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爾蓋·布林(英語:Sergey Brin;1973年8月21日),美國猶太裔電腦科學家企業家,來自蘇聯。布林與賴利·佩吉合作建立以搜尋引擎和線上廣告技術聞名、世界最大的網路公司Google[5]。他在富比士2019年億萬富翁排行榜中名列第14位元,資產達到498億美元[6]。在2019年美國400富豪榜,以535億美元的資產,排名第7名[7]。在2020年9月公佈的富比士美國400富豪榜排名第9名,資產達657億美元[8]

快速預覽 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 出生 ...
謝爾蓋·布林
Sergey Brin
Thumb
謝爾蓋·布林在2005年Web 2.0會議上
出生 (1973-08-21) 1973年8月21日51歲)
 蘇聯莫斯科
居住地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思阿圖斯山丘
國籍 美國
民族阿什肯納茲猶太人
教育程度大學
馬里蘭大學理學學士(1993年)西班牙IE商學院榮譽企業管理碩士(2003年)
母校馬里蘭大學學院市分校
史丹佛大學
職業電腦科學家、科技革新者、企業家
知名於Google建立者之一
薪金1美元(2011年)
淨資產 475億美元(2018年3月)[1]
配偶安妮·沃西基(2007-2015)[2][3][4]
妮可·沙納漢(2018-2023)
兒女2
獎項馬可尼獎(2004)
網站stanford.edu/~sergey/
簽章
Thumb
關閉

布林出生在蘇聯,大約在6歲時與父母移居至美國,之後於馬里蘭大學學院市分校上學,並沿著其祖父與父親的腳步學習數學,同時雙修了電腦科學。畢業後,謝爾蓋進入史丹佛大學。不過,布林在史丹佛攻讀博士期間選擇了休學,與在史丹佛結識了賴利·佩吉。兩人開始使用宿舍裡廉價的主機,應用布林所設計的資料探勘系統為基礎,試圖編寫出一個卓越的搜尋引擎。隨著這項計劃越來越有成功的可能性,兩人遂先暫停其在史丹佛的大學學業,在從蘇珊·沃西基(後成為Google進階副總裁)借來的車庫裡持續發展Google[9]

早期生活

謝爾蓋·布林出生在蘇聯莫斯科的一個猶太家庭,父母兩人皆畢業於莫斯科國立大學。父親米哈伊爾·布林當時在莫斯科一所學校任教,並曾經在蘇聯國家計劃委員會就職,[10]「試圖利用數據來證明蘇聯人的生活水平遠比美國人高得多,這就是我在蘇聯時期的主要工作內容,可是事實又是如何呢?」接受訪問時他如此表示。

謝爾蓋6歲時(1979年),全家決定自蘇聯移民至美國居住。[11]移民至美國後,他的父親成為一位在馬里蘭大學任教的數學教授,而母親葉夫根尼婭·布林則為美國航空航天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工作。[5][11][12][13]

在蘇聯的童年生活

謝爾蓋·布林6歲時,他的家人認為他們必須移民到美國。布林一家在蘇聯首都莫斯科中心擁有一棟小公寓,內部共有三間房間(總計約30平方公尺),並和祖母共同居住在一起。[5][14]在《The Google Story》的作者馬克·馬爾塞德訪問布林家庭中,[11]謝爾蓋的父親曾表示:「在還沒上大學時我就已經被迫放棄成為太空人的夢想。在蘇聯,儘管當時蘇聯在法律和官方上都聲稱並沒有反猶太主義;但在現實中,蘇聯共產黨卻透過拒絕接受猶太人上大學等方式,將其排斥在高層的專業人士外。猶太人也因此被物理學部門排斥,尤其⋯⋯」米哈伊爾因此在報考大學時將其主修科目改為數學。然而雖然在大學的數學這科,他每次都有A的優異成績,但他說:「在研究所仍沒有人特別注意我,只因為我是一位猶太人。」童年時的布林很早就知道自己的父親無法追求他所希望的職業,然而直到在美國才知道這件事的細節,謝爾蓋告訴馬爾塞德說:「我很早以前就已經知道我父親不能追求他所追求的人生⋯⋯」[5][14]

