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薩尼亞市
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城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薩尼亞市(Sarnia)是加拿大安大略省西南部蘭布頓縣的一座城市,位於五大湖中北部的三個注入聖克萊爾河的地方。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市內有72,366名居民[1],在整個市區加上周圍地區有89,555名居民[2],是蘭布頓縣及休倫湖畔最大的城市。
城市得天獨厚的港口地形首先吸引了法國探險家,他們把它取名為拉皮得(The Rapid,即「急流」)[3]。薩尼亞這個名字來源於法國諾曼第海岸前海峽群島之一的根西島的拉丁名字。至今為止薩尼亞的港口依然是五大湖上運輸穀物和汽油的貨船的重要停泊點[4]。
自然的港口地形加上附近地區的鹽洞以及在鄰近的奧伊斯普陵發現的原油為當地的石油工業帶來了巨大的發展[5][6]。由於奧伊斯普陵是北美最早的商業石油開發地區因此那裡收集的經驗使得許多薩尼亞人到全球各地去教授如何打井鑽油[7]。薩尼亞市中心以南聚集多座煉油廠和化工廠,因此有「化學谷」之稱[8]。
Remove ads
名稱
薩尼亞市的名字從拉皮得改為薩尼亞港,後來改成今天的名字。它本身也從印第安人的獵場改變為一個發展的居民點和今天的工業城市。1812年約翰·科爾伯恩出任根西島的總督。他把根西島叫做薩尼亞。過去以為薩尼亞這個名字來自於羅馬,今天發現它的本源是凱爾特語。
1829年科爾伯恩改任上加拿大副總督[9],並於1835年首次來到薩尼亞市,當時薩尼亞市還叫拉皮得,村內有44名納稅人,九座桁架式建築,四座木房子,兩座磚房子,兩個旅店和三個商店[10][11]。村民希望更改該處的名稱,但未能達成共識[12]。英格蘭的移民傾向更名為布宜諾斯艾利斯,而蘇格蘭的移民則傾向更名為新格拉斯哥。科爾伯恩建議新城市的名稱為薩尼亞港。1836年1月4日這個名稱以26對16票的多數通過[13][12]。
1856年6月19日薩尼亞港正式建制為鎮。1857年1月1日薩尼亞港改稱薩尼亞,當時市內有1000來名居民和三名警察。
1914年4月20日薩尼亞市正式改制為市,同年5月7日加拿大總督阿瑟王子和他的女兒訪問薩尼亞市。當日薩尼亞市獲得了「帝國之城」("The Imperial City")的稱號[14]。當時市內有10,985名居民和六名警察。
1991年1月1日薩尼亞市與鄰近的科里爾沃特合併後被稱為薩尼亞-科里爾沃特(Sarnia-Clearwater)。1992年1月1日又被改回薩尼亞市。
Remove ads
歷史
薩尼亞市早期的發展是受到木材工業的刺激,後來則是通過在附近發現石油以及1858年大西方鐵路和1859年大幹線鐵路的修築。1889年在薩尼亞市建築了一條通過聖克萊爾河通向美國的鐵路隧道。1938年修築的藍水橋則為汽車交通提供了條件。
後來的加拿大總理亞歷山大·麥肯齊多年任《薩尼亞觀察報》的編輯。1845年他來到薩尼亞。1892年他逝世於多倫多,被葬於薩尼亞。
在1920年代裡薩尼亞市成為一個著名深水港,許多今天依然存在的港口設施是那個時候建成的,其中包括冬港、起降機和大穀物吊車。
從19世紀中開始薩尼亞市就已經有石油工業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1942年在薩尼亞開始生產人工橡膠是該市成為重要石油化工中心的開始。
氣候
對於加拿大來說薩尼亞的氣候溫和。冬季冷,夏季溫暖至炎熱,多潮濕。在春天和初夏休倫湖能夠在市內造成巨大的氣溫波動。冬季它能夠造成大湖效應,使得積雪嚴重。從5月到9月末濕度相當高。從4月到9月雷雨很重。破壞性氣象很少,但是偶爾會發生,比如1953年發生的龍捲風。
Remove ads
經濟
