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菜籃子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关于民生的战略性措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菜籃子工程(英語:shopping basket program[1])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為緩解國內副食品供應偏緊的矛盾,於1988年提出的一項戰略性措施。

背景
1980年代,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1984年至1988年,中國社會糧食消費量平均每年增加150億公斤,而人均占有耕地僅為一畝半。耕地的產出率不高,面積還在逐年減少[2]。與此同時,1978年至1988年,中國副食品中的鮮蛋消費增長170%、家禽290%、豬肉88%、水產54.3%[3]。副食品的供應明顯不足,同時也無法靠主糧食彌補。


時間線
- 計劃
1988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向國務院提出「關於發展副食品生產保障城市供應的建議」(簡稱「菜籃子工程」)[4]。
8月份,該項目得到了國家計委的批准[5]。1989年1月開始正式在全國實施[4]。
「菜籃子工程」所指的菜籃子的內容絕不僅僅是指蔬菜,而是指整個副食品,更多的還是指肉、禽、蛋、奶[5]。
- 完成情況
到1993年底,全國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已達2080個,城鄉集貿市場已達8.3萬個,初步形成了全國大市場、大流通的新格局。1994年,「菜籃子工程」已處在由過去以生產基地建設為主轉入生產基地與市場體系建設並舉的新階段。同年年底,全國肉類總產量達4499.3萬噸,禽蛋1479萬噸,水產品總產量達2146.4萬噸,水果總產量達3499.1萬噸,蔬菜面積達1.34億畝。全國有27個省市初步建立了主要副食品的地方儲備。重點解決了市場供應短缺問題[6]。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