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豆野螟
草螟科豆荚野螟属的一种昆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豆野螟(學名:Maruca vitrata)又名豇豆莢螟、豆蛀螟、大豆卷葉螟、豆葉螟、豆莢野螟、豇豆鑽心蟲、豆卷葉螟、豇豆螟,是鱗翅目草螟科豆莢野螟屬的一種昆蟲,是豇豆等豆類蔬菜的重要害蟲[2][3]。
一些中文文獻常將豆野螟的異名Maruca testulalis譯作「豆莢螟」,因而常與Etiella zinckenella(豆莢螟)混淆[4]。
Remove ads
習性
豆野螟偏好在寄主花(蕾)產卵,卵期為3至5天[5]。初孵幼蟲在寄主花器內取食,2至3齡幼蟲通過吐絲連接受害花器與近花端的果枝,然後轉移到豆莢內為害[6]。老熟幼蟲多數鑽入土縫內做土室結莢化蛹,少數則在植株或豆架杆內化蛹[7]。
危害
豆野螟已知危害的寄主超過73種,包括豇豆、綠豆、四季豆、豌豆、木豆、大豆等莢面少毛的豆類作物[2]。豇豆受害最為嚴重,可導致高達72%的產量損失[8]。
防治
豆野螟的防治主要依賴化學農藥,但這引發了豇豆等豆類蔬菜中的質量安全問題[2]。豆野螟幼蟲具有鑽蛀取食的習性,能有效躲避多種殺蟲劑的噴施,導致施藥效果不佳[9]。
為了解決農藥問題,生物防治成為豆野螟綠色防控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害蟲天敵(寄生性與捕食性昆蟲)、病原微生物、植物等生物及其產物,能有效抑制豆野螟的種群數量和抗藥性的產生。[10]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