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西晉冀州行政區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郡級行政區
西晉冀州領鉅鹿、趙、安平(後改名長樂)、博陵、中山、河間、勃海、清河、常山、平原、樂陵11郡,後新置章武(265年置)、高陽(265年置)、武邑(289年置,後廢)、中丘(291年以後置)4郡。
- 趙郡
- 曹魏舊郡,郡治房人縣(今河北省高邑縣西南),領房子、柏人、中丘、元氏、平棘、高邑6縣。咸寧三年(277年)徙封琅邪王司馬倫為趙王,郡改為趙國,[參 2]約同時鉅鹿國平鄉、下曲陽、鄡3縣來隸。永寧元年(301年)司馬倫兵敗被困於金墉城,後被賜死,國除為郡,平鄉、下曲陽、鄡3縣移屬鉅鹿國。晉惠帝末年(304年左右)中丘縣移屬中丘郡。西晉末領房子、元氏、平棘、高邑、柏人5縣。
- 鉅鹿國
- 曹魏舊郡,泰始元年(265年)封裴秀為鉅鹿郡公。[參 3]郡治廮陶縣(今河北省寧晉縣西南),領廮陶、鉅鹿、南欒、下曲陽、楊氏、鄡、平鄉7縣。西晉時廢南欒、楊氏2縣。咸寧元年(275年)左右改為鉅鹿國。[參 4]咸寧三年(277年)以後平鄉、下曲陽、鄡3縣移屬趙國,永寧元年(301年)以後來隸。西晉末領廮陶、鉅鹿、平鄉、下曲陽、鄡5縣。
- 長樂國
- 曹魏舊郡,郡治信都縣(今河北省冀州市),領信都、下博、武邑、武遂、觀津、扶柳、經、南宮、堂陽、阜城、廣宗11縣。泰始元年(265年)封晉宗室司馬孚為安平王,郡改為安平國,太康二年(281年)以後廢除封國。[參 5]西晉時阜城縣移屬勃海郡,廢堂陽、南宮2縣(284年前復縣)。太康五年(284年)封長樂王,郡改為長樂國。[參 6]太康十年(289年)武邑、武遂、觀津3縣移屬武邑國,元康年間(291-299)復歸,晉末復移屬武邑郡。[參 7]西晉末領信都、下博、扶柳、廣宗、經、南宮、堂陽7縣。
- 武邑郡[註 1]
- 西晉太康十年(289年)分安平郡置武邑國,晉封南宮縣王司馬承為武邑王,[參 8]郡治武邑縣(今河北省武邑縣),領武邑、武遂、觀津3縣,元康年間(291-299)廢國併入長樂國。[參 7]西晉末時復立,領武邑、武遂、觀津、武強4縣。
- 勃海郡
- 曹魏舊郡,郡治南皮縣(今河北省南皮縣北),領南皮、高城、重合、東光、浮陽、蓨、饒安、廣川、章武9縣。西晉時安平國阜城縣來隸,廣川縣移屬清河郡,[參 11]章武縣移屬章武國,新置東安陵縣。西晉末領南皮、東光、浮陽、饒安、高城、重合、東安陵、蓨、阜城9縣。
- 河間郡
- 曹魏舊郡,郡治樂城縣(今河北省獻縣東南),領樂城、武垣、鄚、易、中水、成平、弓高、東平舒、文安、束州10縣。泰始元年(265年)封晉宗室司馬洪為河間王,郡改為河間國,永嘉元年(307年)以後廢國為郡。晉時東平舒、文安、束州3縣移屬章武郡,廢弓高縣。西晉末領樂城、武垣、鄚、易、中水、成平6縣。
- 清河國
- 曹魏舊郡,郡治清河縣(今山東省臨清市東北),領甘陵、貝丘、東武城、鄃、靈、繹幕6縣。晉時廢甘陵縣,置清河、清陽(後廢縣)2縣,後清陽縣廢縣,[參 12]勃海郡廣川縣來隸。[參 11]咸寧三年(277年)封晉武帝司馬炎之子司馬遐為清河王,郡改為清河國。永康元年(300年),廣川縣移屬廣川國。西晉末領清河、東武城、繹幕、貝丘、靈、鄃6縣。
- 中山郡
- 曹魏舊郡,泰始元年(265年)封晉宗室司馬睦為中山王,置中山國。郡治盧奴縣(今河北省定州市),領盧奴、北平、新市、望都、唐、蒲陰、安喜、魏昌、毋極、上曲陽10縣。西晉時上曲陽移屬常山國,廢無極縣。元康元年(291年)中山王司馬緝兵敗被殺,無子國除為郡。[參 13]西晉末領盧奴、魏昌、新市、安喜、蒲陰、望都、唐、北平8縣。
- 常山國
- 曹魏舊郡,泰始元年(265年)封晉宗室司馬衡為常山王,置常山國。郡治真定縣(今河北省石家莊市)[參 14],領真定、井陘、蒲吾、南行唐、靈壽、九門、石邑7縣。晉時中山國上曲陽縣來隸。西晉末領真定、石邑、井陘、蒲吾、南行唐、靈壽、九門、上曲陽8縣。
Remove ads
縣級行政區
Remove ads
注釋
