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盧氏縣
中国河南省的县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盧氏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南省三門峽市下轄的一個縣。北鄰靈寶市,東連洛寧縣、欒川縣,南接南陽市西峽縣,西和西南與陝西省洛南縣、丹鳳縣、商南縣接壤。面積4004平方公里[2],總人口約32萬人,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漢元鼎四年(前113年)置縣[3],是河南省面積最大、人口密度最小、平均海拔最高的縣[4],也是河南省省級森林城市[5]。
Remove ads
歷史
盧氏縣境在1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是盧氏智人的活動範圍,在先史時期有石龍頭遺址、虢台遺址、祁寸灣遺址、崗台遺址、火炎遺址、三角城冶鐵遺址等考古遺址[6],在西周時期為虢國的莘地[3][7],春秋時為陰戎所居,史書最早關於盧氏的記載是《竹書紀年》中對前456年晉國占領此地的記載[8],三家分晉後韓宣王置三川郡,盧氏縣境屬之,後秦國攻韓取三川郡,前205年,漢高祖劉邦改三川郡為河南郡[9]。
漢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始置盧氏縣,屬弘農郡。西晉歸上洛郡,前秦苻健僑置青州於此,東晉永和十二年(356年)第二次桓溫北伐一度攻至盧氏[10]。劉宋元嘉二十七年(450年)第二次元嘉北伐期間一度占領盧氏並以之為跳板進攻弘農[11]。北魏析盧氏縣境置南陝縣[3][12]、石城縣、朱陽縣[13]。西魏在盧氏縣設義川郡,隋開皇三年(583年)廢郡改州設置虢州,大業三年(607年)廢州屬河南郡[7][14]。
隋義寧元年(617年)析盧氏縣、弘農縣、桃林縣置虢郡,治所在盧氏縣。唐武德元年(618年)改虢州,貞觀八年(634年)遷治弘農,宋金因之。元朝以嵩縣、欒川縣、盧氏縣屬南陽府嵩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時任知縣李可民主持修建城牆,牆高一丈五尺,壕溝深一丈,東門文華門,南門望洛門,西門平理門,北門仰恩門,洪武三年(1370年)劃歸河南府陝州,清朝屬河南府。[15][16][9]
民國二年(1913年),屬豫西道。民國三年(1914年)豫西道改河洛道。民國九年(1920年),盧氏大旱,發生饑荒。1923年8月到1924年6月,盧氏縣接連發生三次民變。[17]民國十七年(1928年),河洛道廢,直屬河南省。民國二十年(1931年),屬陝州十一區專員公署。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紅二十五軍占領盧氏,成為紅軍鄂豫陝根據地的核心區域。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2月,中共決定在盧氏縣建立共產黨組織。[18]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8月,屬河南省第一專署。10月,盧氏縣的三川鎮、欒川鎮、陶灣鎮、廟子鎮劃歸新設的欒川縣。[16][9]
1949年屬陝州專區,1951年春盧氏縣土地改革運動開始,1952年4月8日年盧氏縣劃歸洛陽專區,1953年4月27日,盧氏縣展開肅反運動,1957年9月2日盧氏縣開始反右運動。1958年秋天,盧氏縣由於大批勞力參加大煉鋼鐵,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發生大饑荒。文化大革命期間的1968年,盧氏縣發生多起武鬥事件。文革結束後的1986年設立三門峽市,盧氏為其屬縣[19]。2007年7月下旬,盧氏縣發生特大洪災[20]。2020年2月26日,河南省政府批準盧氏縣等14個縣退出貧困縣[21]。
Remove ads
地理
盧氏縣位於河南省西部,三門峽市西南部,東與洛陽市的洛寧縣和欒川縣相連;西與陝西省商洛市的洛南縣相鄰;南接南陽市西峽縣和陝西省商洛市的丹鳳縣、商南縣;北與靈寶市相接,總面積4004平方公里。盧氏縣地跨崤山、熊耳山、伏牛山,地勢西南高東北低,主要由山地丘陵和河谷盆地組成,全縣平均海拔1221公尺,境內海拔最高點為2057.9公尺的玉皇尖。盧氏縣地處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之間,北部的洛河和杜關河屬黃河水系,流域約占縣境七成;南部的老灌河、淇河為漢江支流丹江的上游,流域約占縣境三成。全縣共有2400多條河流澗溪,其中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4條。全縣水資源總量8.46億立方公尺,地表水年均徑流量8.4億立方公尺,可開發利用總量達4.66億立方公尺。[23]