1850年代美國最早的油井在附近被發現後薩尼亞開始迅速發展。1938年連接美國的藍水橋建成,1997年該橋又獲得了一座姊妹橋。這座橋今天是南北方向最重要的卡車路。1891年世界上第一條橫穿河流的鐵路隧道聖克萊爾河隧道建成。當時這條隧道是一條技術奇蹟。它是使用壓縮空氣發掘的技術建成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用來生產橡膠的熱帶自然乳膠資源受到威脅,薩尼亞被選擇為開發使用石油為原料的人工橡膠的地點。橡膠是重要戰爭物資,在加拿大政府要求下陶氏化工在薩尼亞建造了一座多聚化合物工廠[16]。巨大的輸油管把石油從亞伯達送到薩尼亞,石油化工成為城市的主要經濟部門。殼牌公司加拿大分公司、帝國石油等在薩尼亞均有煉油廠。市的地下發現的巨大鹽層被用來作為氯的原料。在薩尼亞有工廠的化學公司包括努發化工有限公司、拜耳股份公司、帝國主義石油、陶氏化工、皇家集團技術有限公司、卡博特公司、乙基公司。2008年末陶氏化工宣布將永遠離開該地。
工業沿聖克萊爾河向南蔓延,而居民沿休倫湖的湖岸向東遷移。當地的淡水沙灘吸引許多旅遊者,而帆船港則為休閒帆船運動提供條件。從1925年開始每年舉辦的從薩尼亞到休倫湖北端麥基諾島的帆船比賽吸引3000多名水手參加。
Remove ads
一些電影的部分段落是在薩尼亞拍的。
2002年麥可·莫耳拍攝的紀錄片《科倫拜校園事件》部分景象是在薩尼亞拍的,他在當地採訪了一些當地的居民。2004年薩尼亞市長甚至建議命名莫耳為榮譽市民。2007年莫耳拍攝的《健保真要命》也有在薩尼亞的採訪。
交通

薩尼亞市旁的愛德華角村為藍水大橋的東端落腳點,隔著聖克萊爾河與美國密芝根州的休倫港對望。現有的藍水大橋由兩座橋梁組成,來回方向行車線各據一橋。舊橋於1938年開通,共有三條行車線,本為來回方向交通共用。新橋於1997年7月22日開通後[17],舊橋即關閉以便進行復修,工程完畢後舊橋改為西行交通專用,新橋則為東行交通專用。藍水大橋東端駁上安大略402號省道,西端則駁上美國69號和94號州際公路,構成來往安省和美國中西部的其中一條主要貿易走廊[18],並是安省第四繁忙的邊檢關卡[19]。
薩尼亞市內的公共運輸服務由薩尼亞交通局營運[20],旗下服務包括常規巴士運輸、為殘障人士專設的運輸服務、大型活動交通配套及包車服務[21]。來往薩尼亞和多倫多皮爾遜國際機場的航班在薩尼亞克里斯·哈德菲爾德機場(Sarnia Chris Hadfield Airport)起降[22]。鐵路交通方面,薩尼亞火車站是維亞鐵路旗下魁北克市-溫莎走廊鐵路服務的其中一個西端終點站(另外一個終點站則為溫莎火車站),東行列車每天早上離開此站,西行列車則於每天傍晚駛至此站[23]。
Remove ads
政府
薩尼亞的市議會由九名選舉出來的成員組成,其中包括市長、四名市和郡議會和四名市議會成員。市長和市和郡議會成員被選出參加市議會和萊姆敦郡議會,而市議會成員僅參加市議會。
現任市長麥克·布萊德利1988年上任,是薩尼亞任職時間最長的市長。
薩尼亞向省議會和加拿大議會各派駐一名議員。
教育
蘭布頓-肯特教育局在市內營運13座公立小學和五座公立中學[24],而聖克萊爾天主教教育局則在市內營運七座天主教小學和兩座天主教中學[25]。西南天主教教育局在市內營運兩座天主教法語學校,而中西南部教育局則在市內營運一座法語小學和一座法語中學。此外,市內還有兩座獨立基督教小學[26][27]。
萊姆頓學院是安大略省的21座應用藝術和科技高校之一,有2500名全時鬚生和約8000名半時學生在此就讀,是市內唯一的高校[28]。2005年西安大略大學在薩尼亞開設了研究和開發設施。
媒體
薩尼亞的主要日報是《薩尼亞觀察者》,除此之外市內還有三份社群報紙和一份主題為經濟的月報。
薩尼亞市只有一份兩月刊的雜誌介紹市內和萊姆敦郡內的事物。
通過電話可以訊問加拿大環境部的當地氣象記錄。美國國家海洋大氣局天氣無線全災害廣播系統也播送加拿大環境部的24小時預報。
活動
聖誕期間薩尼亞的世紀公園舉辦燈火展覽。
每年7月的第三個周末舉辦薩尼亞灣節日,這是一個以搖滾樂為主的音樂節日,此外還有鄉村音樂和西部音樂。
薩尼亞有一冰球隊
名人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