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晉朝司州行政區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司州在西晉初稱為司隸,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以後,全國分為十九個州部,在司隸地區設置司州[參 1]管轄範圍相當於現在的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北部、山西省西南部、陝西省東南部和山東省西北一隅。治所首都洛陽縣(今河南省洛陽市)。

永嘉五年(311年)六月,漢趙國主劉聰派遺劉曜王彌攻破洛陽,俘獲晉帝司馬熾[參 2]司州大半淪沒於胡,東晉初全境易手。

永和五年(349年)及太元九年(384年)曾短暫收復,數年後又失,義熙十二年(416年)劉裕北伐,收復司州黃河以南地區。[參 3]

西晉

郡級行政區

晉朝建國後,繼承曹魏司隸的河南、河內、弘農、河東、平陽、野王、原武、魏郡、陽平、廣平10郡。其後泰始二年(266年)廢野王、原武2郡,分河南郡置滎陽、陽翟2郡(陽翟郡不久廢郡),分河內郡置汲郡,分魏郡及廣平郡置頓丘郡,分雍州京兆郡置上洛郡。太康年間(280-289),計有12郡,100縣。

河南郡
曹魏為河南尹。晉朝建國後改稱河南郡。郡治洛陽縣(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北)。初領洛陽、鞏縣、河陰、成皋、緱氏、新城、偃師、梁縣、新鄭、穀城、陽翟、滎陽、京縣、密縣、苑陵、中牟、開封17縣。晉初廢偃師、穀城2縣。泰始二年(266年)滎陽、京縣、苑陵、中牟、開封5縣移屬滎陽郡,陽翟、密縣2縣移屬陽翟郡(旋廢,陽翟縣來隸);弘農郡新安、陸渾2縣及潁川郡陽城縣來隸。[參 4][參 5]晉末領洛陽、河南、鞏、河陰、成皋、緱氏、陽城、新城、梁、新安、陸渾、陽翟12縣。永嘉五年(311年)六月漢國攻破洛陽縣。[參 2]
弘農郡
曹魏舊郡。郡治弘農縣(今河南省靈寶市北),領弘農、陝縣、黽池、宜陽、盧氏、湖縣、華陰、新安、陸渾9縣。泰始二年(266年)盧氏縣移屬上洛郡,大約同時新安、陸渾2縣移屬河南郡。[參 4][參 5]晉末領弘農、湖、陝、宜陽、黽池、華陰6縣。永嘉五年(311年)為劉曜攻陷。
平陽郡
曹魏舊郡。郡治平陽縣(今山西省臨汾市西),領平陽、楊縣、永安、蒲子、狐讘、襄陵、絳邑、臨汾、北屈、皮氏10縣。晉初河東郡端氏、濩澤2縣來隸。[註 1]
晉末領平陽、楊、端氏、永安、蒲子、狐讘、襄陵、絳邑、濩澤、臨汾、北屈、皮氏12縣。永嘉二年(308年)為劉淵所攻陷。[參 6]
河東郡
曹魏舊郡。郡治安邑縣(今山西省夏縣西),領安邑、聞喜、東垣、汾陰、大陽、猗氏、解縣、蒲坂、河北、濩澤、端氏11縣。晉初端氏、濩澤2縣移屬平陽郡。[註 1]晉末領安邑、聞喜、東垣、汾陰、大陽、猗氏、解、蒲坂、河北9縣。永嘉二年(308年)為劉淵所攻陷。[參 6]
河內郡
