繼續創作。
生平
格什溫出生於美國紐約曼哈頓埃爾德里奇街60號,父母是來自聖彼得堡的俄羅斯猶太人莫伊舍(Moishe)和羅斯·格肖維茨(Rose Gershovitz;原姓Bruskin),兩人於1891年移民到美國。除去喬治外,他還有一個弟弟亞瑟和一個妹妹弗朗西斯。早在他們的孩子成名之前,莫伊舍夫婦就將姓氏改為「Gershwine」(或Gershvin,但並非後來用的Gershwin)。
1914年,他畢業於湯森哈里斯高中(Townsend Harris High School),這是一所招收高智商學生的公立學校,在那裡他遇到了終生好友葉·哈伯格,也喜歡上吉爾伯特與薩利文。他曾就讀於紐約市立學院,但最終退學。[2][3]
喬治從18歲起就開始作曲,而艾拉則在他父親的土耳其浴室擔任收銀員[4],直到1921年才開始涉足音樂,為《兩個穿藍衣服的小女孩》(Two Little Girls in Blue)作曲。為了不利用喬治的名聲,艾拉以弟弟、妹妹的名字取了筆名「亞瑟·弗朗西斯」。他的歌詞大獲好評,迅速進入演藝圈[3]。同年晚些時候,格什溫兄弟首次在《危險女僕》(A Dangerous Maid)中合作[5]。
1924年兩人聯手為《Lady, Be Good》創作音樂,大獲好評[6]。他們共同為超過12場戲劇和4部電影創作了音樂,作品包括《我愛的人》《迷人的旋律》《有人守護我》《I Got Rhythm》和《他們拿不走的》等[7]。他們的合作一直持續到1937年喬治因腦瘤突然去世。哥哥去世後,艾拉休息了近三年才開始重新寫作。
復出後,艾拉與傑羅姆·科恩、寇特·威爾和哈羅德·阿倫合作[3]。14年裡,艾拉·格什溫為許多電影和百老匯作品創作了歌詞。但1946年《公園大道》 (Park Avenue;與作曲家阿瑟·施瓦茨合寫)的失敗讓他告別了百老匯[8]。
1947年,他將喬治未出版的11首歌曲譜詞用到電影《令人震驚的朝聖者小姐》中。他最後一個重要作品是1954年電影《星海浮沉錄》的插曲。[3]
Remove ads
個人生活
他於1926年與萊奧諾爾(Leonore;娘家姓Strunsky)結婚[9]。1983年8月17日,他因心臟病在加利福尼亞州比佛利山去世,享年86歲,安葬於紐約哈德遜河畔黑斯廷斯的威徹斯特山公墓。
榮譽
艾拉·格什溫的三首歌曲(《They Can't Take That Away From Me》(1937年)、《Long Ago (And Far Away)》(1944年)和《 The Man That Got Away》(1954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獎提名。 [10]
1932年,他與喬治·S·考夫曼和莫里·里斯金德一起憑藉《Of Thee I Sing》獲得普利茲戲劇獎。 [11]
1988年,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設立了喬治·格什溫和艾拉·格什溫終身音樂成就獎。[12]
遺產
1987年,艾拉的遺孀萊奧諾爾在紐約市下東區埃爾德里奇街185號建立了艾拉·格什溫識字中心(Ira Gershwin Literacy Center),旨在向西班牙裔和華裔美國人提供英語課程。[13]
許多喬治和艾拉·格什溫的作品和檔案收藏於美國國會圖書館[14]。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哈里·蘭塞姆人文研究中心(Harry Ransom Humanities Research Center)也收藏有其手稿[15]。
2007年,國會圖書館以他和喬治的名字命名了流行歌曲獎格什溫獎。[16]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