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蔡鴻猷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蔡守忍(1827年3月27日—1887年10月20日),字濟卿,號鱉山,官方名鴻猷[1],台灣鰲頭埤仔口莊[2](今台中市清水區靈泉里)人,祖籍泉州晉江八都安平鎮[1]。為清代舉人,當地鄉賢[3],清水蔡泉成家族成員[4],平定戴潮春事件有功[4]。
生平
蔡鴻猷出生於道光七年(1827年)農曆三月初一日[1],為蔡泉成家族第八世蔡媽居長子[4]。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考進彰化縣學第十四名[1],咸豐元年(1851年)孟曾榖榜舉人[5],為清水地區第一位舉人[6]。
同治二年(1863年)十月初八日,臺灣道丁曰健駐軍防守牛罵頭(今清水區)[7],並命令蔡懷斌、蔡鴻猷、楊清珠率領鄉勇進攻福州厝、水返厝[8][9]。十月十八日,再度派遣蔡鴻猷、姜殿邦等人率領三千餘名閩南、客家鄉勇攻打水裏港[10]。
十月二十三日,丁曰健派蔡鴻猷等人率領壯丁,駐守八角亭一帶[11]。十月二十五日戴軍開始進攻,丁曰健在凌晨四更一面派遣蔡鴻猷等人招募三百名熟諳道路的鄉勇,手拿著先前所搶獲的戴軍軍旗,冒充成內山之中前來援助的叛軍軍隊;一面告誡田如松、陳捷元、鄭榮、王楨等人率領各軍,整隊以待。十月三十日黎明,鄭榮等人進攻葭投(今台中市龍井區);范義庭、蔡鴻猷等人全部跑出接應鄭榮軍隊,戴軍戰敗[12]。
十一月初一日卯刻,因清軍屢屢進攻戴軍的根據地,導致戴軍勢力重挫,叛軍竄入彰化縣城之中。當天半夜,丁曰健密商曾玉明,派遣蔡鴻猷等人招募溪南網民混入城內,經過一番激戰後,清軍於十一月初三日卯刻收復彰化縣城[13],蔡鴻猷因此獲授五品銜、戴藍翎[14]。
後來,丁曰健飭捕王楨、鄭榮等軍隊會同蔡鴻猷等人率領軍隊攻克苦苓腳等三十多個村莊,清軍大獲勝仗,進剿北投新街[15]。十二月,派林鳳池、陳肇興、蔡鴻猷等人辦理團練,駐守軍事要塞[16]。
十二月初九日寅刻,清軍攻打張厝莊,丁曰健命令蔡鴻猷等人招募鄉勇,前來助戰。當時戴軍屢屢戰敗,清軍遂於酉刻將該村莊燒毀,擊斃七十多名起事群眾[17]。
同治三年(1864年)十一月二十日,丁曰健再命令蔡鴻猷等人抄出戴軍根據地龜仔頭的後方,建造竹筏,從黑水大溪包抄夾擊。十二月二十七日,戴軍與清軍正式開戰,十一月二十一日丑刻,清軍直轟戴軍根據地,蔡鴻猷軍隊亦由黑水大溪乘坐竹筏,襲擊戴軍後路[18]。因蔡鴻猷在這場戰役中立有戰功,因此於同治四年(1865年)二月二十九日以知縣盡先選用[19][20]。同治四年(1865年)跟隨張世英作戰[21]。之後丁曰健囑咐蔡鴻猷以及鹿港紳商隨時接濟鉛藥[22],並鼓勵林占梅、鄭如梁等人辦理團練;加上蔡鴻猷所募得的鄉勇,總計五千多人尚敷分攻[23]。
同治六年(1867年),蔡鴻猷與竹塹城(今新竹市)貢生陳輯熙、附生鄭人俊爭辦大甲德化社大租,淡水同知嚴金清就年收大租額斷充德化社;而原住民業戶巧黃珍獻上一百四十石大租榖充入德化社,均交由義倉明善堂[24]掌管,合計年收大租榖一千九百三十石。光緒十四年(1888年)以後,大租扣四留六,剩下一千一百五十八石大租榖;除支付德化社的各筆款項外,也為明善堂開款並當作義塾之經費[25][26]。
光緒十三年(1887年)農曆九月初四日,蔡鴻猷逝世[1]。其墓誌銘由鹿港進士蔡德芳所撰寫[27],道[4]:
公晚歲杖履優游,儉而好德,澤潤親疎,貴不挾驕,緝和戚族,凡舉里閭有事,小則極意調停,大則任情排解,不特闔堡中稱為老成傑士,及一邑內羣稱為純粹完人也。
住宅
蔡鴻猷於光緒十二年(1886年)在牛罵頭街上興建一座二進大厝,以「百忍之中有太和」作為燈號,名為「太和堂」[4]。因蔡鴻猷是一位舉人,故屋梁有燕尾翹起表彰其身分[4]。太和堂在1935年新竹–台中地震之中損毀殆盡,後重建,位於今清水街四號[4]。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