盧氏縣共有366,354.89公頃的土地。截至2019年,林地占比達80.2%。[24]已發現的礦藏共有52種,占河南全省已發現礦種數的49.1%,其中金屬礦產22種,非金屬礦產30種,現已開發利用19種,潛在經濟價值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鉬礦探明資源儲量3.7億公噸,居河南省前列;鐵礦儲量7,800萬公噸,遠景儲量1.5億公噸,居河南省第二位;銻礦和鋰礦為河南特色礦產,銻礦查明資源儲量337.08萬公噸,金屬量10.4萬公噸;鋰礦及稀有金屬查明儲量礦石量789.47萬公噸,鋰金屬量5.82萬公噸,鈮鉭金屬量1.84萬公噸,同體共生氧化銫570公噸,氧化鈹1,650公噸,氧化銣809公噸。縣境南部的優質化工灰岩探明資源儲量6.12億公噸,被認為是長江以北最優質的化工灰岩。[25][26]
盧氏縣植被保存良好,有各種植物2,400餘種,野生中藥材1,200餘種,是中國十大中藥材基地縣,有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21種,其中一級重點保護植物有銀杏、紅豆杉、南方紅豆杉、水杉;二級保護植物有秦嶺冷杉、油麥吊雲杉等17種。有野生動物400餘種,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46種,其中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華北豹、林麝、黑鸛、金雕、白肩雕、白尾海雕,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紅腹錦雞、大鯢等40種。[23]
盧氏縣地處亞熱帶與暖溫帶的過渡帶,具有大陸性季風氣候的特點。春秋較短,冬夏較長,晝夜溫差大。年降水量為646.9公釐,全年日照時數2021.2小時,年平均氣溫12.6°C,極端最高氣溫40.6°C,極端最低氣溫-18.8°C,無霜期為184天。盧氏縣森林覆蓋率69.34%,南部山區超過90%,大氣環境質量優良天數達90%以上,是河南省省級森林城市,也是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示範縣。[27][5]
Remove ads
政治
盧氏縣現任縣委書記是2021年8月12日在中共盧氏縣委第十三次黨代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當選的王清華[28]。現任縣長是2021年10月23日盧氏縣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七次會議舉行第二次全體大會上當選縣長職務的劉萬增[29],2021年7月7日起其同時擔任中共盧氏縣委副書記[30]。盧氏縣現任人大常委會主任是2022年4月16日在盧氏縣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當選的狄罡[31],現任政協主席是2022年4月21日在政協盧氏縣十屆一次會議上當選的吳文峽[32]。
Remove ads
盧氏縣下轄興賢里街道、城關鎮、杜關鎮、五里川鎮、官道口鎮、朱陽關鎮、官坡鎮、范里鎮、東明鎮、雙龍灣鎮、文峪鄉、橫澗鄉、雙槐樹鄉、湯河鄉、瓦窯溝鄉、獅子坪鄉、沙河鄉、徐家灣鄉、潘河鄉和木桐鄉,共1個街道,9個鎮、10個鄉[33],包括271個行政村,39個居委會,3,114個村民小組、4,113個自然村、18,560個居民點[4]。
1947年,三川鎮、欒川鎮、陶灣鎮、廟子鎮劃歸新設的欒川縣。1949年,靈寶縣官道口街北半部和百間房村、嶺南村、秋涼河村劃歸盧氏縣。1994年,杜關鄉改為杜關鎮。 1995年,五里川鄉改為五里川鎮,官道口鄉改為官道口鎮。1996年,朱陽關鄉改為朱陽關鎮。1997年,官坡鄉改為官坡鎮。2000年,范里鄉改為范里鎮。2001年,城郊鄉改為東明鎮。2010年,磨溝口鄉改為雙龍灣鎮。[4]
Remove ads
經濟
盧氏縣經濟以農業為主,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大豆、菸葉、油料等,出產連翹、天麻、麝香等中藥材,特產有猴頭菇、黑木耳、蜂蜜、貂皮等,重點發展菸葉、核桃、連翹、香菇等特色農業產業[35]。食用菌、中藥材、畜牧養殖和林下經濟是盧氏農業的支柱產業,擁有3億袋盧氏香菇袋料、100萬畝盧氏核桃、100萬畝盧氏連翹和1200餘畝大棚蔬菜,獲全國食用菌產業化建設示範縣、國家出口香菇質量安全示範區、全國優秀香菇出口基地縣、盧氏連翹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河南省中藥材產業發展十強縣稱號[36]。盧氏縣素有「天然藥庫」和「一步三藥」之稱,為河南省十大優質藥材生產基地縣,盧氏連翹被中國家質檢總局認定為原產地域保護品種,並獲中國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37]。工業主導產業為農副產品精深加工、醫藥生產和金屬非金屬精深加工[35]。旅遊業也是盧氏縣的重要經濟支柱,2015年盧氏縣接待遊客854萬餘人次,實現旅遊業總收入61.7億餘元[38]。
