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論中國

亨利·基辛格著作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论中国
Remove ads

論中國》是前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美國國務卿亨利·季辛吉於2011年出版的報告文學。這本書一方面是為了理解中國3000多年來的外交戰略和外交政策,另一方面是為了提供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的真實了解。[1][2]季辛吉被認為是20世紀最著名的外交家之一,[3]尼克森總統任內,他在發展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的關係方面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兩國關係在1972年尼克森訪華時達到了頂峰。[4]

快速預覽 On China, 作者 ...
快速預覽 论中国, 作者 ...
Thumb
尼克森夫婦參觀長城,1972年2月24日

季辛吉的書通過外交政策視角,特別是他自己的現實政治視角來審視中國歷史。該書首先考察了中國歷史上對和平與戰爭、國際秩序的看法,並將其與美國的外交政策方針進行了比較。[5]該書講述了中蘇邊界衝突如何迫使中國考慮與美國建立關係。季辛吉記錄了他自己協調1972年尼克森訪華的經歷,包括對毛澤東周恩來個性的真實描述。[6]本書的最後部分展望了中美關係的未來,批評了阻礙美國和中國發展互利關係的領域,並向人們警告另一場冷戰的惡果。[7]

該書集純歷史、外交政策討論和季辛吉在華經歷的個人敘述於一體。[8]它不屬於自傳、回憶錄或專著的類型,但可以被視為對季辛吉的一生及其與中國的經歷的一部分回憶、反思、歷史敘述與探索。[5]該書自2011年出版以來收到了各種評論,幾家報紙和個人對這本書的反應各不相同。

Remove ads

背景

亨利·季辛吉

《論中國》是亨利·季辛吉撰寫的第13本書。[2]該書於2011年完成,季辛吉時年88歲,已退休34年。季辛吉是一位德裔美國政治學家,也是第一位同時擔任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和國務卿的政治人物。[9]1954年,他在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並迅速進入美國政治體系,與納爾遜·洛克菲勒切斯特·鮑爾斯英語Chester B. Bowles盧修斯·克萊等人共事。[10]他與洛克菲勒在多個項目上合作直至1968年,洛克菲勒對季辛吉的專業精神印象深刻,並於1968年向尼克森推薦其任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10]季辛吉於1969年成為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並於1973年成為國務卿。[9]

中美關係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和中國之間的關係一直是家長式的關係。[11]然而,1949年,在中國共產黨擊敗蔣介石國民政府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0月1日成立,美國同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係破裂。[12]韓戰金門炮戰加劇了美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的意識形態緊張局勢,美國與中國作戰並威脅對華發動核戰爭1959年藏區騷亂和中國1964年的第一次核試驗將進一步加劇美中關係的緊張。[11]直到中蘇潛在的緊張局勢升級為1969年的中蘇邊界衝突以及隨後來自莫斯科的核威脅時,中國才將目光投向美國。[13][14]尼克森的領導下,亨利·季辛吉通過與中國高級官員的聯繫實現了中美關係正常化。美國向中國開放。[15]季辛吉於1971年安排了一次在中國的秘密會面,並於1972年安排了理察·尼克森訪華。[16]1972年中美峰會就某些國際行為原則達成了一致意見,標誌著中美雙邊溝通、貿易進程的開始。[17]

內容

《論中國》集歷史、個人敘述、政治分析和反思於一體,共17章。一位評論家將這本書描述為「試圖向美國讀者解釋中國外交,回顧美中關係的進程,並簡要而深刻地應對維持互利互動的挑戰」。[18]

季辛吉在本書的前幾章介紹了中國人對國際事務的看法以及國際關係概念的歷史。他專注於中國現實政治和孫子兵法。季辛吉指出,多年來中國一直是「世界中心」,周圍環繞著各種面臨入侵風險的小國,這形成了戰略思想體系。季辛吉描述了中國的信念:「不僅是世界諸文明中的『一個偉大文明』,更是文明的化身。」[19]季辛吉考察了中國國內和國際上的困難,這預示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發展。E-International Relations的扎卡里·凱克寫道:「這有助於傳達中國外交政策的連續性,在某種程度上暗示北京的行動具有一定的可預測性」。[20]

季辛吉介紹了毛澤東的思想、抱負、策略以及他對心理優勢的追求。季辛吉提到了圍棋如何推動中國的軍事行動並影響他們在冷戰中的地位。季辛吉繼續討論冷戰話題,總結了美國朝鮮、中國和蘇聯的動機,審視了三角外交和韓戰的原因。季辛吉表示,冷戰的結果是衝突各方的失敗。

季辛吉詳細介紹了中美由對抗走向和解的道路,討論了導致尼克森總統和毛澤東會面的政治和國際背景,重述了毛澤東和尼克森之間的討論、尼克森與周恩來的對話以及1976年毛澤東、周恩來逝世後的各種其他對話。季辛吉認為,審視中國主要政治人物及其面臨的問題的過程讓讀者能夠「以古典現實主義的傳統審視過去」。[20]他透露,周恩來在去世前曾提出中國要實現四個現代化。季辛吉審視了毛澤東和周恩來的遺產。

本書的中後章節記錄了鄧小平的復出,揭示了他如何有效地推進中國的改革開放。該書展示了鄧小平如何在與美國的關係中維持中立地位並增強中國的內部實力,以阻止蘇聯影響力的蔓延。季辛吉記錄了中國如何採取三個世界的方針來應對國際關係。