曹魏舊郡。郡初治懷縣(今河南省武陟縣西北),泰始二年(266年)左右移治野王縣(今河南省沁陽市),[參 7]領懷縣、河陽、軹縣、溫縣、州縣、平皋、山陽、武德、修武、汲縣、共縣、獲嘉、朝歌、林慮14縣。泰始二年(266年)以汲縣、朝歌、共縣、林慮、獲嘉5縣移屬汲郡,野王郡野王、沁水2縣來隸。太康年間(280-289)脩武縣移屬汲郡。[註 2]晉末郡治移往懷縣(今河南省武陟縣西北),領野王、州、懷、平皋、河陽、軹、山陽、溫、武德、沁水10縣。永嘉四年(310年)為石勒所攻陷。[參 8]
廣平郡
曹魏舊郡。郡初治曲梁縣(今河北省曲周縣西北),後移至廣平縣(今河北省曲周縣北),領曲梁、廣平、易陽、武安、涉縣、南和、平恩、邯鄲、襄國、任縣、曲周、列人、廣年、斥章、肥鄉、臨水16縣。晉初省曲周縣。晉末領廣平、邯鄲、易陽、武安、涉、襄國、南和、任、曲梁、列人、肥鄉、臨水、廣年、斥漳、平恩15縣。永嘉二年(308年)為石勒所攻陷,六年(312年)為西晉收復,建興元年(313年)石勒再次攻陷。[參 6]
陽平郡
曹魏舊郡。郡初治館陶縣(今河北省館陶縣),後移至元城縣(今河北省大名縣東),領館陶、元城、清淵、衛縣、發干、東武陽、頓丘、陽平、樂平9縣。泰始二年(266年)頓丘、衛縣2縣移屬頓丘郡;省發干、樂平2縣,太康年間復置。晉末領元城、館陶、清淵、東武陽、陽平、發干、樂平7縣。永嘉二年(308年)為石勒所攻陷,六年(312年)為西晉收復,建興元年(313年)石勒再次攻陷。[參 6]
魏郡
曹魏舊郡。郡治鄴縣(今河北省磁縣北),領鄴縣、繁陽、內黃、魏縣、黎陽、陰安、斥丘、蕩陰8縣。晉初置長樂、安陽2縣。泰始二年(266年)繁陽、陰安2縣移屬頓丘郡,鄴縣改名臨漳縣(313年改名)。晉末領臨漳、魏、斥丘、蕩陰、內黃、黎陽、長樂、安陽8縣。永嘉二年(308年)為石勒所攻陷,六年(312年)為西晉收復,建興元年(313年)石勒再次攻陷。[參 6]
滎陽郡
曹魏時曾置郡,後廢。泰始二年(266年)以河南郡滎陽、京縣、苑陵、中牟、開封5縣及原武郡原武、卷縣、陽武3縣復置滎陽郡。[參 9]郡治滎陽縣(今河南省滎陽市東北)。後廢原武縣,陽翟郡密縣來隸。晉末領滎陽、京、密、卷、陽武、苑陵、中牟、開封8縣。
上洛郡
晉初置京兆南部都尉,領京兆郡東南部的上洛、商縣2縣。泰始二年(266年)以都尉所屬2縣及弘農郡盧氏縣置郡。[參 10]郡治上洛縣(今陝西省商洛市商州區),領上洛、商縣、盧氏3縣。泰始三年(267年)置拒陽、豐陽2縣。太康年間(280-289)以前已廢拒陽、豐陽2縣。晉末領上洛、商、盧氏3縣。永嘉五年(311年)為劉曜攻陷。
汲郡
泰始二年(266年)以河內郡汲縣、朝歌、共縣、林慮、獲嘉5縣置郡。[參 11]郡治汲縣(今河南省新鄉縣東北)。後河內郡脩武縣來隸。[註 2]晉末領汲、朝歌、共、林慮、獲嘉、脩武6縣。永嘉四年(310年)為劉淵所攻陷。[參 6]
頓丘郡
泰始二年(266年)以魏郡繁陽、陰安2縣及陽平郡頓丘、衛縣2縣置郡。[參 12]郡治頓丘縣(今河南省內黃縣南)。晉末領縣同前。永嘉二年(308年)為劉淵所攻陷。[參 6]
野王郡(廢除)
曹魏舊郡,領野王、沁水2縣。[註 3]泰始二年(266年)左右廢郡,併入河內郡。
原武郡(廢除)
曹魏舊郡,領原武、卷縣、陽武3縣。[註 4]泰始二年(266年)左右廢郡,併入滎陽郡。
陽翟郡(廢除)
泰始二年(266年)分河南郡置,領陽翟、密縣2縣,[註 5]旋廢併入河南、滎陽2郡。[參 13]
Remove ads