盧氏縣地處秦巴山區連片貧困地區[39],2016年全縣貧困發生率達18.9%,居河南省之首,盧氏縣從2016年開始進行大規模扶貧搬遷,截至2021年2月,盧氏縣有8,727戶31,353人進行了扶貧搬遷,建造了55個搬遷安置點,其中橫澗鄉營子村的興賢里社區是河南省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小區,居住有來自全縣18個鄉鎮的2,757戶11,227人[40][41]。2020年盧氏縣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95.5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184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78.7元[26]。2020年2月26日河南省政府批準盧氏縣退出貧困縣[21]。2021年3月盧氏縣被列為河南省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36]。
2020年,盧氏縣完成生產總值119.3687億元,其中第一產業27.8228億元,第二產業33.8671億元,第三產業57.6788億元,三次產業比例為23.3:28.4:48.3。全縣糧食種植面積31,159.7公頃,其中小麥占13,308公頃,全縣糧食產量137,262公噸,另有3,611公頃的蔬菜和326公頃的油料。全年高新技術產業完成工業增加值18,655萬元,建築業實現增加值124,544萬元。全年商品銷售額803,596萬元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53,206萬元,其中批發業銷售額253,114萬元、零售業448,176萬元、住宿業14,857萬元、餐飲業87,449萬元。[26]
盧氏縣人民政府委託河南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編制的《盧氏縣城鄉總體規劃(2016-2035)》將盧氏縣分為縣域、都市計畫區和中心城區三個層次。縣域為盧氏縣整個行政管理範圍;都市計畫區涉及城關鎮、東明鎮、橫澗鄉、文峪鄉、范里鎮五個鄉鎮,總面積約134平方公里;中心城區建設用地範圍北至三淅高速,東至火炎村,南至蒙華鐵路,西至三淅高速洛河橋,總面積22平方公里。形成以城關鎮為中心的中部城鎮組群、以官道口鎮為中心的北部城鎮組群、以五里川鎮為中心的東南部城鎮組群,官坡鎮為中心的西南部城鎮組群。[42]

Remove ads
交通

三淅高速公路靈寶至盧氏段和鄭盧高速公路洛寧至盧氏段於2012年12月31日建成通車,將盧氏縣城到三門峽市區和鄭州市區的車程縮短一半[50][51]。欒川至盧氏高速公路於2019年3月22日正式開工建設盧氏段[52]。受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影響,2020年盧氏縣公路貨運周轉量202,422萬公噸/公里,同比下降8.0%,公路客運周轉量65,993萬人/公里,同比下降35.0%[26]。2021年12月27日,盧氏至洛南高速公路開始動工[53]。
盧氏縣境內有浩吉鐵路經過,歸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管理,設盧氏站和五里川站兩個貨運站[54]。
南寺大橋建於洛河原南寺渡口,於1960年2月動工修建[55],同年8月19日竣工通車[56],為六孔石拱橋,全長219.3公尺,橋面寬7公尺,載重13公噸[57]。迎賓洛河大橋於2017年10月開工,2018年12月4日正式通車,全長320公尺,為寬40公尺的雙向六車道[58]。
社會
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時,盧氏縣共有常住人口為31.7132萬人,其中男性16.2526萬人,女性15.4606萬人。年齡構成為0-14歲占20.23%,15-59歲占60.32%,60歲及以上占19.45%。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13.8395萬人,占43.64%;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17.8737萬人,占56.36%[59]。盧氏縣除了漢族尚有26個少數民族,其中回族人口最多。[2]

2020年盧氏縣有文化館1個,圖書館1個,廣播電視台1座,社區養老機構14個;有3座二級以上醫院,24個衛生院,疾病控制中心和婦幼保健院各1個,共有編制床位1568張[26],其中2021年6月建成的盧氏縣中醫院總面積13.3萬平方公尺,有816個床位[60]。