- 孔祥軍等編《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考証作太康十年(289年)置武邑國,惠帝時省入長樂國;牟發松等編《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十六國北朝卷》謂西晉末復立。案《晉書·邵續傳》記載「續遣兄子武邑內史存與文鴦率匹磾眾就食平原,為石季龍所破」、「續被獲之後,存及竺、緝等與匹磾嬰城距寇,而帝又假存揚武將軍、武邑太守」,前者事在太興元年(318年),後者事在太興三年(320年),則晉元帝太興元年(318年)以前武邑郡已復立,而在西晉末何年復立仍舊不明。
- 司馬端立為廣川王,《晉書》未記載其封王年份,蓋在永康元年(300年)其父司馬遐死世之年。
- 孔祥軍等編《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考証作太康四年(283年)以後置郡,《晉書·太原成王輔傳》記載「子弘立,元康中為散騎常侍,後徙封中丘王。三年薨,子鑠立」。案中丘郡設置原因當與成都王司馬穎把持朝政,並封其子司馬廓為中都王(中都在太原)有關,故設置中丘郡以安置太原王司馬鑠。《晉書》之文疑倒顛,當是「子弘立,元康中為散騎常侍。三年薨,子鑠立。後徙封中丘王」。中丘郡設置年份應在永興元年(304年)時,西晉末隨著石勒攻陷冀州而廢除。
- 《元和郡縣圖志》、《太平寰宇記》及胡阿祥等編《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考証中丘郡領縣僅得中丘1縣,其餘領縣不明。
- 《晉書·地理志》作「易城」。
出處
- 《魏書》卷106上〈地形志上〉:「冀州後漢治高邑,袁紹、曹操為冀州,治鄴,魏、晉治信都。」;《太平寰宇記》卷63〈河北道·冀州〉:「魏黃初中,冀州刺史自鄴徙理信都。」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司馬倫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晉書》卷3〈武帝紀〉:「〔泰始元年〕以……尚書令裴秀為鉅鹿公。」
- 《晉書》卷3〈武帝紀〉:「〔咸寧元年八月〕以故太傅鄭沖、太尉荀顗、司徒石苞、司空裴秀、驃騎將軍王沈、安平獻王孚等及太保何曾、司空賈充、太尉陳騫、中書監荀勖、平南將軍羊祜、齊王攸等皆列於銘饗。」卷35〈武帝紀〉「咸寧初,與石苞等並為王公,配享廟庭。」
- 《晉書》卷3〈武帝紀〉:「〔泰始元年〕封皇叔祖父孚為安平王。」;卷37〈安平獻王孚傳〉:「〔孚子〕邕字子魁。初為世子,拜步兵校尉、侍中。先孚卒,追贈輔國將軍,諡曰貞。邕子崇為世孫,又早夭。泰始九年,立崇弟平陽亭侯隆為安平王。立四年,咸寧二年薨,諡曰穆,無子,國絕。」
- 《晉書》卷3〈武帝紀〉:「〔太康五年〕二月丙寅,立南宮王子玷為長樂王。」;《水經注》卷5〈河水注〉:「長樂,故信都也,晉太康五年,改從今名。」
- 《太平寰宇記》卷63〈河北道·冀州〉:「晉泰始元年,封皇叔祖孚為安平王;太康五年,又改為長樂國,立孚曾孫佑為王;十年,割武遂、武邑、觀津三縣為武邑國,以封南宮王承為武邑王。惠帝時,承薨無後,省還長樂。」
- 《晉書》卷3〈武帝紀〉:「〔太康十年〕冬十月壬子,徙南宮王承為武邑王。」;卷63〈安平獻王孚傳〉:「〔孚子〕邕字子魁。初為世子,拜步兵校尉、侍中。先孚卒,追贈輔國將軍,諡曰貞。邕子崇為世孫,又早夭。泰始九年,立崇弟平陽亭侯隆為安平王。立四年,咸寧二年薨,諡曰穆,無子,國絕。」
- 《晉書》卷3〈武帝紀〉:「〔泰始元年〕皇叔父幹為平原王。」
- 《晉書》卷3〈武帝紀〉:「〔泰始元年〕以驃騎將軍石苞為大司馬,封樂陵公」
- 《宋書》卷36〈州郡志一·廣川太守〉:「廣川縣,前漢屬信都,後漢屬清河,魏屬勃海,晉還清河。」
