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蔣桂琴
台湾京剧花旦(1951-1972)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蔣桂琴(1951年7月4日—1972年9月28日),臺灣的京劇花旦,二十歲因癌症截肢,次年去世前依然堅持演出,其故事改編成電視劇、電影。
生平
原姓盧的蔣桂琴在不滿週歲時便由蔣紹楨收養[1],1965年8月插班入大鵬劇校習戲[2],受教於白玉薇與馬述賢[3]。當時大鵬第五期有李黛玲、朱繼屏、邵佩瑜、郭小莊、張安平與崔富芝等[4]。
1968年1月,大鵬劇團在國軍文藝活動中心舉行京劇公演,由蔣桂琴、孫正霙在22日演出《樊江關》等[5]。蔣桂琴因飾演《樊江關》的薛金蓮、《拾玉鐲》的孫玉姣、《鴻鸞禧》的金玉奴、《崑曲遊園》的春香等,獲影評稱讚長得秀麗、好身材、輕脆嗓音、流利白口,並具兼刀馬身手的花旦[6]。此外,蔣桂琴在中國廣播公司和門琪聯合主持一項廣播節目[2]。
1971年6月,蔣桂琴先感右膝不適,之後打保齡球摔倒後右膝隨即發痛,先後經過中醫、針灸等治療,以為是關節炎[2]。該年生日[a],馬壽華、高逸鴻、季康等教過她繪畫的老師,和她一同歡慶[2]。8月,她到空軍總醫院(三軍總醫院松山分院前身)看病,經切片檢查後才發現是骨癌,11月19日入院[1]。12月9日,鋸掉一腿[7]。在未悉自己失腿前,她連絲襪是否能遮蓋傷痕都會傷心[8]。
1972年5月17日,蔣桂琴再度住院時,檢查出癌細胞已竄到肺部[1]。但為準備8月11日大鵬劇校應屆畢業的聯合演出,在空軍總醫院住院治療的蔣桂琴將右腿裝上義肢,依然每隔兩星期要回校排練《紅樓二尤》的尤二姐[2]。
1972年8月11日公演當晚,從晚上8點開場前到散場,國軍文藝活動中心門口擠滿了蔣桂琴的支持者[3]。有戲迷說,她花了四倍價錢才買到黃牛票[9]。時任審計部主任秘書的蔣紹楨等親屬、教師白玉薇、馬述賢陪伴蔣桂琴到國藝中心[3]。陳紀瀅與妻子也有入內觀賞[10]。
空軍總醫院主任醫師、護士們也來現場,為蔣桂琴先注射葡萄糖。為防蔣桂琴在台上無法支持,除準備救護車,安排郭小莊可立即接替。蔣桂琴上台前,除與徐露對戲外,儘量不說話以節省精力,並盡量不在靠近冷氣機的地方坐。由丁昺仁代表大鵬校友會主持聯演儀式,說明校友會成立及聯演經過、以及蔣桂琴抱病演出的心意,會將總收入以半數作為大鵬校友會基金、半數捐作防癌基金。國際獅子會的獅友代表當場捐出新台幣一萬元,由校友會鈕方雨代表接受。到蔣桂琴上台表演《紅樓二尤》,共演了四十五分鐘,觀眾被其忠於藝事的精神而哭出聲來。晚11時半,全劇結束,蔣桂琴隨同全體演職員謝幕,在珠淚盈睫中接受觀眾的掌聲。[3]
表演完後一日,蔣桂琴在空軍總醫院病房,在親友、師姐們徐露、鈕方雨、拜慈藹陪伴下,慶祝二十一歲[11]。8月21日晚7點30分,中國電視公司播出將這事改編的電視劇《生命之歌》,李芷麟飾演蔣桂琴,劇團成員郭小莊、汪靈、崔富芝、楊蓮英飾演自己,其餘演員有郎雄、劉秀雯、盧碧雲、周仲廉、張萍等[12]。
Remove ads