1977年在謝爾蓋即將就學前,他父親參加了位於波蘭華沙的一次數學研討會,在「與美國法國英國德國等國家的學者相互交流」後,米哈伊爾向他妻子及母親說現在就應該馬上移民。「我們不能再在這裡待下去了」米哈伊爾說:「在西方和我同樣專業的人並非是怪物。」在對自己和兒子的未來仔細考慮後,謝爾蓋的父親決定移居美國。他於之後的訪問中補充說道:「我是當時家裡中,唯一認為移民是一重要決定⋯⋯」「我離開前蘇聯除了自身原因外,主要就是考慮到了布林的前途。當時我並沒有考慮過布林會成為一名產業鉅子,我只是希望他能順利拿到博士學位,最後成為一名對社會有用的人。當然最好是像我一樣成為一名教授。」[5][14][15]

與父親相比,謝爾蓋的祖母對於要從莫斯科移民並不甚願意。而謝爾蓋的母親,馬爾塞德在其文章提到:「對於葉夫根尼婭來說,這決定將會影響謝爾蓋的未來走向,但謝爾蓋的父親認為他已經思考了更多有關謝爾蓋的未來⋯⋯」謝爾蓋的母親亦選擇了丈夫的決定,夫妻倆仍最後決定舉家遷移至美國。1978年9月,謝爾蓋一家正式提出了出境簽證英語Refusenik申請,但在此時父親「立刻被裁員」,而母親人也毫無理由地被迫辭去工作,兩人突然頓失工作。在等待簽證的8個月中,謝爾蓋的雙親只能做臨時工以維持家計,並沒有穩定的收入,但也無法確定出境簽證能被通過。這段時間兩人亦要負責照顧謝爾蓋的生活,而父親也趁機教導其程式設計。1979年5月,他們的出境簽證成功獲准,布林一家正式離開了蘇聯。[5][14]

1990年的夏天在謝爾蓋即將17歲生日的幾個星期前,他父親帶著兒子謝爾蓋參與持續兩周的蘇聯高中數學資優學生國際交流計劃。「謝爾蓋回憶說此次旅行喚起了他童年的恐懼」,他也記起他第一次「一時面對蘇聯的迫害,衝動地向警車扔石頭」。馬爾塞德在其文章提到:「在第二天旅行至一家莫斯科市區的療養院附近,謝爾蓋靠近其父親、直視父親的眼睛說道:『謝謝你當初選擇帶領我們離開蘇聯。』」[5][14]2000年10月,在一次訪談中布林說:「我知道等待出境那段時間是一段相當艱苦的時光,我現在也十分感激當時我們仍決定移民至美國。」

美國教育

謝爾蓋·布林在馬里蘭州就讀小學,但他從家裡學到比學校更多的知識。其身為馬里蘭大學數學系教授的父親培養了他在數學上的興趣,而他的親屬也幫他保有了說俄羅斯語的能力。在就讀小學一年級時,謝爾蓋就向老師提交了一份有關電腦列印輸出的設計方案,而在那時電腦就像黑白電視一樣,只有少數人擁有並懂得如何使用。[10]

1990年9月,謝爾蓋讀完位於綠帶城的高中後,進入馬里蘭大學學習電腦科學數學,並於1993年5月獲得理學學士學位榮譽。[16]而後他獲得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獎學金此時謝爾蓋第一次參加史丹佛大學博士研究生入學考中,就以10門都名列前茅的優異成績被錄取。[來源請求]進入史丹佛大學後,他進入了Wolfram Research參與了Mathematica的編輯。[16]

