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許石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許石(臺灣話:Khóo Tsio̍h;1919年9月24日[3]—1980年8月2日[3]),是二戰後的台灣作曲家,創作出許多台灣歌謠,《安平追想曲》[影片 1][參 1]、《鑼聲若響》、《南都之夜》[影片 2]為其代表作。1946年,許石自日本回台,逐步收集整理散落在各地方的台灣民謠與推廣鄉土音樂[參 2],其運用交響樂形式提升台灣民謠地位[參 3],並組織具有臺灣特色的合唱團巡迴演唱,開流行音樂風氣之先河[4][5]。
Remove ads
生平

1936年時,許石坐船赴東京的日本歌謠學院唸書,接受日本知名作曲家秋月、大村能章、吉田恭章教導,研習理論作曲、聲樂與演歌[6],而吳晉淮是同校出身的前輩[7]。其求學的日子非常辛苦,平日送牛奶和報紙,寒暑假時就到北海道打工,一邊接受日本歌謠學院的音樂訓練。為了和日本內地同學並駕齊驅,許石常於凌晨進行馬拉松式慢跑,以鍛鍊體力、練習發聲;為了要練鋼琴,常練到手指僵硬,平日因為沒錢都在紙上練彈,必須存上約一個月的工資才能彈上一個小時。[8]完成學業後,許石在當時日本的東京紅風車劇座和東賓歌舞團擔任專屬歌手,直到1946年,因母親病危才自日本返台[6]。
1946年,許石首次環台巡演即發表《南都之夜》[9],隨後風靡全台[10]。1947年便帶著還是高中生的文夏到恆春採集鄉土歌曲,紀錄由陳達演唱的傳統民謠如《思想起》等。此後每隔幾年,許石也會將所採集到的鄉土民謠重新編曲,並且央請當時社會上的文人雅士、知名作詞家如許丙丁、陳達儒等人,以補全台灣鄉土民謠。此外許石為了積極推廣和分享台灣鄉土民謡,亦曾舉辦大小十餘場的台灣鄉土音樂發表會。
1952年,許石成立了中國唱片公司,後更名為女王、大王、太王唱片公司,目的皆為推廣台灣鄉土民謠和歌謠[註 1][11],然而當時版權意識不高、盜版猖獗使得正規經營的唱片公司難以生存,也造成許石日後的經濟負擔。[參 4]許石在三重市(今新北市三重區)河邊北街90號設製片廠,出版作品包括:《安平追想曲》、《港都夜雨》、《孤戀花》、《夜半路燈》,這些歌曲藉由許石的巡迴發表會、歌舞會而風行,之後便灌錄唱片。1959年起許石舉辦台灣鄉土民謠演唱會,陸續發表《思想起》、《六月茉莉》、《牛犁歌》、《鬧五更》、《卜卦調》、《丟丟銅仔》、《潮洲調》等歌曲,製作套裝唱片發行。[12]
Remove ads
《南都之夜》描寫男女情愛,最初原名為《新臺灣建設歌》,詞由薛光華所填,不過依當時習慣歌詞常是由作曲家與作詞家討論後所著。歌詞中「見如今米珠薪桂/生活竟難求」兩句,隱含音樂家對國民黨政府來台後物價騰漲的溫和批判。[13]
《安平追想曲》是1950年(民國39年)由許石作曲與陳達儒作詞,奠立兩人在台灣歌謠界的創作地位。發表後被改編為同名廣播劇,由楊麗花主演。[12][13]
另一首描寫台灣討海人的名曲《鑼聲若響》,據聞是在1955年(民國44年)作詞家林天到正聲廣播電台找朋友林禮涵(當時有名的作曲與編曲家),恰巧林不在而遇到許石。林天來便把歌詞給了許石,改請他譜曲[12][13]。
許石和作曲家楊三郎有親戚關係。許石學成歸國後,楊因賞識許,特將外甥女鄭淑華介紹給許石為妻。[14]當年談戀愛時,許石常常在臺南火車站的路燈旁等她,而《夜半路燈》就是當時許石寫給鄭淑華的歌。[15]許石育有八女一男,生活經濟壓力沉重,加上二戰後執政者大力推行華語教育,台語歌大量被禁唱[參 5],生活上益顯艱苦。許石長子許朝欽表示,父親從未告知子女曾加入政黨。但在整理遺物時卻發現父親的國民黨黨證,做子女的都很驚訝。許朝欽將父親的手稿、遺物贈予台南市政府,目前正在中研院台史所、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進行數位典藏與修復。[16]
1969年,許石成立「許氏中國民謠合唱團」[17],訓練並帶領自己的女兒們在台灣、東南亞巡迴表演,也進軍日本歌壇,還曾經上過富士電視台發表台灣通俗的流行歌。[18]