至2019年,盧氏縣共有206所學校,其中初中25所,小學33所,教學點80個,特殊教育學校一所,民辦九年一貫制學校一所,普通高中兩所,職業學校兩所,獨立設置的幼兒園62所。在校生共計58,664人,其中小學23,215人,中學14,370人,高中6,557人,職專903人,幼兒園13,619人。全縣共有教職工3,700人,其中在編教職工3,440人,特崗教師260人。2019年盧氏縣教育部門投入資金1.35億元,改善10所鄉村小規模學校,建設7所鄉鎮寄宿制學校,改擴建17所中小學。[61]2020年,盧氏縣15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9.2年,大學以上學歷占比6.664%,高中學歷占比14.866%,初中學歷占比39.944%,小學學歷占比29.254%[59]。
在掃黑除惡專項鬥爭中,盧氏縣政府劃撥專項經費50萬元,盧氏縣公安局和各鄉鎮分別出台政策,建立《涉黑涉惡線索發現移交機制》及掃黑辦例會、聯席會等11項工作機制,2018年共偵辦涉惡案件37起71人,全年刑事零發案達112天,2018年上半年盧氏縣在河南省公眾安全感排名中位居第九位[62]。2018年10月,全縣19個鄉鎮的288名村黨支部書記全程旁聽了橫澗鄉一農村惡勢力團伙的庭審[63]。
文化

盧氏廟會主要有火神廟會、奶奶廟會、藥王廟會等,原屬中國民間信仰的報賽酬神活動,後逐漸轉移到佛寺和道觀中進行,多由當地人組織募捐請劇團唱戲,表演蒲劇、秦腔、眉戶劇、河南曲劇、河南梆子、皮影戲等傳統戲劇,而後在寺廟或神棚燒香祈福[64][65]。節慶時人們會貼盧氏剪紙,春節主要剪窗花,正月十三在門上貼用黃金紙剪的金牛,正月十五剪燈籠花[66]。新年時村民會走數公里的山路互相拜年[67]。正月十四至十六組織社火,舉行舞獅、舞龍燈表演,也有旱船隊、花鼓隊的演出[68]。從2021年開始每年三月連翹花盛花期舉辦盧氏縣連翹花季文旅活動[69][70]。
盧氏人多吃麵食,常見的食物有滷麵、糊塗面、漿麵條、米湯、拽面、涼皮、油卷饃、糖包饃、餃子、肉夾饃等。盧氏傳統酒席最常見的是「八碗席」,其中每碗八片的紅燒條子肉兩碗,酥肉、丸子、絲條、白菜各一碗,冷菜兩碗。不帶酒的稱為干八碗,帶酒的必有四個盤或九個碟的下酒菜[64][71]。盧氏縣出產的中國地理標誌產品有盧氏連翹、盧氏黑木耳、盧氏雞、盧氏核桃、盧氏綠殼蛋,是河南全省地理標誌產品最多的縣。另有盧氏蜂蜜、盧氏香菇、盧氏麻片、盧氏猴頭、盧氏沙梨、豫西黑豬等特產[72][73]。

盧氏縣被譽為「中原綠寶石」和「豫西後花園」[74],2020年11月27日,河南省林業局授予盧氏縣「省級森林城市」榮譽稱號[5]。傳統的盧氏八景有東澗瀍橋、高村古渡、南寺曉鍾、洞庭明月、柳林煙霧、熊山積雪、西霞晚照、鐵嶺層雲[75],傳統的盧氏八處為神禹導洛處、范蠡隱居處、虢國初都處、扁鵲丹灶處、士貴故里處、李密斷頭處、郭貞墓田處、延釗屯兵處[76]。其他自然景觀有盧氏縣櫻桃溝、豫西大峽谷、雙龍灣、熊耳山等[77],人文景觀有照村河神廟、盧氏城隍廟、李密墓、王伯當墓、盧氏縣縣委土坯房等,其中盧氏城隍廟是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8]。2020年7月,盧氏縣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79]。
盧氏縣的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盧氏剪紙和盧氏鑼鼓書,二者和盧氏木版年畫、湯河洗浴習俗、盧氏勞號、盧氏麵塑、槲包製作技藝、盧氏烙畫被列入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和三門峽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列入三門峽市市級的非遺項目還有盧氏光明麻片、「十三花」傳統宴席、段氏指針經絡正骨法、手工空心掛麵、九蒸九曬技藝,列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共205項。三門峽市市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有51人,縣級非遺項目傳承人有144人[80]。
盧氏縣傳統婚姻模式有訂婚、下書、請媒人、行禮、迎親、回媒、祝三天、住十日、認親、追節等禮節,現代婚姻儀式逐漸從簡,過程通常只有見面、看家、扯衣服、訂婚、行禮、結婚等[81][64]。結婚時會貼俗稱「頂棚花」、「團花」的剪紙,中間是紅雙喜,周圍是富貴不斷頭圖樣,四角的角花大多為蝴蝶圖案[66]。傳統葬俗中在遺體的枕頭上貼雲、日、月、雞等圖案的紙花[66],遺體會放在房屋的大廳中央以供瞻仰,由鄰居去向親友報喪,主人按遠近親疏分給攜紙來吊的親友多少不等的白布以做頭布、孝帽、孝服之用,謂之「破孝」。家屬會在晚上進行守靈並請來嗩吶樂隊為死者送行。三天後土葬,近親屬隨靈柩送葬,兒子見到成年人都要叩頭。一周年、二周年,近親屬到墳上祭奠,主人招待,為小期數。三周年系終服期為大期數,親屬前來祭奠。[64][82]近年來葬俗逐漸從簡,火葬逐漸取代土葬[83]。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