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西方黃鶺鴒

鹡鸰科鹡鸰属鸟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西方黄鹡鸰
Remove ads

西方黃鶺鴒(中國大陸作西黃鶺鴒)(學名Motacilla flava)為鶺鴒科鶺鴒屬鳥類。這是一種纖細的鳥類,全長15–16公分,具有鶺鴒屬特徵的長尾巴,不斷搖動。牠是歐洲鶺鴒中尾巴最短的。繁殖期的成年雄鳥背部基本為橄欖色,腹部為黃色。其他羽毛形態,特別是幼鳥,黃色部分可能淡化至接近白色。繁殖期雄鳥的頭部顏色和圖案根據亞種而異。

快速預覽 西方黃鶺鴒, 保護狀況 ...
Thumb
Cuculus canorus canorus 在巢中 Motacilla flava

本種舊稱黃鶺鴒,在近年的研究以印度中亞為界,將本種分為東方黃鶺鴒西方黃鶺鴒兩個物種後,這個名稱如今通常是指前者。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瑞典[2]

Remove ads

系統學

Motacilla拉丁語中對鶺鴒的名稱;儘管實際上是motare的指小詞,意為「移動」,但在中世紀時引發了對cilla為「尾巴」的誤解。種小名flava的拉丁語意思是金黃色。[3]

該物種的系統學和系統發生學極為複雜。歷史上曾描述過數十個亞種,目前根據不同作者的觀點,約有15至20個亞種被認為是有效的。此外,黃頭鶺鴒M. citreola)與此物種形成了隱蔽種複合體[4][頁碼請求] 這兩個分類單元按照傳統劃分為並系群白令陸橋的族群有時被分離為東方黃鶺鴒M. tschutschensis)。

目前接受的亞種

以下列出被接受的亞種,依IOC順序排列。[5] 羽色描述主要指雄性,除非另有說明;雌性通常難以區分亞種。[6] 亞種的俗名依據Svensson (1992)。[6]

更多資訊 圖像, 學名 ...

指名亞種藍頭鶺鴒與黃鶺鴒在法國北部形成狹窄的雜交帶。來自該區的鳥類外觀各異,但其中一種看起來像指名藍頭鶺鴒(除了頭部的藍色調較淡,且帶有淡紫色,頭部白色區域更大,尤其是在喉部、耳覆羽和眉紋上),俗稱為海峽鶺鴒。在羅馬尼亞及其附近,M. f. flavaM. f. feldegg之間的雜交帶,有時被區分為單獨的亞種「M. f. dombrowskii」或「M. f. superciliaris」,該區域的鳥類也各有不同,但通常像M. f. feldegg,但有白色眉紋,而非純黑色頭部。[6][7]

Remove ads

特徵

西方黃鶺鴒身體纖細,體長15-16cm,體重約17.68克,翼長約79.5公釐,嘴峰長約16公釐,喙寬度約3.2公釐,喙厚度約3.5公釐,跗蹠長約23.1公釐,尾長約70.6公釐。身體帶褐色或橄欖色;虹膜-褐色;嘴-褐色;腳-褐至黑色。 叫聲-為重複的叫聲間雜顫鳴聲;並非直線飛行,而是一上一下地飛行,行走時尾巴會不斷上下擺動。西方黃鶺鴒是候鳥,其棲息在開放的草原環境中,食性為肉食性,主要食物來源是陸生無脊椎動物。[8]

其叫聲為高亢的jeet[9]

分布與棲地

廣泛分布於歐洲非洲,以及亞洲西半部。[2]主要在溫帶的歐洲和亞洲繁殖。大多數族群為遷徙鳥,冬季遷徙至熱帶非洲和南亞;然而,在埃及繁殖的小族群則為留鳥。

河谷、林緣、原野、池畔及居民點附近,從平原至海拔4000公尺以上的高原地區均可見其蹤跡。

繁殖

這種食蟲性鳥類棲息於接近水源的開闊地區,如濕草地。牠們在草叢中築巢,每窩產下4-8顆帶斑點的蛋。

文化中的角色

古埃及金字塔銘文中,黃鶺鴒被認為是阿圖姆的象徵,可能是鳳凰鳥的靈感來源,而鳳凰鳥則是希臘神話不死鳥的靈感來源。[10]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