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赤穗城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赤穗城
Remove ads

赤穗城(日語:赤穂城あこうじょう Akō-jō *)是位於日本兵庫縣赤穗市,別名加里屋城[1]大鷹城[1]掻上城[2]蓼城[3]。以故事《忠臣藏》的舞台而聞名。江戶時代時,是赤穗藩的藩廳所在地。赤穗城為日本100名城之一,也是國之史跡國指定名勝日語名勝#国指定の名勝

快速預覽 赤穗城, 別稱 ...
Remove ads

歷史

加里屋城・大鷹城時期

享德年間,赤松滿祐一族的岡光景建設加里屋城。另一說是於文正元年(1466年)至文明15年(1483年)間,由岡光廣構築而成。本來岡氏將該城視為根據地岡城或是位在東有年的鍋子城之支城,但隨著三角洲地區的發展,該城成為戰略和經濟上的要點。此後,城下創建大蓮寺和萬福寺,逐漸形成寺町的樣貌。[4][5]

天正14年(1586年),生駒親正羽柴秀吉的命令由伊勢國神戶轉至赤穗。翌年,親正即轉至讚岐,赤穗變為宇喜多秀家所領,由秀家的家臣津浪法印作為代官管轄赤穗[5]

慶長5年(1600年),宇喜多氏在關原之戰敗北,池田輝政受封播磨52萬石。由其弟池田長政日語池田長政 (片桐池田家)擔任赤穗領主,並築陣屋形式的大鷹城[1]。同20年(1615年),池田政綱日語池田政綱領3萬5千石入封,設立赤穗藩,並建大書院、玄關、大廳、土藏[註 1]寛永8年(1631年),藩主改由池田輝興擔任,後建造金間[註 2]、多門[註 3]、馬屋。[2]

Remove ads

赤穗城時期

正保2年(1645年),笠間藩藩主淺野長直日語浅野長直入封至赤穗。慶安元年(1648年),向幕府提出建築新城的請求,在獲得許可後開始築城,歷時13年才得以完工。設計主要由學習甲州流軍學的家老近藤正純日語近藤正純統籌,其中二之丸門虎口部分,軍學者山鹿素行有參與設計。該工程包括興建本丸、二之丸、三之丸、9座櫓、9座矢倉台、天守台、大小書院、大廳、玄關等設施,與修建前相比,整體規模擴大了三倍[2]

元祿14年(1701年),因赤穗事件的關係,淺野氏遭改易,赤穗城暫由龍野藩藩主脇坂安照日語脇坂安照掌管。翌年,由下野烏山轉封至此的永井直敬日語永井直敬接任藩主。寶永3年(1706年),森長直日語森長直備中西江原入城。森氏經12代的治理直到明治維新[6]

昭和46年(1971年)年,城跡被列為國之史跡[7]平成14年(2002年)年,本丸庭園和二之丸庭園被選為國指定名勝[8]。同18年(2006年),被選為日本100名城(60號)[9]

位置

赤穗城東鄰千種川日語千種川下流部的大川,北面山崎山和雄鷹台山日語雄鷹台山 (赤穂市),南接播磨灘。江戶時期,從西北面的城下町北端開始,在備前街道向西延伸,經過帆坂峠進入備前國,並連接至山陽道。同樣地,從城下町北端開始,在姬路街道北上,並經過北方周世峠[註 4]亦能連接至山陽道。

構造

Thumb
1. 本丸 2. 二之丸 3. 三之丸 A. 大手門 B. 本丸門

赤穗城為變形輪郭式構造,二之丸以同心圓狀包圍著本丸(輪郭式),前者北側配置三之丸(梯郭式)。總共設置10個櫓、12個門和5個枡形虎口。其中本丸設置1個櫓、3個門和3個枡形虎口;二之丸設置5個櫓、5個門和1個枡形虎口;三之丸設置4個櫓、4個門和1個枡形虎口。

本丸

本丸門

本丸門為內枡形虎口,設有一之門(櫓門)和二之門(高麗門)。一之門採用入母屋造形式,二之門採用切妻造形式。本丸門雖在廢城後拆除,但經由挖掘調查,和繪圖、照片等資料,於平成4至8年(1992年至1996年)復元完畢。

本丸御殿

御殿可分為表、中奧、奧。表御殿為執行公務的場所,中奧是藩主的私人空間,奧是侍女們的房間[10]。藉由永井氏文書內的御殿平面圖,於平成元年(1989年)復原當時御殿的大體結構。

本丸庭園

以池泉為中心的庭園,包括御殿南面的大池泉、中奧坪庭的小池泉和西北隅的くつろぎ池泉。大池泉設有中島、入江、岬,池岸的線條結合了直線與曲線,池底以割石、砂利石、瓦堆疊而成。該池推測是建於淺野氏時期,在森氏時期時改修;小池泉由「流水池泉」與「舟狀池泉」並排,東西方向排列所組成的。