縣級行政區

更多資訊 郡名 (縣數), 郡治 ...
Remove ads

東晉

義熙十二年(416年)劉裕北伐,收復部分地區,東晉滅亡前夕,司州治虎牢(今河南省滎陽市西北汜水鎮),下領3郡、28縣。

更多資訊 郡名 (縣數), 郡治 ...
Remove ads

注釋

  1.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三國圖組》中,端氏、濩澤2縣屬河東郡,而《晉書·地理志》屬平陽郡。
  2. 孔祥軍依據《水經·清水注》「京相璠曰:河內脩武縣北有故隤城」和《水經·穀水注》「京相璠與裴司空彥季脩《晉輿地圖》,作《春秋地名》」的記載,認為晉泰始年間脩武縣仍屬河內郡,直到太康年間以前才移屬汲郡。(《晉書地理志校注》第28頁)
  3. 吳增僅《三國郡縣表》和楊晨《三國會要》認為領有野王1縣,但據地理位置,西側的沁水縣可能也是該郡領有。
  4. 吳增僅《三國郡縣表》和楊晨《三國會要》認為領有原武1縣,但據地理位置,周邊的卷縣、陽武2縣可能也是該郡領有。
  5. 史書記載領有密縣,但據郡名,陽翟縣可能也屬於該郡所領。
  6. 孔祥軍據《魏書·地形志》記載「河陰,晉置」,認為河陰縣似乎在太康年間以後廢縣(見《晉書地理志校注》第17頁),但據《晉書·傅祗傳》及《資治通鑑》卷88記載,永嘉五年(311年),司徒傅祗和大將軍苟晞在河陰建行臺,並命傅暢為河陰縣令,此時河陰縣仍然存在。
  7. 《晉書·地理志》作「垣縣」,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西晉圖組》作「東垣縣」,孔祥軍依據《魏志》卷16「白騎攻東垣」及《左傳·襄公元年》杜注「河東郡有東垣縣」,認為作「東垣」是。(《晉書地理志校注》第26頁)
  8. 《晉書·地理志》遺漏此縣,《晉書·石勒載記》有武德縣的記載。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西晉圖組》河內郡有此縣。
  9. 「清淵」,《晉書·地理志》作「清泉」,是唐代人避唐帝名諱改名。
  10. 孔祥軍依據《宋書》卷35〈州郡志一·東安太守〉「發干令,漢舊名,屬東郡,《太康地誌》無」的記載,認為該縣晉時廢縣,太康四年左右復置。(《晉書地理志校注》第33頁)
  11. 孔祥軍依據《宋書》卷35〈州郡志一·東安太守〉「樂平令,前漢曰清,屬東郡,章帝更名,晉《太康地誌》無」的記載,認為該縣晉時廢縣,太康四年左右復置。(《晉書地理志校注》第33頁)
  12. 胡阿祥謂《宋志》司州弘農郡脫華陰縣。(《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第835頁)
  13. 《考表》謂:考《漢志》上東海郡、《續漢志》三徐州下邳國領有曲陽,則《宋志》不誣也。以弘農實郡領東土舊縣,其為僑縣無疑。(胡阿祥《宋書州郡志匯釋》,第178頁)
Remove ads

