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蟳埔女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蟳埔女「蟳埔」,拼音:[xúnpǔ(舊讀xúnbù)] 錯誤:{{Lang}}:指定的書寫系統標籤是拉丁字母,但文本第 7 個字元「舊」不是拉丁字母。(幫助注音ㄒㄩㄣˊㄅㄨˋ[1]閩南語白話字Chîm-po͘),又作潯埔女,指生活在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東海街道潯埔社區英語Xunpu(舊稱蟳埔村)、有著獨特傳統風俗的漢族女性。因蟳埔村原為鷓鴣巡檢司駐地,故過去又稱鷓鴣姨[2]

快速預覽 蟳埔女習俗, 申報地區或單位 ...

蟳埔女因其別具一格的服裝、特別是頭飾而聞名,其經濟活動、婚嫁習俗等亦不同於一般漢族女性之傳統。2008年,蟳埔女習俗入選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服飾

髮型和頭飾

Thumb
簪花圍
Thumb
老年婦女包的紅頭帕
Thumb
「?」形的「老媽丁香」耳墜
Thumb
紅腰包

髮型頭飾是蟳埔女最具代表性的特徵。

蟳埔女成年後,蓄長髮,不留劉海,而梳螺旋髻。先將長髮用紅頭繩紮成馬尾,再擰成繩狀,然後在腦後一圈圈盤成螺旋狀的髮髻,最後在髮髻中心處橫插一支象牙。有時,還會再插一根或數根髮笄,協助固定。

蟳埔女喜愛戴。用繩子鮮花串成花環,一般有3-5圈,每圈用一種花,圍繞著螺旋髻佩戴在腦後,稱為「簪花圍」。蟳埔女使用的簪花圍基本來自附近的雲麓村,那裡由於蟳埔女的需求而形成了的鮮花種植產業和市場。

在螺旋髻和簪花圍的基礎上,蟳埔女往往還在頭上插戴裝飾用的獨枝花、插梳髮簪。獨枝花一般是絹花或塑料花。插梳和髮髻多為打造。老年婦女往往還包紅色頭帕[3]:55-65[4]

服裝

蟳埔女傳統上穿著「大裾衫」。立領斜襟右衽盤扣,弧形下擺。早期流行用荔枝樹皮薰汁染成洋紅色,或用薯莨汁液染成黃紅色。現代顏色愈加豐富,也流行多種顏色拼接。老人尤其愛穿大紅色

傳統的下裝為寬腿褲,一般為黑色。過去,蟳埔女大多在灘涂上勞作,寬腿褲適合勞動,捲起褲腿後不易弄濕,而且在無遮無掩的海灘上,捲起一隻褲腿後就可方便。隨著生產方式的變化,現在的蟳埔女也常穿西褲、牛仔褲[3]:118-129

首飾

蟳埔女喜愛佩戴金質的戒指項鍊手鐲首飾耳環更是別具一格,可以區別不同的人生階段。未出嫁的女子戴圓形的耳環。已婚女子戴「¿」形的丁勾耳環,上方頂部加「丁香」墜。做祖母後,改換方向,戴「?」形、下方底部加墜的「老媽丁香」。[3]:146-147[5]:137

配件

蟳埔女服裝上配件不多,較有特色的是紅色錢包,常系在腰後。傳統上多用錢包,現代則流行防水的塑料錢包。[3]:164

文化內涵

鮮花簪首作為一種民俗事象,早在漢代已經出現。四川成都楊子山西漢墓出土的女俑,就在髮髻正中插一朵碩大的菊花,菊花兩旁還依附數朵小花。[6] 關於蟳埔女的獨特打扮,有各種假說。比如認為與宋代楊文廣有關,是受到楊八姐之影響;還有認為簪花圍是宋遺留下來的阿拉伯人風俗。但有這些說法被學者指出,「平閩十八洞」的傳說本非史實,自然不可能與楊八姐有關;而且考察宋元文獻中對阿拉伯婦女服飾的描述,以及現代阿拉伯人之裝束,也都沒有此類習俗。詳細的相關研究證明,蟳埔女的簪花圍,應是漢族傳統簪花習俗的遺風。據記載,泉州城郊多地過去都有這種風俗,只是如今在蟳埔保存最為完好。[7]

還有學者指出,蟳埔女的穿著打扮與族群關係結構有關。在與其他族群互動時,獨特的服飾可以表明身份。在族群內部則形成認同。 [8]

生產

蟳埔村是個典型的漁村,全村90%以上人口從事與漁業相關的活動。村中男性多從事遠洋漁業,蟳埔女則主要承擔灘涂牡蠣養殖和市場經營。村中常能看到在拿鐵錐撬牡蠣殼的蟳埔女,因為這裡位於泉州灣入海口,水中微生物豐富,所以養殖的牡蠣肥美可口,蚵仔煎也相當出名。許多蟳埔女很早就起床,將男性捕來的運送到周邊縣市販賣。如今有交通工具,過去則步行挑擔。正因為這樣的經濟模式,蟳埔女傳統上都不纏足,故被周邊社會稱為「粗腳頭」,與「縛腳頭」相對。 [9]

婚俗

蟳埔女的婚嫁習俗也頗具特色。1957年前後,蟳埔女性出現了與眾不同的午夜出嫁習俗。婚禮後,凌晨時分,新娘要回娘家,不在婆家過夜。從這天開始,接下去十四天中,婆家在天黑時分要到新娘家,喊其去婆家過夜,這一習俗被稱為「十四日喊」。十四日過後,新娘會自己去夫家過夜,但不在夫家吃飯,直到生下孩子為止。[2][10]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