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裴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生平
裴佗的六世祖裴詵是西晉太常卿,因為西晉動亂,到涼州避難。苻堅平定河西,裴詵東歸故鄉,因此居住在解縣,家族世代以文學顯名,五人被舉薦為秀才,然後再被舉薦為孝廉,當時的人讚美他們。裴佗的父親裴景惠任州別駕[1][2]。
裴佗容貌魁梧,巍然有才具與名望,少年時學習杜預注釋的《左傳》、《毛詩》、《周易》,都能夠揭示它們的宗旨和大致內容,被舉薦為秀才,因為策試高中被任命為中書博士,轉任轉司徒參軍、司空記室、揚州任城王元澄開府倉曹參軍,又入朝擔任尚書倉部郎中,代理河東郡太守,所在之處都被稱道有政績。回朝後,裴佗擔任尚書考功郎中、河東邑中正。魏宣武帝元恪親臨朝堂,任命裴佗為員外散騎常侍,中正如故。裴佗又轉任司州治中,因為道聽途說的消息被御史彈劾,不久被赦免。裴佗轉任征虜將軍、中散大夫,擔任趙郡太守,治理百姓有方,威望和恩情很顯著,奸猾的官吏百姓無不肅然改正。裴佗所得的俸祿,分發賑濟給貧窮的人,又轉任轉前將軍、東荊州刺史,趙郡百姓對他景仰留戀,傾城出動到郡境餞別送行,至魏收完成《魏書》的時代還在追思。裴佗很快加號平南將軍。蠻族首領田盤石、田敬宗等部落一萬多家,自以為人多地勢險要,不聽從朝廷的命令,前後幾任的刺史和太守雖然多次征討,未能收降他們。裴佗到了東荊州,單派一個使者前往說服勸慰,曉以禍福之理。田敬宗等人聽說裴佗素有美德,相繼率領部落歸附。東荊州全境清靜安定,賊寇也不出現,邊境百姓心懷嚮往,扶老攜幼前來歸附的有一千多家。裴佗很快加號撫軍將軍,又升任中軍將軍,在東荊州幾年,因為疾病請求回鄉。永安二年(529年),裴佗去世,遺囑不請求追贈官爵,不接受贈送的喪葬財物,他的幾個兒子都遵照執行[3][4]。
裴佗性格剛烈直率,不喜歡和俗人交往,與他投緣的一定是當時的名流。裴佗清白率真,不積聚家產,住宅不足三十步,又沒有土地園林。夏不打傘,冬不穿裘皮,他就是這樣清貧艱苦[5][6]。
Remove ads
其他
皇甫度養子皇甫子熙的嫂子是裴佗的女兒,裴佗返回京城時,皇甫度詢問裴佗外地有什麼消息,裴佗說:「一路只聽說您收受元乂的金銀絹帛,遠近之人無不感嘆。您應該殺掉這個罪人,以告慰天下。」皇甫度的夫人陳氏聽說後厭惡裴佗[7]。
家庭
- 辛氏
延伸閱讀
[編]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