許石曾在台南中學、台中高工、台北樹林中學教書[19]。他隨著時代而在不同的地方教書,但大部分都是在台北大橋頭附近。較知名的學生有黃敏、鍾瑛、顏華、莉莉、劉福助[20]、艷紅、高義泰、林楓、林秀珠、長青、楊麗花、李雅芳等。其中林秀珠並曾提及:歌舞團如何從家裡(現今捷運大橋頭站附近)出發,載著許石、許石太太、林秀珠[21]、矮仔財、戽斗等一行十餘人,環島兩三個月巡迴演出。臨行時,林秀珠母親還不捨女兒傷心流淚。許石太太獨自包辦買菜吃飯事宜,常煮大鍋飯給全團人吃,十分辛苦。[22]
採集民謠與編曲
許石曾到日本歌謠學院研習作曲、演唱,後因日籍老師表示「你該將台灣風土寫進歌謠」,他回台後積極採集、推廣台灣本土民謠,再從事創作,曾譜寫〈安平追想曲〉、〈鑼聲若響〉等歌曲[2]。許石將大部分採集到的民謠重新編排,並邀請適合歌手,演唱、製成唱片,總計有39首,見下方列表。採集的台灣民謠範圍涵蓋臺灣日治時代的台灣民謡、宜蘭民謠、農家民謠、北部的民謠,都馬調、車鼓民謠、恆春民謠、客家民謠、山地民謠、枋寮民謠、月旦調等。[參 1]。
台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陳峙維表示:「學成返台後許石就展開全島探訪,記錄這塊土地上各個族群的歌曲,福佬、客家、原住民都是他的採集對象,這比許常惠與史惟亮發起的『民歌採集運動』早了近二十年。1964年,許、史兩位學者才要開始對全台的民俗音樂進行調查時,同年10月10日許石已在台北國際學舍舉行音樂會,發表作品《台灣鄉土交響曲》,這是他是從事鄉土音樂工作多年心血的結晶。全曲漢洋樂器合璧,他還特別使用了台灣特有的大廣弦和長頸月琴。」[17]
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教授呂興昌表示,許石對台灣音樂貢獻卓鉅,那時流行直接翻唱日本或外國歌曲,不然就是國語歌曲,但許石和他的姻親、音樂家楊三郎都始終堅持台灣本土創作。呂興昌指出,許石是最典型、最早的尋根作曲家,「他不僅錄音、採譜,更邀請戲劇學家呂訴上、文學家許丙丁等填詞,並灌錄唱片,復活台灣民謠!」現今《草螟弄鷄公》、《思想起》、《牛犁歌》、《卜卦調》等歌謠演唱,即都採許石當初於大王唱片時代所發行的版本,不僅如此,許石還將採集到的本土民謠編為《台灣鄉土交響曲》,這首漢洋合璧樂章的珍貴原譜,也在許石的遺物中發現,但因損害嚴重,仍待修復。[13]
Remove ads
已發表作品
許石在1959年、1969年、1979年的10、20、30週年的作品發表會與作曲集第一冊中,列出61首創作,未發表的散譜手稿有近40首[參 6]。
曾被楊三郎欽定為多首作品演唱人的紀露霞憶述,許石跟楊三郎的音樂,每段樂章及歌詞都如電影般具有畫面。紀露霞舉許石〈安平追想曲〉為例:「以前的作曲/詞家不似現今,3段旋律都會搭配不同歌詞,音樂與詞意相互搭配下,宛若從耳膜仔細『欣賞』一齣影片」,她說許石發表〈安平追想曲〉一曲後不久,電影界即將該曲改編為電影,由楊麗花主演。[2]紀露霞還記得她幫《鑼聲若響》的大王唱片錄唱片時,就是在戲院裡錄音。[23]
正修科技大學通識中心講師蔡添進曾探究《南都之夜》傳唱及旋律來源,他提到:「2008年台灣最熱門的電影《海角七號》裡,茂伯第一次參加樂團時,開口唱出了『我愛我的妹妹啊』,這首由許石作曲、鄭志峰作詞的歌曲《南都之夜》,被稱為是『台灣光復以後第一首最流行的歌曲』,此歌有時又被冠上〈台灣小調〉的歌名。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區被填上各種歌詞來傳唱,而其旋律來源又被認為來自日本歌曲。」[24]
Remove ads
懷舊音樂會
1991年,因參與楊三郎紀念音樂會演唱,上揚唱片透過紀利男[25]與紀露霞接洽錄製台語老歌的唱片計劃。且因紀利男對音樂非常有興趣,紀露霞便介紹紀利男隨楊三郎學小喇叭,紀露霞透過紀利男牽線,就答應為上揚唱片錄製唱片。[26]
2015年5月29日,為了回溫當時許石與楊三郎一同合唱的登場畫面[27],台北市立交響樂團首度舉辦純台語音樂會[28],並邀請紀露霞[參 7]、劉福助、林秀珠及李靜美演出,追溯50年代經典台語作品。劉福助10多歲就跟著許石學習唱歌,他想到恩師逝世35年,劉感慨表示:「應該很早之前就要舉辦了,時間隔了那麼久,實在感觸良多。」[參 8]。
注釋
腳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