出處

  1. 《晉書》卷14〈地理志上〉曰:「晉武帝太康元年,既平孫氏,凡增置郡國二十有三,省司隸置司州。」;《通典》卷171〈州郡一〉曰:「晉武帝太康元年平吳,分為十九州部:置司州,治洛陽。」;吳增僅《三國郡縣表》考證:「今考司州之名魏時屢見,……魏時司隸但通稱司州,至太康元年始定耳。」(《二十五史補編》第三冊,第9頁)
  2. 《晉書》卷5〈孝懷帝紀〉:「(永嘉五年六月)丁酉,劉、王彌入京師。」
  3. 《宋書》卷36〈州郡志二·司州刺史〉:「司州刺史,漢之司隸校尉也。晉江左以來,淪沒戎寇,雖永和、太元王化暫及,太和、隆安還復湮陷。牧司之任,示舉大綱而已。縣邑戶口,不可具知。武帝北平關、洛,河南底定,置司州刺史,治虎牢,領河南、滎陽、弘農實土三郡。」
  4. 《元和郡縣圖志》卷5〈河南道·河南府新安縣〉:「新安縣,本漢舊縣,屬弘農郡。晉改屬河南郡。」
  5. 《宋書》卷28〈符瑞志中〉:「泰始元年十二月,白虎見弘農陸渾。」;孔祥軍《晉書地理志校注》第19頁注釋:「泰始元年時陸渾縣己移屬弘農郡。……遲於太康元年,陸渾縣復屬河南尹。」
  6. 《晉書》卷5〈孝懷帝紀〉:「(永嘉二年)三月,東海王越鎮鄄城。劉元海侵汲郡,略有頓丘、河內之地。……秋七月甲辰,劉元海寇平陽,太守宋抽奔京師,河東太守路述力戰,死之。……(十一月)己酉,石勒寇鄴,魏郡太守王粹戰敗,死之。……(永嘉四年)五月,石勒寇汲郡,執太守胡寵。」卷104〈石勒載記上〉:「「建興元年,石季龍攻鄴三臺,鄴潰,劉演奔於稟丘,將軍謝胥、田青、郎牧等率三臺流人降于勒,勒以桃豹為魏郡太守以撫之。」
  7. 《太平寰宇記》卷53〈河北道·懷州修武縣〉:「故懷縣……兩漢河內郡並理之。晉移郡理於野王。」
  8. 《晉書》卷61〈茍晞傳〉:「懷城已陷,河內太守裴整為賊所執」;《資治通鑑》卷87:「〔永嘉四年〕秋,七月,漢楚王聰、始安王曜、石勒及安北大將軍趙國圍河內太守裴整於懷,詔征虜將軍宋抽救懷。勒與平北大將軍王桑逆擊抽,殺之;河內人執整以降,漢主淵以整為尚書左丞。」
  9. 《晉書》卷14〈地理志上〉:「滎陽郡,泰始二年置。」;《太平寰宇記》卷5〈鄭州〉:「晉泰始二年,分河南郡地置滎陽郡。」
  10. 《晉書》卷14〈地理志上〉:「上洛郡,泰始二年,分京兆南部置。」;《太平寰宇記》卷141〈山南西道·商州〉:「晉初改為京兆南部,後又立為上洛郡,即太始二年(原作「太始三年」))分京兆置上洛郡。」
  11. 《晉書》卷14〈地理志上〉:「汲郡,泰始二年置。」
  12. 《晉書》卷14〈地理志上〉:「頓丘郡,泰始二年置。」;《宋書》卷35〈州郡志一〉:「頓丘令,二漢屬東郡,魏屬陽平,晉武帝泰始二年,分陽平(原誤作淮陽)置頓丘郡。」
  13. 《太平寰宇記》卷5〈河南道·密縣〉:「晉太始二年分河南置陽翟郡,以密縣屬焉。」;孔祥軍《晉書地理志校注》第15頁注釋1:「泰始二年似分河南置陽翟郡,然《元和志》、《輿地廣記》皆言陽翟郡後魏置,則此郡似旋置旋廢。」
  14. 《太平寰宇記》卷5〈河南道·偃師縣〉:「偃師縣……周為畿內之邑,秦屬三川,漢屬河南,即今縣理是也,晉併入洛陽。」
  15. 《太平寰宇記》卷5〈河南道·偃師縣〉:「故穀城……西晉省併入河南。」
  16. 中華書局點校本《晉書》卷14〈地理志上〉注釋10:「汾陽公國相 畢校及方愷《新校晉書地理志》以後簡稱方校均謂『汾陽』當作『汾陰』。」;孔祥軍《晉書地理志校注》第27頁:「《左傳·文公六年》杜注河東郡有汾陰縣,《後魏志》:『汾陰,二漢、晉屬河東』,則『汾陽』似當作『汾陰』。」
  17. 《輿地廣記》卷11〈河北西路〉:「漢武帝建元四年置,屬廣平國,東漢屬鉅鹿郡,晉省之。」
  18. 《元和郡縣圖志》卷16〈河北道一〉:「晉以懷帝諱,改鄴為臨漳縣,石季龍徙都之,復改為鄴縣。」
