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蘧伯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蘧伯玉(?—?),姬姓,蘧氏,名瑗,字伯玉,春秋末年衛國大夫。由於他的作為被孔子所稱許,後世多配祀孔廟。
簡介
蘧伯玉是衞國有名的賢臣,吳國的季札訪問衞國時,曾稱讚蘧伯玉等大臣為「君子」[1]。蘧伯玉與孔子多來往,孔子曾稱讚其「力求寡過」[2];其五十歲時,能記得自己這四十九年來犯過的錯誤[3],故後世常用「寡過知非」來評價蘧伯玉[4]。
衛靈公有寵臣彌子瑕,為人不肖,史魚屢諫衛靈公,希望能重用蘧伯玉,史魚命子孫將他遺體不下葬,要以其屍體「屍諫」衛靈公,希望能夠斥退彌子瑕,重用蘧伯玉[5]。孔子評價道:「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蘧伯玉為臣十分恭敬。衛靈公與南子乘車時,聽到附近有馬車的聲音,突然停止了一會兒,又出現了馬車聲音。南子說一定是蘧伯玉乘車來了。南子認為,乘車經過公家,應該下車步行一下,表示敬意,但一般人若見四下無人,絕對不會照辦;在衛國只有蘧伯玉這種最遵守禮節的人,才願意這樣做[6]。
軼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