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蒙羅維亞
賴比瑞亞首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蒙羅維亞(英語:Monrovia /mənˈroʊviə/[2][3])或譯門羅維亞,是西部非洲賴比瑞亞共和國的首都,同時也是賴比瑞亞最大的城市。該市經濟主要依賴其港口,而這個港口主要是由美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擴建的。主要出口品包括乳膠和鐵礦。本地也有對原材料進行加工,例如水泥、成品油、食品、磚、瓦、家具、化學工業。該港口還有大量的倉庫和設施可以提供船隻修理服務。
該城濱臨大西洋,是賴比瑞亞的主要港口之一,2008年人口普查時有970,824人,佔了全賴比瑞亞人口的29%,是該國人口最多的城市。[4]
Remove ads
歷史
1816年,為了安置被解放的美國黑奴,自由城得以建立,美國殖民協會幫助第一批黑人返回非洲。[5]1822年第二批黑人返回,被安置在梅蘇拉多角的一個叫做「Christopolis」的聚居地上。1824年為了紀念當時積極支持殖民運動的美國總統詹姆斯·門羅而將此地命名門羅維亞。
1845年,美國殖民協會在此舉行制憲會議,會議中起草的憲法成為了後來賴比瑞亞共和國建立的基礎。[6]
20世紀初,蒙羅維亞分成建築風格與美國南部相似的美裔賴比瑞亞人居住區和主要人口為克魯人的克魯區,該區的居民還包括巴薩人、格雷博人和其他少數民族。[7]雖然最初美裔賴比瑞亞人佔據了半數以上的人口,但後來本國民族也漸漸移民到蒙羅維亞以尋求工作。[7]
在第一次和第二次賴比瑞亞內戰期間,蒙羅維亞遭到嚴重破壞,幾乎所有的基礎設施都被毀去。2002年萊伊曼·古博薇組織了賴比瑞亞女性大規模和平運動,[8]這項運動對第二次內戰在2003年的結束起到了積極作用,並使得該國及非洲第一任女總統埃倫·詹森·瑟利夫當選。[9]
Remove ads
地理
蒙羅維亞位於梅蘇拉多角半島,經緯度為6°19′N 10°48′W,介於大西洋和梅蘇拉多河之間,此河的河口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天然港。聖保羅河流經城北,河中有布什羅德島,此島與蒙羅維亞有大橋相連。
根據柯本氣候分類法,蒙羅維亞屬於熱帶季風氣候(Am)。[11]年降雨量極大,平均為5,100公釐(200英寸),是世界上最潮濕的首都之一。全年氣溫都在26 °C(79 °F)左右。
經濟



港口為蒙羅維亞的經濟命脈所在。蒙羅維亞是全國經濟和交通中心、金融中心,賴比瑞亞中央銀行亦位於蒙羅維亞。
全國70%以上的工業企業集中在這裡,其中主要有煉油、橡膠、食品、啤酒、飲料、碾米、服裝、水泥和化工等。在布什羅德島上建立了「自由工業區」,美國、德國、巴西等國的30多家公司已在此建廠。此外,蒙羅維亞的捕撈業與魚類加工業也相當發達。
市區景貌
市中心梅蘇拉多角是繁華的商業區,街道兩旁商店林立,人們熙來攘往,邊觀賞那琳琅滿目的商品,邊選購當地產的精湛新穎的手工藝品。跨過梅蘇拉多橋即達市區北部的布什羅德島,此為新興工業區和馳名遠近的西非唯一自由港——蒙羅維亞自由港。市區東部的首都山是政府機關的所在地,這裡有行政大廈、國會大廈和市政大廳等。西非最古老的高等學府之——賴比瑞亞大學(1862年開學)也設在這裡。此外,還有博物館與國立圖書館等。國會大廈前的廣場上有一座高大的紀念碑,其頂端屹立著一位肩扛國旗、手持衝鋒號的非洲婦女青銅塑像,為賴比瑞亞自由獨立的象徵。
交通
首都有幹線公路連接全國各大行政區。東郊的羅伯茨國際機場是非洲最大的機場之一。賴比瑞亞的海運業享譽世界,首都有20多條國際海運定期航線與外界相通,蒙羅維亞港系西非地區最大的現代化港口之一。 蒙羅維亞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興建的。當時,德國法西斯者控制著歐洲及其海上航道,原來走美洲——西歐線的船隻都改為美洲——西非線,蒙羅維亞成了這條航線上的樞紐。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緊張的時候,在舊港以北布什羅得島興建新港,1984年投入使用,成為當時西非最現代化的港口。1956年命名新港為「蒙羅維亞自由港」,允許外國輪船自由出入,商品可在港內自由轉口,允許儲藏、加工、再包裝,只收1.5%的領事費,而不收關稅。從而吸引了更多的商船進港,增加了港口的勞務收入。
姊妹城市
蒙羅維亞和以下城市互為姊妹城市: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