本書的後半部分涵蓋了20世紀90年代柯林頓總統領導下的中美關係,以及蘇聯解體和第三次台海危機等事件對其的影響。季辛吉還對2011年(本書撰寫時)的事態進行了評估,對中國在國際社會中扮演的角色持積極看法。季辛吉還闡明了美國和中國在現代國際環境中的不同之處。

本書的最後部分探討了中國和美國的未來以及兩國關係。他認為中國將繼續發展並成為超級大國,並將美中關係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英國和德國進行比較。季辛吉完成了對當代削弱美國和中國建立互利關係能力的領域的研究。

Remove ads

反響

自2011年發布以來,《論中國》受到了多方好評。多家知名報紙和期刊都對季辛吉的觀點、敘述的客觀性和書中的內容進行了評價、批評和細緻的評論。

讚揚

哥倫比亞大學唐納德·扎戈里亞英語Donald S. Zagoria認為這本書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肯定會提升他(指季辛吉)作為美國傑出戰略思想家之一的聲譽」。[21]他認為這本書是多方面的,各個部分都試圖實現多種結果。扎戈里亞表示,這本書試圖從整體上理解中國從帝國到現代國家的外交和外交政策,同時它也「一部分是回憶錄,一部分是反思,一部分是給美國政策制定者的一份關於如何與中國這個崛起中的超級大國建立合作關係的備忘錄」。季辛吉因其對中國的現實和審慎態度而受到讚揚,扎戈里亞的評論稱這本書對於專門研究美國對華關係的美國外交政策的學生來說具有無價的價值。[1]

專門研究中華民國歷史的牛津大學歷史學家芮納·米德認為季辛吉的書是對這個世界上新興超級大國博學而優雅的見解。米特在他的評論中談到了歷史的新鮮感,因為它是由「一位出席1971年會議的倖存高層人物」撰寫的。 [4]米特表示,他對毛澤東「輕慢」和周恩來「敏銳」性格的真實描述令人印象深刻。米特認為季辛吉「展現了當今任何國家的政客都無法比擬的長期願景」。[6]

洛杉磯時報》撰稿人琳達·馬修斯對季辛吉的《論中國》一書給予了積極評價。馬修斯稱,這本書是「美國對中美蘇戰略分析的融合體」,內容豐富、真實。[2]季辛吉公布的「他與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會面的小插曲」也給馬修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評論指出,那些熱愛外交史的人會「愉快地」看待尼克森歷史性訪華之前導致中美關係破裂的誤解、錯誤和錯失的機會。此外,她認為,對於普通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了引人入勝的、「關於他與中國最威嚴的領導人會面的有趣、有時甚至是八卦的報道」。[2]

Remove ads

批評

紐約時報》前首席評論家角谷美智子認為季辛吉的《論中國》是為了保護他在公眾眼中的形象,同時淡化了中國領導層對平民造成的後果。 [22]角谷將季辛吉的《論中國》定位為一本「有時反常」的書。她認為,當季辛吉探索與中國的交往時,他試圖「打磨自己作為尼克森國家安全顧問和國務卿的遺產」。角谷還闡明了季辛吉對毛澤東「數十年殘酷統治造成的人員傷亡」的輕描淡寫。此外,角谷質疑美國最近就人權問題對華施壓的實際影響。有人認為,季辛吉對「在毛澤東統治下死去的數百萬人」表現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傲慢」,在他為自己創造的許多神話中表現出對毛澤東的「無知和天真」。[22]

經濟學人》發表的一篇評論譴責季辛吉的《論中國》是一部有關中國外交政策歷史和決策的不準確且有問題的書籍。該評論推斷,季辛吉的書被他對中國外交政策的美好描述,即中國的外交政策是由「深思熟慮、高效的戰略大師」主導的損害了。文章還指出,季辛吉很少考慮到毛澤東和周恩來是受到馬克思列寧主義影響的共產主義者,而這體現在中國的外交政策和政治結構中。該評論認為季辛吉在書的最後試圖回答有關美中關係未來的問題,即「中國崛起並成為超級大國的努力是否會不可避免地為與美國的衝突鋪平道路?」的部分「含糊得令人失望」。[23]該評論認為,季辛吉沒有就如何避免衝突提供明確的答案。[23]

英國作家兼評論員賈斯帕·貝克爾英語Jasper Becker批評季辛吉的書未能解決「理察·尼克森總統為何以及如何認為保護共產主義中國符合美國利益」這個關鍵問題 。[24]貝克爾認為,季辛吉未能闡明為什麼美國認為必須保護中國免受蘇聯威脅的影響。貝克爾對書中詳述的季辛吉支持中國的理由,即「蘇聯是一個更具擴張性和侵略性的國家」提出質疑。貝克爾聲稱,中國決定向朝鮮越南緬甸柬埔寨派遣軍隊,同時資助其他國家訓練叛亂分子,這相當於對蘇聯的侵略。[24]此外,該評論對季辛吉對中國領導層的看法表示遺憾,稱季辛吉從表面上接受了中國領導人的言行,沒有提出任何質疑,認為「他從不看幕後(的運作)」。該評論總結稱,「中國人簡直不敢相信自己能幸運地找到像季辛吉這樣天真的、聽話的夥伴」。[24]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