くつろぎ池泉分為四個時期[11]

  1. 護岸皆設置礫石,呈洋梨形。最長26公尺、最寬17公尺、最深2.5公尺。
  2. 東側一部份的護岸向內縮,使東岸形成岬狀。
  3. 南端增設方型的小池泉,由御殿南面的大池泉經排水溝供水。另外,在該時期發現有將生活廢棄物投入池內的痕跡,包含多數的陶瓷和木製品,和記述「淺野內匠頭長矩」、「淺野釆女長友」、「大石內藏助」、「奧野將監」等的木簡。
  4. 東側護岸再向內縮,整體形成細長狀,池水的深度也變淺。

推測起初該池泉作為觀賞用,之後變為本丸內和大池泉的水位調整池,或是防火用水。現今くつろぎ池泉是以1期的樣貌復元。

天守台

本來預計建設五層的天守,但實際並未實施該計畫,只殘留天守台遺跡[1]。高度約有9公尺,是赤穗城內最高的石垣。

廄口門

淺野氏時期稱作廄口門,森氏時期稱作台所門[10]。平成8年(1996年)的調查發現到門礎石,並判斷為高麗門。同13年(2001年),整備門、橋、土牆和周邊石垣,恢復往時的容貌。

刎橋門跡

位在本丸南面的門,從該門經過刎橋可通向二之丸。被稱為「非常門」或「不淨門」。根據〈赤穗加里屋城圖〉,刎橋長2間2尺、寬1間9尺。另外,由調查可知該通道是由土壘內側的腰卷石垣與合坂構成。平成9年(1997年),完成石垣和合坂等的復元工程。

本丸東北隅櫓

該櫓是本丸唯一的隅櫓,有長4間2尺、寬3間4尺2寸的櫓台之二重櫓。現今僅殘存一部份登上櫓台的石階,無二重櫓遺構。其餘西北隅、西南隅、廄口門南側雖有櫓台狀的石垣,但都沒有設置櫓,而是採用橫矢枡形的防禦結構。

二之丸

二之丸門跡

二之丸虎口在朝向西方處設置一櫓門,該門桁行4間半、梁行2間、建坪9坪,採用切妻造構造。目前門和石垣都已拆毀,僅殘留一部份的築石。

二之丸庭園

該庭園以名為「錦帶池」的池泉為中心而建,該池泉全長180公尺、最寬58公尺、周長540公尺、面積約2400平方公尺,範圍從大石賴母助屋敷的南面到二之丸西仕切。在靠近屋敷的部分,池泉曾進行兩次的大改修。以下是每個時期的變化[12]

  1. 起初,池底鋪滿玉石和板石。
  2. 池泉的形狀與起初時一樣,但在池底的玉石和板石上鋪滿10公分厚的砂礫層。
  3. 將護岸石向內移動,縮小池泉範圍。另外,在池的中央往更深處進行開挖,使得原本是流水型的池泉改造為帶有水面停滯的形式。

與靠近屋敷的部分相比,西南側具有較寬廣的空間,池泉深到能乘船遊玩,而且護岸和池底的結構亦大相逕庭。護岸採用如同堀的護岸一樣之石積構造,池底則未鋪設貼石。位在東南隅的表門,經過時代變遷而拆除,之後於平成20年(2008年)重建附有脇戶的冠木門。

大石賴母助屋敷

該屋敷的主人是大石良雄的叔父大石良重日語大石良重,因後者受藩主長直的重用,而被賜予該屋敷。山鹿素行被流放至赤穗時,曾在該屋敷的一隅度過八年的歲月。[10]經過挖掘調查,發現屋敷的土牆根基、建物礎石群、引水道等遺構。平成21年(2009年),重建藥醫門形式的屋敷門。

該屋敷北邊本來有二之丸城壁,並設有一重櫓,現今只剩櫓台遺構。由櫓台至二之丸門的城壁石垣,因作為災後修復材料而被拆除,僅存30公分高城牆土壘的基底。櫓台西側的石垣內側之土壘法尻則發現腰卷石垣,使用花崗岩和流紋岩堆積而成,現狀約1.4公尺高。[11]

西中門跡

位在二之丸的西側,為通往三之丸的門。寬度2間餘,建坪6坪。根據調查,從西中門通往三之丸間設有土橋,該土橋相對於門跡約向南偏移2.4公尺建造。

西仕切和西仕切門

西仕切是將二之丸切割南北兩區的城壁,以石垣為底,再加上土牆構成。其中設有名為西仕切門的小門,是個附有控柱的棟門,兩側與仕切石垣相連。又稱作「透シ門」,推測是因為門扉上有一部份沒張貼橫板的關係[10]。平成21至22年(2009至2010年),完成復元整備的作業。

花見廣場(元祿櫻苑)