發展搜尋引擎

Thumb
謝爾蓋·布林

謝爾蓋進入不久就對搜尋引擎產生了興趣,他曾獨立或與他人合作發表了許多關於資訊收集關鍵字索引的論文,也曾經寫了一些小的測試性程式。1995年3月史丹佛大學的新生歡迎會上,謝爾蓋負責帶領新來的研究生賴利·佩吉利用周末時間認識校園,這也是兩人的第一次相遇[17]。在一次的《經濟學人》雜誌訪問中,謝爾蓋開玩笑地說:「我們倆都有些令對方厭惡」。兩人似乎在大多數課題專案上都持不同意見,但在共同相處了一段時間以後,兩人就「在智力上惺惺相惜,成為了親密的好友」。當時,布林專注於開發資料探勘系統而佩奇把重心放在了推廣從一篇學術論文在其他論文中的參照量來推斷其重要性這一概念。[18]最後兩人共同計劃編寫出一超文字的大規模網路搜尋引擎[19][20]

為了讓計劃實現,他們利用宿舍中的廉價電腦中編寫出程式,並於網路上測試這新開發的搜尋引擎。這個引擎首先為史丹佛大學內部的學生、教師和管理人員使用,並且迅速流行起來,大學的技術認證中心並為這項技術申請專利。然而僅靠史丹佛的硬體的基礎設施已讓迅速發展的計劃趨向極限,但他們倆認為他們已成功創造出一嶄新的搜尋引擎,遂先暫停有關博士學位的課程與研究,持續開發這系統。[18][21]

Mark Malseed在文章中寫道:「他們倆向全體師生、各自的家人和友人募集研發基金,兩人共同度過困境,成功購置了一些伺服器,此外還租借了一位於門洛帕克的車庫作為基地⋯⋯(不久之後)昇陽電腦的公司創辦人、副總裁兼史丹佛校友的安迪·貝托爾斯海姆表示願意簽下10萬美元的支票來贊助『Google公司』。但那時有一問題為:Google公司仍未實際存在,也尚未正式申請創辦公司。兩個禮拜後,當兩位創辦人仍忙著處理檔案資料時,並沒有地方可安全放置這筆錢。」[5]1998年9月7日,25歲的拉里和24歲的布林正式建立了Google公司,而當時公司僅提供使用PageRank的搜尋引擎的服務。

經濟學人》雜誌在介紹謝爾蓋的生活態度的文章上,總結了Google的最初宗旨:「使世界上所有的資訊,能被普遍和有用的被搜尋到。」,並將其與現代印刷術的發明者約翰尼斯·谷登堡互做比較:

這樣的類似的比較也出現在《The Google Story》的文中:「並不是自從古騰堡開始⋯⋯任何的發明將會讓人改變其早先利用資訊的方式,而這當中做的最徹底的就是屬於Google了。」[11]

私人生活

2007年5月,謝爾蓋·布林在巴哈馬娶了安妮·沃西基蘇珊·沃西基的妹妹)為妻。[9][23]妻子安妮·沃西基是一位生物技術博士,且於1996年於耶魯大學榮獲生物學理學學士;之後她將重點放在醫學資訊學上,並與謝爾蓋共同希望能找出新方法來改善這方面的課題。[4][24]他們倆亦深深影響醫學資訊學,並帶領著人類基因組計劃。「對於布林來說,他將遺傳學視為一個龐大的資料庫和種種數據資料的問題。」他的妻子並以此想法創辦了23andMe(23即指人的23對染色體),試圖讓每個人都能了解自己的基因。[18]在一次Google的時代精神會議上,謝爾蓋提出他希望總有一天人們都能了解自己的基因排序,藉此來幫助醫生、患者、研究人員分析這些數據,來解決身體上的問題。[18]

謝爾蓋·布林的母親葉夫根尼婭之後被診斷有帕金森氏症,2008年謝爾蓋決定將她移往馬里蘭大學醫學院接受治療。[25]在藉由23andMe的研究後,謝爾蓋得知帕金森氏症通常並不會直接遺傳下來。而當這件事被別人提起,並詢問他說不知道這件事是否會比較高興時,他說他提早知道意味著現在就能夠立刻提早抵禦此疾病,然而他仍有可能因為與母親相同的LRRK2基因突變,而在之後幾年發病。[18]經濟學人》雜誌的評論中說道:「布林得知他的LRRK2基因突變將會是他之後的一個身體隱憂後,並沒有影響到他對Google搜尋引擎程式的改良與除錯。他能夠藉由幫助自己的同時,也能夠幫助到別人,他認為自己算是十分幸運的⋯⋯」[18]

