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財經演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財經演員(英語:Financial Actor),簡稱財演」,是一個對面向媒體觀眾財經分析員群體貶稱,指在電視台電台雜誌報章專欄中曝光的財經分析員,挾著自己的知名度或單靠外貌,以「專家」的身份示人,在未有資料搜集粵語收集數據或資料來源便向媒體觀眾提供對股票、外匯、經濟走勢話題等作出財經分析或投資建議,嘲諷此行為像面向觀眾的演員在演表演時的情況一樣。

歷史

自1980年代以來,隨著香港股票市場蓬勃發展,各大電視頻道開設了眾多財經節目,面向媒體觀眾——粵語俗稱散戶的財經分析員向其解答問題。

媒體除了聘請具金融專業背景的分析師如特許金融分析師(CFA)外,也聘請一批以「口才好、形象佳、出鏡率高」為特點的財經分析員——粵語俗稱「股評人」,向觀眾預測大市走向、評論或推薦個別股票

股市暢旺時興起,為應付散戶需求找「股評人」提供意見,傳媒便紛紛聘請「股評人」分析財經資訊,香港股市中面向觀眾並且非專業的財經分析員在此生態下應運而生。

財經演員此貶稱可追溯至2002年初,出自《信報》前專欄作家、精電集團行政總裁蔡東豪(筆名「原復生」)的一篇文章[1][2][3][4][5][6]

網路資訊時代,隨著社群媒體以及網絡財經媒體平台興起,向網民建議買入或沽出某隻投資產品如股票加密貨幣的 「金融網紅」(英語:Finfluencers)、「財經KOL」等稱謂逐潮取代面向媒體觀眾的財經分析員,但此稱謂並非帶有貶義。

對涉及具體投資建議,財經分析員須持有通過證券及期貨從業員資格考試,須持有根據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證監會)《證券及期貨條例》發出的牌照,以進行第4類(就證券提供意見)或第5類(就期貨合約提供意見)受規管活動。如果他們要售賣證券或期貨合約,他們便須向證監會申請牌照,以進行第1類(證券交易)或第2類(期貨合約交易)受規管活動[7]。財經媒體會在節目前加入免責聲明,並披露和申報其持有的投資組合,聲稱其評論不構成投資建議。

2025年9月17日,《信報》報道稱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已計劃向持牌法團發出指引,以明確聘用財經網紅(KOL)及使用數字平臺進行宣傳時應遵守的標準,正在與業界進行非正式口頭諮詢。證監會考慮收緊持牌機構聘用財經網紅(KOL)的合規要求。包括要求券商對財經網紅(KOL)進行盡職調查,評估其背景、信譽及經驗,並持續監控其活動,確保內容準確、不具誤導性,以風險管理採取措施識別潛在的市場操縱行爲。在持牌機構掛牌的股評人向公衆評論股票投資時,可能也需額外披露和申報[8]

Remove ads

爭議

非以嚴謹客觀數據分析

國際局勢和宏觀經濟環境日趨複雜,公司間之競爭供應鏈的變化、管理層的質素與背景等因素皆影響投資決定。大部分財經分析員在指定時間內只會專注於最多三、四個行業、埋首分析,若投資建議並非基於行業的嚴謹客觀數據分析,是無法找出股票的價值[9],非專業的財經分析和投資建議令不少投資者蒙受損失。

利益衝突

被指與做市商(粵語俗稱為「莊家」)或指能夠影響金融證券市場行情的大戶投資者(粵語俗稱為「市場大戶」)存在利益關係,透過評論特定股票(粵語俗稱「唱好」或「唱淡」)而進行內幕交易(粵語俗稱「出貨」或「收集籌碼」),其觀點可能受商業利益影響,目的可能為吸引媒體觀眾增加財經媒體收視率、製造市場話題或配合某些市場操縱行爲(粵語俗稱為「搭棚」)。

語言藝術

順口開河,被指使用模稜兩可、免責性強的語言,例如粵語「有機會上升…但亦可能回落」,無論市場走向如何,事後皆可自圓其說。

相關書籍

  • 《財經演員的自我修養》 作者. 渾水 · 出版社. 白卷出版社 · 出版時間. 2018年7月 · ISBN 9789887904229.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