位在二之丸西南側的池泉。該池泉用於引入本丸堀的溢水,並將水排放至城外。現今池泉已復元,並種植18種類、200多棵的櫻花樹,作為市民的休憩場所。

水手門跡

位在二之丸的南端,面向海或灘涂的門。寬度1丈、高2間餘、建坪4坪。門的周圍為了讓船隻出入,將城牆大幅向內收縮,並以緩和的曲線與西方的南沖櫓台連接。門的前面設置船隻停泊的雁木,和防波用的突堤。現今殘留門的礎石,另外於平成10年(1998年)復元雁木和突堤。

米藏跡

位在水手們的內側,用於儲藏從水手門卸貨的米等物資。現在已整備成仿照米藏設計的休憩所。

南沖櫓台、潮見櫓台

南沖櫓台位在從水手門向西側延伸的城牆末端,本來具有二重櫓,現僅剩長4間2尺、寬3間4尺的櫓台。與南沖櫓共同監視城南面的潮見櫓,該櫓位在東南隅,有長3間5寸、寬4間2尺的櫓台之二重櫓,現僅殘存櫓台的石垣。

東仕切門

與本丸天守台東側的堀相接的東仕切石垣上,曾設有面向東邊的小門。該東仕切門的北側是作事小屋,南側是馬場。現今石垣與門跡皆已埋沒。平成26年(2014年),有對該處的一部份進行調查與整備。

二之丸東北隅櫓台

位在二之丸東北隅、清水門南側的二重櫓,其櫓台長3間半、寬4間1尺。該櫓台石垣於明治25年(1892年)因作為洪水災後復原的材料而拆除,後在平成8年(1996年)復元。

三之丸

大手門、大手隅櫓

大手門的虎口為內枡形,由東面的高麗門和南面的櫓門組成。明治初期兩座城門都已經消失,於昭和30年(1955年)只有高麗門與大手隅櫓一同被重建。大手隅櫓是位在大手門的北面,具有長4間半、寬3間半的櫓台之二重櫓。

近藤源八宅跡長屋門

該門是負責設計赤穗城的近藤正純之子——近藤源八正憲的屋敷之長屋門。近藤源八繼承父業,研修甲州流,擔任淺野氏的軍師,身居領一千石的要職。屋敷面寬33間、縱深31間,其長屋門約有三分之一仍保留著,該門於平成10年(1998年)被指定為赤穗市指定文化財[13],後進行復元整備。

大石良雄宅跡長屋門

作為家老的大石氏在大手門西側建設宅邸,規模面寬28間、縱深45間,在庭院設有池泉。大正12年(1923年),該宅邸以「大石良雄宅跡」之名被指定為國之史跡[14]。現今已變為大石神社的一部份,僅殘存面向道路的長屋門,該門於昭和54年(1979年)進行翻修整理。

三之丸東隅櫓台、西隅櫓台

東隅櫓台位在清水門北側與大手門之間。該櫓台長3間5尺、寬4間1尺,曾經在此上面建造二重櫓,現在殘留隅櫓礎石。西隅櫓台位在塩屋門南側,長3間半、寬4間半,也曾有二重櫓。該槽台向西南方向延伸出一道區分沼澤與武士屋敷的堤防,在櫓台下方附近則設有用來調節三之丸外堀水量的水門。

清水門跡

又名「川口門」。門外有沿著熊見川所建的米藏、藥菸場、番所等。現在米藏跡已變為赤穗市立歷史博物館。平成3年(1991年),對門前面的橋石垣挖掘調查和復元整備。

武家屋敷公園

位在清水門的西側,在淺野氏時期氏坂田式右衛門的屋敷。昭和58年(1983年),復元門和土牆,並重現房間的大體結構和建設井戶屋形、四阿日語四阿。另外,種植當時生活中常見的花草,再現當時侍屋敷的容貌。

船入跡

該遺跡原本是供船隻停靠之用。經過調查,入口的寬度5.27公尺,通過入口後內部呈扇形擴展,護岸為高約2.5公尺的石垣,並設有棧橋狀的突堤。另外,在該遺跡的南側曾設有一重櫓,現僅存櫓台的石垣。

干潟門跡、西南隅櫓台

干潟門是位在三之丸的南端,面向城外的灘涂之門。根據古繪圖,該門應為高麗門類型。門內疑似設置蔀土居[註 5],但已遭破壞無法確認[10]。在干潟門的西側城壁隅角是西南隅櫓台,往時是有寬3間半、長4間1尺5寸基底的二重櫓。

塩屋門跡

作為搦手門的塩屋門由枡形架構和高麗門構成。枡形內設有太鼓櫓,推測是向門外的侍屋敷發送訊號。現今枡形石垣仍殘存,枡形內部的雁木坂[註 6]與枡形曲折的石垣構造亦可見到。

相關條目

註解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