2013年8月,Google發言人向《華爾街日報》旗下科技網站All Things D證實,謝爾蓋和安妮·沃西基已分居數月,根據部分媒體報導,謝爾蓋和下屬阿曼達·羅森堡的婚外情,是導致夫妻倆分居的主因。2015年6月,與安妮·沃西基離婚[26]

谷歌退出中國

Thumb
謝爾蓋·布林作為一神祕嘉賓出現於2010年TED大會上,隨後公開發表Google公司中國政府的新態度。[27]

由於童年時因為家庭因素而離開了蘇聯,謝爾蓋對於「Google必須要藉由審查搜尋引擎的結果,來安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感到不甚願意,但隨著中國經濟的進步,Google仍決定加入中國市場,[18] 他向《財星》雜誌採訪時解釋其理由:

然而在2010年1月12日,Google在其官方部落格發布一篇題為《新的中國策略》(A new approach to China)的文章,指出大約在一個月前有大規模針對該公司電腦系統和其他基礎設施的網路攻擊,其他攻擊目標還包括許多Gmail帳戶資料,並導致其智慧財產權遭竊。Google宣布不再同意繼續審查其搜尋引擎,要求獲得「在中國境內提供一個不經審查的搜尋引擎」權利;甚至如果協商不成,可能會考慮關閉Google.cn乃至於Google中國,完全退出中國市場。而在這次反對審查制度的決策之前,其實Google早已醞釀了數週,兩名創始人謝爾蓋·布林和賴利·佩吉均參與了高層討論。在討論中以執行長艾瑞克·史密特為首,認為應該繼續在中國經營,並盡力改變其政權型態;但謝爾蓋反駁說公司已經盡了力,是應該離開了。討論的結果是謝爾蓋的意見佔了上風。[14] 而在攻擊事件後,Google工程師亦確實追蹤到攻擊者可能為中國政府或是代理的駭客所為。

紐約時報》報導說:「這次攻擊的主要目標為擁有Gmail帳戶的中國人權活躍人士,但也對至少20家分別從事金融、科網、傳媒和化工等各方領域的其他大型公司,進行針對性攻擊。」[28][29]之後又持續報導此次攻擊說:「這次襲擊亦可能包含Google最重要的密碼系統,而如果遭掌控將可能控制數以百萬的世界各地使用者。」[30]

2010年3月22日,Google正式將Google中國兩域名(google.cn和g.cn)的網頁搜尋、圖片搜尋和資訊(新聞)搜尋重新導向至Google香港的域名(google.com.hk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並透過位在美國香港的伺服器,提供未經審查過濾的搜尋引擎服務。同樣的,域名註冊公司Go Daddy也在3月24日一場討論中國網路自由的美國國會聽證會中,宣佈將停止辦理新的「.cn」域名申請。[31]負責Google對於這次事件發言的謝爾蓋本人,在接受採訪時補充說道:「對於我們來說,總是在討論如何能夠爭取更多在網路上的公開和自由。我們相信這將是最好的事情,因為我們可以繼續維護網路開放性和自由傳遞資訊的原則。」[32]

只有少數大公司聲援他們這項舉動,不過很多網際網路言論自由支持者對這一舉動感到歡喜,甚至在美國贏得了多數的讚譽,也廣受美國國會議員的認同。[31][33]參議會議員拜倫·多甘稱道:「Google這次決定是勇敢的一步,這將有利於人們更能自由的表達和傳遞資訊。」而眾議會議員鮑勃·古德拉特則說:「我十分讚賞Google停止對Google.cn搜尋結果的審查,所踏出的勇敢第一步⋯⋯」[34]但是從企業遠景來看,很多人都意識到該舉動將可能會影響Google公司的利潤,《新共和》雜誌(The New Republic)雜誌便說道:「Google將因為它撤出中國而付出沉重的代價,然而這就是為什麼這次拒絕審查的舉動,是十分值得讚美的。」