1972年9月9日,空軍總醫院發出蔣桂琴病危通知[7]。在去世前幾天,蔣桂琴對好友汪靈口述遺書,望善導寺僧人為她誦經與土葬[1]。9月28日去世當天早上10點,蔣紹楨因要回家拿付給特別護士的錢,便留蔣桂琴在空軍總醫院四○三號病房,由蔣桂琴同學王燮台照料[13]。至中午12點45分,蔣桂琴去世[1]。沒見到最後一面的蔣紹楨,上前抱著養女軀體痛哭[13]。
10月1日晚上9點10分到11點,中廣廣播節目《中廣之友》播出蔣桂琴在8月份接受徐謙訪問的談話、和蔣桂琴在國軍文藝活動中心演出《紅樓二尤》的實況錄音[14]。10月3日,臺灣電視公司下午5時50分開播的影集《小城風雨》停播三週,重播《蔣桂琴的故事》[15]。
10月5日上午,台北市立殯儀館景行廳的蔣桂琴喪禮有一千多人參加,由校友劉伯祺擔任主祭後,安葬於六張犁第一示範公墓頂端[16]。蔣桂琴墳占地六坪[7],下方是蔣紹楨前妻之墓[13]。養母為蔣桂琴十歲時去世[8],死因為子宮癌[2]。
11月18日,中華聯誼會的華僑邱肖雲因聽到中廣播放蔣桂琴《紅樓二尤》錄音受感動,當場決定每年捐贈大鵬劇校新台幣四千元作為蔣桂琴獎學金,資助該校習修青衣及花旦的學生[17]。
Remove ads
電影
蔣紹禎曾對將臺視將蔣桂琴的故事改編成戲劇表示異議,認為屬於傳記性的戲劇,不免涉及許多人與事,怕招致不必要的困擾[18]。
1978年,正在臺北拍攝《百戰保山河》的程剛,讀到蔣紹楨為蔣桂琴所著的傳記,因本身對京劇有興趣,覺得可拍成電影[19]。一次,程剛在書店看到小野寫的《成功嶺上》劇本,便自網羅素未謀面的小野加入此電影籌組陣容,並聽從小野意見將片名從《藝術生命》改成《生死場》[20]。4月底,邵逸夫在台北國父紀念館觀看郭小莊配合雲門舞集演出《紅樓二尤》時,好奇之前演員蔣桂琴的事情,便在第二天邀郭小莊當女主角,計畫將蔣桂琴的故事改成電影[19]。中影公司為與邵氏電影公司合作,在次年12月底由中影製片部經理趙琦彬去函給程剛[21]。
1980年6月底,程剛與中影簽約合同,註明何時完成《生死場》便結束外借回邵氏電影[21]。因戲劇屬於京劇,當初不認為會受外地觀眾歡迎[19]。本計畫當年中開拍,但中影正好拍《皇天后士》與《大湖英烈》拖延[21]。同年12月1日,小野至中影公司報到,首先為《生死場》作編劇,卻因中影修改製片方向後中止[22]。
開放兩岸探親後,張淑芬與丁善璽等同組天源影業公司,計畫瞄準中國大陸市場,想以京劇為主題[23]。丁善璽與戲曲界合作,計畫將蔣桂琴故事為主軸來拍攝新片《水袖》,邀魏海敏當主角[24]。電影除宣傳「一齣感人的現代愛情劇」外,更安排許多展現中國傳統藝術的情節,包括刺繡、古典家具等[25]。劇情寫成馬玉琪飾演一名香港的文武小生,因過於熱中藝術工作,殺妻後逃到美國,再到臺灣演戲,還被黑道人物追殺[26]。魏海敏因對劇本有意見,且時間緊湊便謝絕,改由劉嘉玉主演[24]。1989年12月13日開拍[27],男主角是馬景濤[23],1991年初完成卻沒有上映[28]。
Remove ads
註釋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