  19. 《元和郡縣圖志》卷16〈河北道·相州內黃縣〉:「堯城縣,本漢內黃地,晉於此置長樂縣。」
  20. 《元和郡縣圖志》卷16〈河北道·相州安陽縣〉:「漢初廢,以其地屬湯陰縣。晉於今理西南三里置安陽縣,屬魏郡。」
  21. 《太平寰宇記》卷141〈山南西道·商州洛南縣〉:「晉太始三年分上洛地,於今縣東北八十里置拒陽縣,屬上洛郡,尋省。」
  22. 《太平寰宇記》卷141〈山南西道·商州豐陽縣〉:「晉太始三年分商縣之地置豐陽縣。因豐陽川以為名,尋廢。」
  23. 《宋書》卷36〈州郡志二·司州刺史〉:「河南領洛陽、河南、鞏、緱氏、新城、梁、(並漢舊縣。)河陰、(《晉太康地誌》有。)陸渾、(漢舊縣,屬弘農,《晉太康地誌》屬河南。)東垣、(二漢、《晉太康地誌》、何有垣縣。)新安、(二漢屬弘農,《晉太康地誌》屬河東。)西東垣,(新立。)凡十一縣。」
  24. 《宋書》卷36〈州郡志二·司州刺史〉:「滎陽領京、密、滎陽、卷、陽武、苑陵、中牟、開封、成皋,(並漢舊縣。屬河南。)凡九縣。」
  25. 《宋書》卷36〈州郡志二·司州刺史〉:「弘農領弘農、陝、宜陽、黽池、盧氏、(並漢舊縣。)曲陽,(前漢屬東海,後漢屬下邳,《晉太康地誌》無。)凡七縣。」
  26. 《資治通鑑》卷118:「檀道濟、沈林子自陝北渡河,拔襄邑堡,秦河北太守薛帛奔河東。」胡三省註:「襄邑堡在河北郡河北縣,漢、晉屬河東郡,秦分立河北郡。」
  27. 《宋書》卷51〈宗室傳·劉遵考〉:「〔劉遵考〕隨高祖北伐。時高祖諸子竝弱,宗室唯有遵考。長安平定,以督并州、司州之北河東、北平陽、北雍州之新平、安定五郡諸軍事、輔國將軍、并州刺史,領河東太守,鎮蒲阪。」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書籍

  • 吳增僅,《三國郡縣表》,上海:開明書局,1937
  • 李錫甫,《漢晉城陽郡沿革考》,國立編譯館館刊第6卷第一期,1977
  • 劉琳,《華陽國志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84
  • 李曉傑,《東漢政區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 胡阿祥,《六朝疆域與政區研究》(增訂本),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 錢儀吉楊晨,《三國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 陳健梅,《孫吳政區地理研究》,長沙:嶽麓書社,2007
  • 孔祥軍,《三國政區地理研究》,南京:南京大學歷史系,2007
  • 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 孔祥軍,《晉書地理志校注》,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
  • 胡阿祥孔祥軍徐成合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
  • 范曄,《後漢書》,維基文庫
  • 房玄齡,《晉書》,維基文庫
  • 沈約,《宋書》,維基文庫
  • 魏收,《魏書》,維基文庫
  • 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維基文庫
  • 樂史,《太平寰宇記》,維基文庫
  • 歐陽忞,《輿地廣記》,維基文庫
  • 酈道元,《水經注》,維基文庫
Remove ads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