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Google尋人工具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Google尋人工具 是一個開源網頁應用程式。它為受自然災害影響的家庭、倖存者提供信息交換。最早由Google工程師在2010年海地地震中發佈投入使用。
Google尋人工具由Python語言開發,採用PFIF協議,並在Google應用服務引擎上運行。它的資料庫和應用程式介面基於2005年為卡崔娜颶風尋人工程開發的PFIF[1]。
歷史
2010年海地地震之後,Google工程師立即開始合作開發該軟體[2],軟體基於已有的九一一空襲倖存者登記和PFIF數據標準。[3] Google也與美國國務院合作開發了小部件版本的Google尋人工具,並在美國國務院網站和其他網站上運行。Google尋人工具在海地地震3天以內(1月15日)發佈了英文,法文和海地克里奧爾語版本[4]。
為了解決之前九一一襲擊事件和颶風卡崔娜事件中,不同組織均發佈了大量的尋人信息,但因為疏於整理而造成的信息煙囪問題[5],Google尋人工具整合了各個網站的尋人信息,包含CNN、邁哈密先驅報、紐約時報等[1][6]。
Google的在海地地震中的工作促成了Google危機應對小組的成立,小組在後來的數個災難中再次啟動Google尋人工具,提供多種語言,與各種數據交換夥伴合作[2]。
部署
Google尋人工具通常在一個多語言的危機應對頁面下運作。該頁面同時也提供其他信息,如衛星雲圖,庇護地點,路況信息,電力中斷信息[7]。 在2011年日本東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中Google也利用Picasa平臺讓人們可以提交庇護所中的災民名單,之後再手動輸入Google尋人工具系統[2]。
Google尋人工具重要的幾次部署包括:
- 2010年1月2010年海地地震 (72小時內啟動)[2]
- 2010年2月2010年智利大地震(1日內啟動)[2]
- 2010年6月2010年巴基斯坦洪災(因為當地沒有網際網路接入被認為是一次失敗)[2]
- 2011年2月2011年基督城地震 (3小時內啟動)[2]
- 2011年3月2011年日本東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1小時內啟動)[2]
- 2011年10月2011年凡城地震(1小時內啟動)[2]
- 2013年4月2013年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8]
- 2013年4月2013年雅安地震(1日內啟動)[9]
- 2015年4月2015年尼泊爾地震[10]
該尋人系統截止於2011年3月15日已追蹤到202,400個名字[11] 截止到2011年4月4日超過600,000人。[12][13]
Remove ads
細節
根據PFIF建立的網站可以輕易傳輸,導出數據進行網頁採集網頁抓取。[1] 軟體部件 共有兩個按鈕,一個是"我在尋找某人",另一個是"我有某人的信息"。該部件可以輕易加載在任何一個網站中。[14]
該尋人系統在2011年有幾次誤報。[15]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