獎項和認可

2009年11月,《富比士》雜誌把謝爾蓋和拉里共同列入影響世界的重要人物第五名。而在早些年的2月,謝爾蓋由於「領導索引和檢索等有關搜尋系統的快速發展」,獲選進入了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這可說是「在工程師中最高的榮譽」。2003年,謝爾蓋和拉里因為「具體表現了企業家精神,以及展現新增公司的動力」,自位於西班牙西班牙IE商學院中得到企業管理碩士名譽學位[35]2004年,兩人收到了Marconi Foundation英語Marconi Foundation的「最高工程獎」,並被推舉為哥倫比亞大學的董事,Marconi Foundation的主席John Jay Iselin英語John Jay Iselin在宣布基金會的獲獎人後,祝賀他們兩人的發明「從根本上,改變了倚靠訊息檢索的今日」。[36]

謝爾蓋擔任Google董事兼技術總監期間,個人身價曾估計達到175億美元,這令他一度成為全球排名26美國排名12的富翁[37]2010年根據《富比士》雜誌報導,他與賴利·佩吉在世界富人排行榜上並列為第24名。[38]

其他事項

Thumb
謝爾蓋·布林
  • 謝爾蓋·布林在其他事業上,名氣甚至可能超越他對Google的貢獻。例如他和賴利·佩吉藉由Google的慈善機構google.org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企圖解決世界的能源和氣候等問題;並投資可替代能源技術的發展,以尋求更廣泛的可再生能源Google承認:「我們的創始人企圖利用科學技術,來解決真正的麻煩問題。」[39]他們也試圖支援企業開發創新的解決方案,且將這計畫分享給全球。例如2010年10月,他們投資一座負責協助東海岸電力網路的大型海上風力發電廠,[40]而這也可能成為美國第一座「海上風力發電廠」。[41]
  • 2008年6月,謝爾蓋·布林投資近450萬美元以成為太空遊客,並與維吉尼亞州太空探險公司簽約。這筆資金將作為預約金,提早預訂2011年世界首架專門執行私人任務的航天飛機的座位。布林在一份聲明中說他認為這次旅行僅是一項投資:「我對太空的探索和商業開發深信不疑,我期待著進入太空,軌道任務探險家團讓我既能保留參與太空遊的機會,又能直接進行投資。」[43][44][45]
  • 謝爾蓋和賴利·佩吉共同擁有一架波音767飛機和一架阿爾法教練機;此外還有以Google公司作為所有人,用每年140萬美元的價格在莫菲特聯邦機場英語Moffett Federal Airfield租了一棟房屋和兩架灣流五英語Gulfstream V,用於他們的商務和個人需求。其中兩人所有的波音767飛機經過特殊設計,可以容納50人,內部裝橫有巨大的床;[46]而兩架灣流五飛機上則安裝有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科學儀器,以在飛行時收集相關實驗數據。[47][48]

話語

  • 楊致遠相當有天賦,如果他想要在Google工作時,我們將會非常興奮。」[50]
  • YouTubeDoubleClick要能夠大幅度的盈利,至少還得等上一、兩年的時間。」[50]
  • 「如果微軟成功收購雅虎,不但違背了相應的反壟斷法,而且將使今後的網路使用者面臨更少的選擇;如果微軟收購雅虎計劃變成了現實,這將不利於網路產業的蓬勃發展。」[50]
  • 「當一個人太容易賺得金錢時,將會混合多餘東西在真正的創新及企業精神。那段艱困的時光,為矽谷帶來最美好的日子。」[51]
  • 「於是我們想出這概念:並不是所有網頁都是相同的;或許人是同一人,但網頁並不是。」[52]
  • 「科技是含有民主概念的機器。因為隨著硬體和軟體的進步,幾乎任何東西你都可以自行添加,這意味著在我們有生之年都能擁有同樣力量的工具。」[52]

電影

更多資訊 年份, 片名 ...
年份 片名 角色 注釋
2013年 實習大叔 本人
關閉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