- 《太平寰宇記》卷58〈河北道七〉:「清河縣。秦為厝縣。漢為信成縣,屬清河郡。後漢桓帝改為甘陵縣。……後漢安帝改名甘陵,仍為甘陵國都;後國除,復為縣。晉省,於厝城西南七里置清河縣。 清陽縣。漢縣,屬清河郡,後漢併入甘陵。西晉省甘陵,於此置清河縣,理置清陽縣,復漢名。」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司馬遂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輿地廣記》卷11〈河北西路·真定府真定縣〉:「真定縣……東漢併入常山,魏、晉為郡治。」
- 《晉書》卷37〈太原成王輔傳〉:「端初封廣川王,銓之為皇太子也,轉封豫章〔王〕。」
- 《魏書》卷106上〈地形志上〉:「棗強,前漢屬清河,後漢罷,晉復,屬廣川。」
- 《魏書》卷106上〈地形志上〉:「索盧,晉屬廣川。」
- 《魏書》卷106上〈地形志上〉:「南欒,二漢屬鉅鹿,晉罷。」;《太平寰宇記》卷59〈河北道·邢州〉:「任縣……本漢張縣地。後漢省張縣,則為鉅鹿郡之南欒縣地。晉省南欒,又為廣平郡之任縣地」
- 《太平寰宇記》卷60〈河北道·冀州〉:「漢楊氏縣,屬鉅鹿郡……晉省。」
- 《輿地廣記》卷10〈河北東路·冀州南宮縣〉:「南宮縣……後漢屬廣平國,晉省之,後復置。」
- 《輿地廣記》卷10〈河北東路·冀州南宮縣〉:「堂陽鎮本漢堂陽縣……後漢屬廣平國,晉省之,後復置。」
- 《元和郡縣圖志》卷17〈河北道二〉:「武強縣,本漢武隧縣地也,屬河間國。晉於此置武強縣,屬武邑郡。」
- 《魏書》卷106上〈地形志上〉:「安陵,晉置,屬。」《元和郡縣圖志》卷17〈河北道二〉:「安陵縣,本漢蓚縣地,晉立安陵縣,屬渤海郡,本蓚縣之安陵,故以為名。」;《太平寰宇記》卷64〈河北道·德州安陵縣〉:「本漢蓚縣地,屬渤海郡。漢立安縣,《舊地理書》但云:『蓚縣並失,安縣理所。』今縣東七里,晉所置東安陵縣城,即漢安縣舊理也。後魏省東字。」
- 《太平寰宇記》卷63〈河北道·冀州阜城縣〉:「弓高城……晉省縣。」
- 《太平寰宇記》卷58〈河北道七〉:「《漢書·地理志》:『東武城縣,屬清河郡。』晉太康年去東字。」
- 《輿地廣記》卷11〈河北西路·中山府無極縣〉:「無極縣,二漢為毋極,屬中山國,晉省之。」
- 《魏書》卷106上〈地形志上〉:「索盧,晉屬廣川。」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 吳增僅,《三國郡縣表》,上海:開明書局,1937
- 李錫甫,《漢晉城陽郡沿革考》,國立編譯館館刊第6卷第一期,1977
- 劉琳,《華陽國志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84
- 李曉傑,《東漢政區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 胡阿祥,《六朝疆域與政區研究》(增訂本),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 錢儀吉、楊晨,《三國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 陳健梅,《孫吳政區地理研究》,長沙:嶽麓書社,2007
- 孔祥軍,《三國政區地理研究》,南京:南京大學歷史系,2007
- 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 孔祥軍,《晉書地理志校注》,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
- 胡阿祥、孔祥軍、徐成合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
- 范曄,《後漢書》,維基文庫
- 房玄齡,《晉書》,維基文庫
- 沈約,《宋書》,維基文庫
- 魏收,《魏書》,維基文庫
- 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維基文庫
- 樂史,《太平寰宇記》,維基文庫
- 歐陽忞,《輿地廣記》,維基文庫
- 酈道元,《水經注》,維基文庫
Remove ads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